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2056|回复: 4

[其他] 博士生研究中国学生为什么和新加坡人有隔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6-2012 16:16:2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here feel that they are alienated by Singaporeans and respond to perceived arrogance by reacting in kind, said Oxford doctoral student an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graduate Yang Peidong.

Mr Yang, 26, presented his ethnography study yesterday to a group of some 50 Singaporean and Chinese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at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in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Between August and December last year, he interviewed 30 scholarship-holders between the ages of 18 to 22 from six faculties from a university in western Singapore. The faculties included bioscience and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r Yang gave the example of how his interviewees said they feel "ill at ease" with the use of Singlish the lingua franca Singaporeans use as the former are only familiar with the English used in textbooks, such as British or American English.

"Their inability to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mmunication (in Singlish) still isolates them," he noted.

Hence, they "resist or protest against this oppression" by developing coping mechanisms, such as a sense of superiority.

"When they perceive themselves as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snobbery or contempt from Singaporeans because of their unfashionable sense of dress or roughness of manners, they are equally quick to return snobbery and contempt by belittling Singapore and its culture," he reasoned.

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many were bewildered by the things Singaporeans engage in, such as orientation activities, which they view as silly and unsophisticated. They also perceive Singaporeans as lacking in intellectual depth, such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discussions.

Mr Yang graduated from NTU in 2008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maritime studies.

He won a Nippon Foundation Fellowship to study for a master of philosophy degree in social sciences at Cardiff University. He lived in Singapore for seven years and is now in Oxford pursuing a PhD in education.

His study comes amid rising ten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Singaporeans.

In February, a Chinese scholar, Mr Sun Xu, 25, caused a furore after he commented on his blog hat there were more "dogs than humans" in Singapore.

Mr Yang's presentation led to a heated debate among audience members, who questioned whether the study w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views of the students from China here. He replied that his ethnography research is not meant for a general study, but seeks to look into specific cases.

Mr Yang told reporters he wanted to explore what might have caused Chinese students to "harbour uncharitable thoughts" which could lead to, for instance, Mr Sun's "indiscreet remarks". While tension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not that serious", both could be more "open-minded towards other cultures", he said.

He added: "Chinese education has this nationalistic undertone sometimes. Chinese student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Singapore's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experiences of Singapore students."

我觉得还是文化隔阂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学生英文表达能力差,但不表明思想能力差。当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时,语言能力跟不上思想,所以显得落伍。但是讨论的东西他们同时又觉得有点幼稚,两者反差极大,有矛盾心理。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教学习惯时多学少讨论,什么东西都是老师讲好好的,大家理解了,再多攻克点难题就能拿到好成绩。所以中国好学生在自己学过的地方很拿手,觉得一些问题的讨论很幼稚,但是没学过的地方就不知道怎么发言讨论,表达看法,在讨论中增加理解。这是一个学习习惯的不同。我觉得中国学生不仅来新加坡,到其它国家都要注意改变这个学习方法,习惯讨论,加强交流。语言能力问题其实倒在其次,开始尽量用简单的英文表达清晰的思想,讨论次数多了英文自然就进步,我相信同班同学也不会太挑剔语言发音,大不了不选你代表小组去做PRESENTATION罢了。

孙旭的事件是个很奇怪的事件,不是说它不具有代表性,而是反映的网上社会歧见很有意思。孙旭当然发表了自己的歧见在先,但是接踵而来的网上骂声也同样充满了歧见,甚至在事件过后一样蔓延不绝,这就超出了文化隔阂的范畴了。其实这样的歧见在孙旭事件之前就已经是新加坡某些主流媒体网站不停歇的伴奏曲了,在孙旭事件中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也不停,将来一定还有几个高潮。我之所以不认为这是在文化隔阂范畴内,是因为其歧见的可笑程度实在不值得认真对待。只有两个严肃的文化之间才讨论隔阂问题。就正如你不能拿地铁ANTIE来讨论文化问题。地铁ANTIE确实存在,但她不代表新加坡大多数,其文化之低也无从讨论,大家笑笑也就过去了。如果要认真研究,应该是社会精神压力问题,不是文化问题。
发表于 26-6-2012 20:31:3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在外国的中国学生似乎都不太容易融入当地社群,这可能适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有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12 20:40:5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jrchome 于 26-6-2012 20:43 编辑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发表的文章:


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译者 一林


最近有很多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讨论。在纽约时报和美国高等教育纪实报发表”中国难题“——这一篇关于解释中美学生为何在相处方面不甚愉快的文章之后,网络上的评论漫天飞。




外交家上的三个博客也针对此事发表了看法。第一篇是将雪芹(我以前深圳中学的老师)的”文明的坍塌“,他将中美学生之间紧张的关系定义为不同价值观,规范以及世界观间的冲突”和回应。KevinSlaten在“如何帮助中国学生”,中给出了几个方法以帮助中解决这个问题。读完这些讨论后,我觉得作为一个在
美的中国学生很应该给出我自己的观点。

最近有很多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讨论。在纽约时报和美国高等教育纪实报发表”中国难题“——这一篇关于解释中美学生为何在相处方面不甚愉快的文章之后,网络上的评论漫天飞。

我目前是一名伊利诺斯州的大二学生,那里有大学超过3000人来自中国的学生,占到了留学生的三分之二,是在美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地方之一。

就个人而言,我跟中国同学和美国同学相处的都很好,但是校园里的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我跟我的中国同学谈话时,他们总是带有偏见的看待他们的美国同学。有的人告诉我说,从美国人看玩笑的方式来看,他们认为他们很傻。(关于奶酪的笑话是个谜)。

当然,一小部分人会爱上美国文化。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跟美国人同伴的不合一直有增无减。


