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1-2010 10:27:1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二
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
——追忆斯霞老师二三事
2004年1月12日,94岁高龄的斯霞老师病逝。
消息传到北京,我和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的汝小美同学忍不住潸然泪下。“斯奶奶怎么没有活到100岁?”汝小美女儿稚气的嘀咕,更揪痛了我们的心。
慈母教诲 桃李芬芳 平凡奉献 楷模几代学子
童心关爱 蓓蕾绽放 真情报国 传扬四海天下
我们当即拟了以上挽联发回南京。王党生同学在电话里说,大家都盼望我和汝小美能赶回南京送别斯老师。事务缠身,我实在去不了。没能最后送斯老师一程,想起来就难过得不行。
斯霞老师,一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通小学教师,我们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举手投足的影响,太深兢兢业业的印象。
1958年的夏季,我们上小学了,成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我们班,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小学五年制实验班,时年48岁、教龄31年的斯霞老师担任班主任。
那时,我父母亲在南京地质学校工作。爸爸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说:“我们去学校了。”六、七岁时的我以为,上班就是上学,上学也是上班。看到爸爸妈妈经常疲惫不堪地回家,有时回家还发脾气,我心想,我才不上学呢!那时,我特别喜欢读“小人书”(连环画)。爸爸说我该上学了。我不肯上学,妈妈说,上学就是读书。
妈妈带我去学校报名的时候,我可别扭了。礼堂里放着好几张桌子,几位和蔼可亲的中青年教师站在桌子旁边接待家长和报名的学生,亲切地询问学生情况、介绍自己。一位家长是妈妈的同事,指着斯老师的桌子说:“那是五年制的实验班。”妈妈问:“什么实验班?”“就是少读一年!”我一听就嚷嚷:“我上实验班!”一转身,我就跑到了斯老师桌前,“老师,你是少上一年学吗?”“哦,你为什么想少上一年学呢?”“我不喜欢上学!”“虽然少上一年学,五年要读完六年的书呢,行不行?”“读书不怕,多上一年学不行!”斯老师,还有别的老师和妈妈都笑了。斯老师说,“好吧,你就来我的班读书吧!”
后来,斯老师一直记着我“读书不怕”这句话,引导我读了很多书。那时,我父亲的藏书很多,我读书可谓近水楼台。斯老师教给我读书的窍门,一个就是对不认识的字一定要翻字典、读拼音,先认识这个字,先将书中的文字读下来,不一定深究是什么意思。费解的字词文义,可以问老师、问爸爸妈妈,问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比自己有学问的所有的人。另一个窍门,就是看到有兴趣的地方要读出来、讲出来,可以像吟诵一样读给自己听,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别人听。
二年级的下学期,我已经能整本地阅读《红旗飘飘》、《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大部头的书。三年级,我又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读书,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能力。我的朗诵、讲故事、历史知识、写作能力等迅速得到提高,成为南京市少年之家小红花艺术团南师附小演出分团唯一的男演员。二年级下学期,代理班主任金镜蓉老师组织我们看电影《一幅壮锦》后写作文,金老师指导我说,这是一篇记叙文,你记住多少就写多少,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我一口气写了3,400多文字的作文,是当时全校各班同学中写得最长的一个。斯老师听了金老师的介绍,叮嘱我“不要骄傲”。
1963年小学毕业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材。全班考取重点中学的有20多位同学。记得那年中考的作文命题是《夏天的早晨》。从考场一出来,我高兴地告诉斯老师:“我写了一篇散文,”“写了人物的描述和感受吗?”“写了!”斯老师高兴地夸奖我:“很好!”后来得知,我的中考作文得了90多分。
我们上小学那几年(1958年~1963年),正是祖国遭遇美国、苏联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打压最严重的几年。1960年前后,国家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我父母亲是国家干部,家里也经常是“瓜菜代”,吃山芋、南瓜、卷心菜等,米面少了,荤腥不见。
二年级的暑假(1960年),父母亲安排我随一位大学生姐姐去青岛探望我奶奶和大姑。斯老师叮嘱我,一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看到、听到的任何事情,学会动脑筋想问题;二要坚持写日记,还可以给爸爸妈妈和老师写信,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随陌生人长途旅行。先到了青岛郊区城阳县,那是大学生姐姐的家乡。村里一二十个怯生生、脏兮兮的男女孩子,最小的大概只有三四岁,呼啦一下就围上了穿着一身漂亮海军童服的我,吓了我一跳。我看见,大学生姐姐和她家里的妈妈、奶奶背着我抹眼泪,她们只能烧水给我喝,却拿不出什么吃的来。大学生姐姐拿出我父母给我准备的点心让我吃,好几个孩子伸出手来,被姐姐和奶奶呵斥开了。我忍不住给几个孩子分点心吃,把两盒点心都分光了,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哭了。姐姐家的奶奶一把抱着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啊!”第二天到了青岛,一下火车,我就冲着大姑喊“饿!”大姑买了一只大包子给我,还没咬上一口,就被一个大肚子、细腿细胳膊的大孩子抢走了,令我目瞪口呆,我委屈地对大姑说:“他抢什么呀,我给他吃就是了!”我当时十分费解,怎么到处都有没饭吃的孩子?
