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2223|回复: 13

[陪读话题] 当前大陆的教育丢失了什么?--答---为什么要到国外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010 10:16:5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andongman 于 19-2-2010 15:31 编辑

孙复初教育问题系列谈之158

新年礼物:介绍几位五十年前小学生的回忆

新年作业:探讨当前我国教育丢失了什么?



    几天前,我收到王党生女士的来信,她把她及小学同学牟承晋先生等人写的纪念我母亲斯霞老师的文章传给了我,其中大量篇幅回忆了五十多年前小学生的生活(详见附件一、附件二)。他们的回忆写得非常生动感人,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和他们并排坐在教室里上课,和他们一道在校园里游戏玩耍。

    王党生当年是一位会翻墙、上房、爬树,和男孩子一样顽皮淘气的小女生。她在上课时玩自己做的弹弓。把前排女生的辫子捆在同桌男生的扣子上,再捅这位女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把邻座的男生也带了起来,引起了全班的哄笑,我从哄笑声中仿佛也听到了我自己的笑声。老师用五十六把钥匙开五十六把锁的方法,吸引她的好奇心,并激发她的责任心,促使她开始认真听课,并在课后去辅导和帮助在游戏中被她误伤的一位男同学,使这位顽皮淘气的小女生从此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王党生现在已五十多岁,仍然能认真学习许多计算机的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牟承晋父母都是老师,他每天看到自己的父母早上到学校去上班,晚上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六、七岁时,父母认为他应该去上学了,他误认为上学就是上班,这位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执意不肯去上学,他拗不过母亲,母亲带着她走进南师附小一间大教室里去报名。一排桌子后面站着许多位老师,他听见母亲的一位同事说,五年制试验班可以少上一年学,牟承晋马上蹦到试验班的斯老师面前,说:“我要上试验班”,老师问他:“你为什么要上试验班”?他回答说:“我喜欢读书,不喜欢上学,因为试验班可以少上一年学,所以我要报试验班”。在试验班上老师引导这位酷爱读书的孩子,在二年级就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红旗谱》等长篇小说,三年级就读完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在全校记叙文竞赛中他写了一篇三千六百字的记叙文,获得第一名。三年级暑假,他随一位大学生姐姐回到山东的奶奶家,姐姐拿出专门给他准备的点心给他吃。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闹大饥荒的年代,他周围一下子围上来许多孩子,纷纷伸手向他要吃的,他主动就把点心分给了这些孩子。到了青岛,大姐姐给他买了一个大包子,刚要吃,就被一位大肚皮的(因严重营养不良造成的)孩子抢走了,牟承晋想,我给你吃好了,你为什么要抢。回到南师附小,牟承晋向老师讲了他这次回山东的感受。老师让他把这一切写信告诉他的父亲,父亲收到信非常感动,认为自己的儿子在思想上和语文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牟承晋在回忆中还描述了他帮助于红同学参加全国推广普通话大奖赛,获得第一名的心理活动,以及老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的全过程。他俩在老师的帮助下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终生受益。现在牟承晋先生已经成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

    王党生和牟承晋在南师附小上试验班上学是从1958年到1963年。1955年肃反运动刚过去三年,反右派运动还没有结束。58年大跃进,59年反右倾,这个有五十多位学生的小学班上,就有十多位家长遭到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有的甚至被迫自杀。但是他们当年在试验班上学习负担一点也不重,学习是饶有兴趣的,他们在附小校园里和试验班里享受到快乐的童年。

