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度,是指拍摄角度。我们知道物体的立体形状,有正、侧、前、背、上、下等6个面,拍摄者所在的拍摄位置是可任意选择,从而形成了数不清的拍摄点,拍摄点距被摄物的距离又是多种多样,这摄向、拍摄点和摄距便成了构图的重要条件。摄距我们在前面讲过,它是决定被摄物成像大小和景别的;摄向是指所拍被摄物的面向,决定被摄体的影像形态,不同摄向会改变主体与前景、背景的关系,直接影响画面结构和表现力;拍摄点是指相机的拍摄位置,也是决定被摄体成像质量和形状以及画面结构。可见三种条件的变化会给构图带来非常明显的差异。
对比,是调动各种构图要素的手段,是摄影构图最基本的原理。美国本·克莱门茨和大卫·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中说:“对比是指有效地运用任何一种差异”。对比和布局配合起来,“可把观众的目光直接吸引到我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意图上来”。摄影对比方法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形状对比,如大小、粗细、高低等;一类是影调对比,如黑白、明暗等;一类是概念对比,如动静、虚实等。另外还有质感对比、情绪对比、褒贬对比、彩色对比等。
正摄对称
正摄向,是拍摄物体的正面。从正方向拍摄景物,宜表现庄重,对称的场景。如拍摄首都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拍出来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显得高大、气派。有些对称的建筑物,更宜从正面拍摄,这样可把其对称部分完全展现在画面上,如果换个摄向,只能把对称的一侧表现出来,而另一侧被其它景物遮挡住,或拍成一侧大一侧小,对称不起来。
照片《中山陵碑亭》,就是正面拍摄的。因为这座碑亭是个方形建筑物,有东西南北四道门,正面和背面形状一样,左面和右面形状也一样,这张照片是从北向南拍摄,应该说是碑亭的背面。我们从照片上看,显得很庄重,但再细看就感觉只是个平面,没有立体感,有点儿呆板、平淡。
呆板、平淡、立体感不强,正是正摄向的不足之处。这一点我们在49例“对称庄重”中已经谈到,同时在50例“打破对称”中也谈到了如何弥补这一不足的办法,我们这里就不再多讲了。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不管哪一种构图,都存在不足和优势,具体拍照时就要根据被摄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再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加以选择,不能说哪种构图好就选用什么场景。如我们拍摄首都天安门,为显其雄伟庄重,选用其它摄向,立体感虽然增加了,但又会缺少了庄重感,这就与拍摄意图不相符了。根据实际场景和拍摄意图选择摄向,这一点要切记!顾此失彼是平常事,绝对好、绝对坏的事世界上恐怕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