Slaten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这些不满的中国学生,包括“吸收学生进入学生会”,“更关系学生的选举”,以及”强化英语计划“。这些办法都由我们学校予以实践:我们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用来帮助留学生以及大多数的以英语作为官方第二语言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虽然本意不错,但是通常每什么作用。

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不参加学生组织的原因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团体——他们的中国学生圈子。

当然,如果华人申请人能通过面试独立的被审核的话,那当然很好。但是,正如Slaten先生所说的,为了在面试中国学生过程中,避免被贴上美国人噩梦般的种族歧视的标签,每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被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学校怎么能提高预算来实现这一可能性呢?也许通过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可以做得到。

实行英语强化计划在理论上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通过英语水平考试班很容易。要么抄——对那些更勤奋的人来说,从别人已经做的纸上改述一下,或者直接
就是字迹潦草,一堆无法辨认,希望教授会不耐烦辨认直接给个”B"。

上个月,当我的一个同班的中国同学被告知他的英语水平考试论文被拒“这篇论文的语言错的太多了,简直读不下去。”他生气的宣布,他要向老师抗议,而且,“如果他不给我一个满意的成绩我就去找他的上司谈话。”我从来不知道那样的对峙是怎样的,但是大家看过Coen兄弟电影“一个严肃的人”的童鞋们可能会知道。

帮助中国学生融入美国大学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努力看起来有点故意讨好的意思——许多人都不想融入。我的一个朋友在读完网上的辩论后说,"我们在这里是成年人,我能将我的生活安排的很好。是什么让他们觉得我们学要帮助?”

我在美国遇到的三种华人留学生。第一种,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要么把时间花在我在宿舍看动漫,要么就是独自一人呆在图书馆学习。他们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待了十几年后,而这跟他们成长的生活方式是完全吻合。对他们来说,来美国要么是在中国高考失利后的最后一种手段,或者就是一个很不幸的决定。

然后就是那些越来越多的来自富裕家庭的华人留学生,他们来美国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对他们来说,真正的生活就是回国——他们的钱,关系以及社会地位——所以美国只是一个短暂的离开,一个旅行的机会,买些便宜的奢侈品,或者在继承家产,在中国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到动作之前拿到一个学位。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他们在那里聚会,八卦以及开着好车,就像他们已经回到中国了。

实际上,他们永远不想融入美国的文化,他们只是把时间花在揶揄讽刺上,例如,嘲笑美国人可怜的服装审美能力,例如,“他们为什么总是穿着卫衣和网球鞋?”

然后就是第三种中国留学生。他们投身到国外的环境,拥抱新的经历,无论有没有帮助。他们选择了最难回报也是最高的班级,得利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他们刻苦学习。而且尽管开始有一些困难,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尝试新的活动,向不同的文化学习,独立的成长。毕业之际,他让认识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幸运和自豪。

但是这一类的学生很难找得到。从我来到这里我只遇到过几个而已。

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不像他们一样呢?难道是学校在挑选他们的申请人的时候不够仔细?还是美国人在“融入过程”中没有给中国学生足够的帮助?不是。仅仅是因为在中国超过157000的能出国的人不能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规范下并在其中取得成功。

然而,大问题是,吸引大多数人吸引力的焦点是实际上它在减少文化间的交流,甚至对那些一心适应的人都是,因为将中国拉向华人圈子的引力是太强了。对那些冒险的学生来说闲逛时遇到那些能说他们自己的语言的人简直是太有诱惑力了。

一个中国学生他在将雪芹的文章下署名“toyo”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他说,"有这么多的华人留学生,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推出那舒适的圈子而去过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活。我有些来美国上高中的朋友,而且也交了些美国朋友。但是又退回到校园里的华人学生的圈子里了。”

结果,拥有众多华人留学生的大学实际上对那些中国的申请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可以拥有最好的适应环境。过了这个夏天,当我问一个中国的高中学生他是否想来我的学校读书时,她说,“或许是个后背学校,但是它不会是我的第一选择。那里有太多的中国人。”

好像美国的华人留学生的真正问题不是关于融入的话题——其实是对从中国招收学生有太多的不成比例的关注。在2010到2011学年共有160000名中国学生流(比前年增加了23%),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难于融入他们的学校。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大量涌入的与校园生活毫无益处中国留学生产生抱怨,中国人通常讽刺的评论他们认为他们是到美国来的而不是中国城。

然而,有一个解决方法。很简单,而且大多数学校应到也想到了,但那时不敢认真的考虑:招更少的华人学生。而不是每年的几千名,招据说50000人。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

这样多的话,美国大学可以获得更多的聪明,积极的有能力的中国学生,这些人反过来也会有一个更为投入的美国校园生活经历。这就意味着文化间的多样性,和交流以及对美国人和中国人双方都更好的教育质量。

不幸的是,这也意味着利润的巨大折扣。正如“toyo”在评论末尾所说的那样,“人们总是选择更容易的生活方式。”问题是这种容易的方式正在伤害中美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12 09:53:4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我太老了,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留学生。我的时代去美国的留学生都是成绩很好了,没有奖学金就不去,也去不起,到了美国就抓紧时间拼搏,虽然有文化上的差异,社交能力的不足,但是起码留下了勤奋刻苦的印象。现在的留学生很多都交得起学费了,美国大学也乐得多收点学生,多收点学费。但是这些留学生的拼搏精神就不足了,而文化的差异和社交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美国高校对留学生的印象就不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12 10:33:00|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指弹中国认识一个英华的SM1小孩。和他聊天,他很不屑地说他的本地同学都很幼稚,笑点很低。

我觉得因制度和社会环境,国外孩子思想单纯许多,即使成人后难免庸俗,也多比较质朴。而国内我接触过的不多的孩子来看,成熟世故得让我毛骨悚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