    读了他们的回忆,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抗战艰苦的岁月中度过的。我九岁在贵州赤水上中学,住在父亲赤水河工程局家属大院里。住的是四壁透风的茅草房,天天吃青菜豆腐。我家到学校十多里,有山有水风景可美了。妈妈打布壳子,给我纳鞋底做了一双布鞋,好几次把手指头戳破了。我不舍得,仅把布鞋放在家里穿,上学就穿草鞋。每天来回二三十里山路和河滩地,草鞋也不经穿,我就把草鞋装在书包里打赤脚。下午四五点学校放学,我沿着赤水河的东岸往回走。出校门几里路就是一道好几里长的急流险滩,在这条险滩的末尾总能看到几只满载货物的大木船,几位纤夫拉起纤绳沿着河滩往上游走。每当这时我就会从大路跳到河边的纤道上,学纤夫的样子背起一条背带,插到他们的队伍里,拉着纤绳往上游走,纤夫们高兴得向我挥手打招呼。我与纤夫们一起,弯着腰与地面形成二三十度的角度,踩着纤道上很深的脚印一步一步奋力前行。船走到滩中水流最急的地方,往往就停住了,这时我和纤夫们一个个都趴着紧贴地面,人挺的笔直,脚掌蹬着纤道的深坑或石块,两手紧抓着道旁的树根,谁都不敢松劲,因为稍一松劲,湍急的水流就会把货船往下流冲去,要是这样的话,纤绳就会把一位位纤夫托着滚下河滩,甚至跌到水里,非常危险。所以,在船只顶住不动的时候,船老大会急忙跳到船头,拿起竹篙把船头调到水流较缓的地方,我和纤夫们唱着“川江船夫号子”再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前走,直到把货船拖到滩头水流较平缓的地方,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纤夫们把纤绳甩到船上,一个一个跳上船帮,我和他们挥手告别。我每天过河都是坐摆渡小船,天天坐渡船来回也学会了摆渡。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展示一下身手:站在岸边,把竹篙扎进船头下面的沙滩里,用肩膀往上一顶,小船就从沙滩上滑到水里。我再用竹篙一撑就跳到船上,左边一撑,右边一点,把小船船头调到上游方向离开河岸。这时我把竹竿放到船帮,跳到船尾,左手摇橹,右手划桨,朝上游的江心很快的划过去。到了江心,湍急的水流把小船往下游斜冲过去,正好到了对岸渡口,我再急忙划几下,小船的船头就插在岸边的沙滩上。我和船上的渡客一个个走下小船,一只手甩起书包,口中唱着五音不全的歌曲,连蹦带跳跑回家,当时我感到这样每天上学、放学的生活非常快乐。回到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烧菜做晚饭,叫一声“妈妈我回来了”,就坐到灶的旁边,给灶里边加柴,把炉火烧得旺旺的……。

    我想,王党生和牟承晋上小学的年代,尽管当时有许多政治运动,又经历了三年大饥荒,但他们的学习负担一点也不重,他们的学习生活是有兴趣的,童年是快乐的。抗战期间我在赤水上学,生活尽管很艰苦,但学习负担也不重,童年是快乐的。

    最近我问了好几位家长,你们的孩子童年快乐吗?回答都说:不快乐。我们看看周围,现在的男孩子还翻墙、爬树、掏鸟窝吗?还光着屁股在水里打水仗吗?现在的女孩子还跳皮筋、跳房子吗?还围坐在地上甩沙包吗?是呀,他们已经没有时间玩这些了,每天回家就是看书、做作业,一直做到夜里十一二点。有难题做不出来,眼泪掉到作业本上。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家长十分心疼孩子,但想到第二天早上交不成作业怎么办,是不是还要凌晨四五点钟把他喊起来再接着做呢?

    我在将这两篇回忆作为新年礼物献给网友的同时,希望大家再来做一道新年作业:思考我们当前的教育丢失了什么?缺少了什么?
发表于 1-1-2010 10:26:2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附件一:

   追忆斯霞老师二三事



一、斯老师的“高招”

    一般老师都不太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相当淘气的女孩,但是斯霞老师喜欢我,我也爱斯霞老师。

    我刚上小学那会儿,可是比男孩子还“能干”,爬树、上房、皮弹弓打鸟……这些男孩子们玩的把戏我样样都会,上课自然也很不安分,经常做小动作,在抽屉里玩我自制的弹弓、毽子、玻璃球…...陆续被斯老师当场没收过不少小玩意儿,等到学期结束返还给我时竟然能积攒成一大抽屉;没东西玩就玩自己的辫子,我的辫子被斯老师剪短了,就玩前排女同学的辫子,还曾把前排刘国兰的辫梢绕在她同桌毛卫国的毛衣后领扣子上,然后促她起来回答问题,她站起来后几乎把那个男生也拉起来了,引得哄堂大笑......。