后来,我念着日记,特别把这段经历有板有眼地讲给斯老师听。斯老师称赞我做得对,想得对,问的也对,动脑筋了。她说:“帮助穷困的百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新中国要让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增长知识,长大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斯老师让我就在她家里将这些听到看到想到事情,写成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她从写信的格式、分段和用词用句上耐心教导我,又在我的信上作了批示,大意说我做的对,有同情心,穷困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情节记述清楚,描写生动等等,并指出了我的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我父亲读了这封信对我说:“你真是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千万不要辜负了你的启蒙老师啊!”
1958年,“反右派”、“反右倾”运动还没有结束。许多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政治上遭遇不幸。在我们这个班上,父亲或母亲当时被打成右派、定为反革命的同学,后来得知,不下10多位。有的同学受父母亲的连累,是在开学两三周之后才插进班里来上学的。斯老师能容许多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塞”进她的班里,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是要冒很大的个人政治风险的。而斯老师对班里所有的学生,一直都是一视同仁,个个关爱,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风范和思想。
一年级时,全国第一届推广普通话比赛在上海举行。我因为从小在北京生活过几年,汉语拼音学得快、说话带点儿京腔,被挑选代表南京参加比赛。练习了10多天,斯老师家访,告诉我和我的父母亲,按照比赛要求,需要重新挑选一位在南京土生土长的同学去参加比赛,希望我能同老师一起帮助开学后才来到班里的于虹同学练习普通话。我一肚子不高兴,还是同意了。于虹天份聪颖,口齿伶俐,刻苦努力,硬是两个多礼拜就把“天上星,亮晶晶”的儿歌练得非常娴熟,从全国众多选手(包括成 人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届全国推广普通话比赛冠军(据说亚军是一位广播员)。喜讯传来,斯老师和全班同学,我们和全校的老师同学都欢欣鼓舞。于虹捧回了许多奖品,有铅笔、美术笔、书包、铅笔盒、作业本、毛笔字练习本等等,我有些嫉妒,也有些不服气。斯老师将于虹和我叫到一起说:“于虹同学得了冠军,是全校、全班的光荣,也是你们俩共同努力的结果。于虹同学愿不愿意分一些奖品给牟承晋同学呢?”于虹也不大乐意。斯老师又同于虹的妈妈联系,于虹的妈妈是另一所学校的老师,很同意斯老师的意见。在我们几位同学一起到于虹家里做作业的时候,于虹高兴地将奖品拿出来分给我,我又和于虹一起将奖品分给了大家。于虹妈妈夸奖了我们,我的爸爸妈妈夸奖了我们,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们。
多年后得知,于虹的父亲当年被打成反革命,她的妈妈也被迫离开了小学教导主任的岗位。然而,人人皆知,于虹和我,都是斯老师当年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我和于虹,也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地在斯老师的教育培养下幸福地成长。每每回想起来,总是感慨万分,斯老师就是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孔圣人”!
我上小学那个年代,是全民奋斗的年代,英雄辈出的年代,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年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蔚然成风的年代。当时南师附小的许多老师,金镜蓉、刘祥发、王幸……都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为我们做出了无以回报的付出,我们永远都怀念他(她)们。斯霞老师,是他(她)们中间距离我们最亲近的一位,是同我们朝夕相处的母亲,是那个时代赐给我们的幸运、幸福和光荣,是我们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
敬爱的斯霞老师,您是我们终身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