    为此,当时斯老师气得把我关到了她的家里。当年我们的教室在二楼,而斯老师的家就在教学楼三楼的一间不足十平米的阁楼里。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环顾四周,房中陈设十分简陋,印象中只有一张大床和一张小写字台,实在没什么能让我感兴趣的东西,估计也找不到“越狱”的工具。我打开小屋里唯一的一扇窗户,发现窗下就是二楼的房顶,我不知道斯老师下课后会怎么来“教训”我,于是决定“逃跑”,好汉不吃眼前亏嘛。我轻轻地爬出窗,小心地踩着屋瓦,沿屋檐排水沟找到了排水管,麻利地顺管而下后一溜烟跑出了校门。后来听同学说,中午放学后,斯老师特地为我打了饭上楼来准备找我谈心,结果发现我溜了,赶紧和同学们去找......。

    尽管我成绩一直还不错,但毕竟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是屡教不改。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大概是最头疼了,一般老师大多采取“训、罚、告”的办法来对付学生,也就是训斥、罚写字、罚劳动,甚至还有体罚的,要不然就是向家长告状或把家长叫来训话。可是斯霞老师另有“高招”。

    在小学二三年级时,一次斯老师让我在课间活动时捡一些小石子放在讲台上,我照办了,但心里产生了一个大问号,老师要小石子到底作什么?那天上课的内容是“乌鸦喝水”,斯老师带来一个细高玻璃瓶,里面装了半瓶粉红色的水。因为好奇,我上课就非常专心听讲。课文说的是有只乌鸦找水喝,找到一个玻璃瓶里有水,可是水浅瓶子高,它喝不着,聪明的乌鸦就衔来一些小石子往瓶里丢,水面就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斯老师边讲课文边把我捡来的小石子往玻璃杯里放,全班同学能很清楚地看到瓶里的水面升高。

    一天放学后,我在校园里玩了好一会儿后回教室拿书包,进教室就看见斯老师在讲台前来来回回走动,边走边模仿甩手扬鞭的动作,见我进来就问我她的动作像不像?还要我学赶羊的姿势给她看。这样一来,第二天的课程又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那次上的课文是“鸡毛信”。

    还有一次,我和班里一位男生打架,他把我跑掉的鞋甩上了树,我光着脚追他还向他扔小石子,结果把他的头打破了。那个同学家境较困难,父母外出干体力活,他要烧饭、带弟妹,家务活重,受伤休息也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斯老师批评了我,让我去帮他补课。事后我买了点心去登门道歉,为了给他补课,首先要自己掌握学习内容,我上课就得格外认真听讲,这也巩固了我自己学习的知识基础。通过这件事,我不仅懂得了对人要宽容、尊重,还学会了关心、助人。

    斯老师到我们班每一位同学家里都进行过家访。我们班同学都不怕斯老师家访,她从来不向家长“告状”,没听说过有同学因老师家访而挨打。

    斯老师教育调皮学生的高招是“启、引、激”,即启发、引导、激励。

    斯老师对班里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个个关爱。当时我父亲在南京市教育局工作,是小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而斯老师照样对我严格要求,从来不会姑息。当年我们班有好几位同学的家长曾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遭遇,斯老师同样关心呵护他们,她对家境困难的穷孩子反而格外关照。



二、学习方法,终生受益

    斯老师独到的教学方法,媒体报道得很多了,无需重复。我只是强调一下,斯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认字、造句、写文章,她和附小老师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思维的逻辑,“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我印象比较深的教学范例有这样几种:

一是象形。如:

    斯老师讲“尖”字,她把两只手的指尖碰在一起做了个向上的手势,说:“上面小,下面大,这样的形状就是尖的”。

    灰尘的“尘”,那小小的土就是灰尘。

    打“夯”,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地基夯结实了。

    攀登的“攀”,树林里面有很多枝枝杈杈,要用大手抓牢了才能往上攀登。

     ......

二是分类。

    人身体很多部位的名称都有肉月旁,斯老师曾让同学们一起来找这些字:肢体有胳膊、臂、膀、肩、背、脊、臀、腿、膝、脚,肌肤等,内脏有肺、胃、肚、肠、肝、胆等;

    于是同学们来兴趣了,也分别列举了偏旁部首来找相关的字,如:

    家具多半是木制的,所以板、材、桌、椅、床、柜、橱等有木字旁。

    干活是要用手的,所以推、拉、拖、打、拆、托、搬等有提手旁。

    ......

    通过分类,同学们弄清了“材”和“财”是不同的,“板”与“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班同学的错别字很少,“的”、“得”、“地”一般不会搞错。

    正是这样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分析、归纳、总结,教会了我们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和科学联想的方式,让我们懂得了思维的逻辑关系,使我们获得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检索、分类、排序的技巧。这才叫“授之予渔”,使我们终身受益,能得到斯老师这样的启蒙老师的教诲实在是三生有幸!

    斯老师和附小其他老师们教给我的“本事”,让我后来在学习、工作、生活、劳动、娱乐中轻松了许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也比其他人容易些。我虽年近五十才接触电脑,依靠自学,居然在图形绘制、工程设计、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程序编制等电脑应用领域里,也能做得有声有色。



三、她把学生都装在心里

    自1963年附小毕业后,我很长时间没再见过斯老师。听说斯老师“文革”时挨过批斗。“文革”时,我下乡插队在苏北农村待了十来年。直到1978年冬天,我接到通知说中央电视台要找我们拍摄教育节目,要求我快速返宁。我估计斯老师“解放”了,心里很是高兴。回到南京,连家门都顾不上进就冒雪往附小跑。一直跑进教学楼,在校长室外听见斯老师熟悉的声音,我顿时就激动起来了,顾不得除下围巾口罩,立马冲进门去大喊:“斯老师好!”当时斯老师正站在房间的东南角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说话,她听到我的喊声,回过头来脱口而出:“那不是王党生吗?”我兴奋地喊道:“斯老师你还认得出我啊?”那时我离开斯老师已经15年了,毕业时我还是一个黄毛小丫头,回来时已成为农村的壮劳力了。斯老师说:“看你的大眼睛就知道是你!”接着她扭过头用手比划到她鼻子下方对中央电视台少儿部的王明玉、徐家察说:“你们看看,当年又瘦又小,毕业时才这么高。现在又高又壮了。”后来汪抗美、张殿荣等同学陆续到来,斯老师都一一叫出了他们的姓名,大家都很感动。连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对斯老师优异的记忆力惊诧不已。

    1989年,小学同学相聚在母校为斯老师庆贺八十寿辰,那是1963年小学毕业后我们班同学在分别26年后第一次重聚。26年的风雨坎坷在每个人脸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好多同学刚见面时都不认识了,要仔细辨认半天才试探着互猜姓名。可是斯老师却很快认出绝大部分同学,在校门口斯老师为新到的同学点名并转告其他同学,同学们都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斯老师真的把她教过的学生一个一个都装进了心里。



四、下天满李桃

    打从那次与斯老师和牟承晋等同学随中央电视台到上海拍电视《斯霞和她的孩子们》后,我就常去看望斯老师,还经常带着孩子去。

    第一次带孩子去斯老师家,女儿才两岁多。斯老师见了我女儿很喜欢,拿东西给她吃,还把女儿抱在自己胸前。我们正谈着话,女儿突然要大便,看到我一脸尴尬,斯老师直安慰我:“没关系,没关系”。又拿来草纸要为小家伙擦屁股,一点也不嫌臭,使我很不过意。

    女儿上小学那年,刚学认字,见到认识的字喜欢念出来。有一次带她去斯老师家,小家伙进门就大声念道:“下天满李桃”!当时我和斯老师都听楞住了,等我们抬头看到斯老师家沙发上方“桃李满天下”的条幅(有照片为证)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儿是从左往右念,念反了,于是我和斯老师忍不住捧腹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接着,斯老师耐心地告诉她中国人古时候写字是自上往下、从右向左写的,还很认真地给她讲“桃李满天下”的含义。

    后来到斯老师家去,女儿会带上自己的作文请斯奶奶看看,而斯老师一直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辅导。

1989年我们为斯老师庆贺八十寿辰时,女儿也很高兴地去了,好些同学的儿女都参加了,他们都很喜欢慈祥的斯奶奶。

    斯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她高尚的教育思想不仅使我们终身受益,连我们的子女都沾光而得益匪浅。2004年,女儿在加拿大取得了UBC大学的硕士学位(在温哥华图书馆工作了四、五年后调至市证监会工作),她的成长也曾沐浴过斯老师的雨露,她也应算斯霞老师滋润过的一朵小花、一颗甜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0:27:1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二

  

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

——追忆斯霞老师二三事



    2004年1月12日,94岁高龄的斯霞老师病逝。

    消息传到北京,我和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的汝小美同学忍不住潸然泪下。“斯奶奶怎么没有活到100岁?”汝小美女儿稚气的嘀咕,更揪痛了我们的心。

    慈母教诲  桃李芬芳  平凡奉献  楷模几代学子

    童心关爱  蓓蕾绽放  真情报国  传扬四海天下

    我们当即拟了以上挽联发回南京。王党生同学在电话里说,大家都盼望我和汝小美能赶回南京送别斯老师。事务缠身,我实在去不了。没能最后送斯老师一程,想起来就难过得不行。

斯霞老师,一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通小学教师,我们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举手投足的影响,太深兢兢业业的印象。



    1958年的夏季,我们上小学了,成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我们班,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小学五年制实验班,时年48岁、教龄31年的斯霞老师担任班主任。

    那时,我父母亲在南京地质学校工作。爸爸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说:“我们去学校了。”六、七岁时的我以为,上班就是上学,上学也是上班。看到爸爸妈妈经常疲惫不堪地回家,有时回家还发脾气,我心想,我才不上学呢!那时,我特别喜欢读“小人书”(连环画)。爸爸说我该上学了。我不肯上学,妈妈说,上学就是读书。

    妈妈带我去学校报名的时候,我可别扭了。礼堂里放着好几张桌子,几位和蔼可亲的中青年教师站在桌子旁边接待家长和报名的学生,亲切地询问学生情况、介绍自己。一位家长是妈妈的同事,指着斯老师的桌子说:“那是五年制的实验班。”妈妈问:“什么实验班?”“就是少读一年!”我一听就嚷嚷:“我上实验班!”一转身,我就跑到了斯老师桌前,“老师,你是少上一年学吗?”“哦,你为什么想少上一年学呢?”“我不喜欢上学!”“虽然少上一年学,五年要读完六年的书呢,行不行?”“读书不怕,多上一年学不行!”斯老师,还有别的老师和妈妈都笑了。斯老师说,“好吧,你就来我的班读书吧!”

    后来,斯老师一直记着我“读书不怕”这句话,引导我读了很多书。那时,我父亲的藏书很多,我读书可谓近水楼台。斯老师教给我读书的窍门,一个就是对不认识的字一定要翻字典、读拼音,先认识这个字,先将书中的文字读下来,不一定深究是什么意思。费解的字词文义,可以问老师、问爸爸妈妈,问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比自己有学问的所有的人。另一个窍门,就是看到有兴趣的地方要读出来、讲出来,可以像吟诵一样读给自己听,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别人听。

    二年级的下学期,我已经能整本地阅读《红旗飘飘》、《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大部头的书。三年级,我又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读书,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能力。我的朗诵、讲故事、历史知识、写作能力等迅速得到提高,成为南京市少年之家小红花艺术团南师附小演出分团唯一的男演员。二年级下学期,代理班主任金镜蓉老师组织我们看电影《一幅壮锦》后写作文,金老师指导我说,这是一篇记叙文,你记住多少就写多少,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我一口气写了3,400多文字的作文,是当时全校各班同学中写得最长的一个。斯老师听了金老师的介绍,叮嘱我“不要骄傲”。

    1963年小学毕业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材。全班考取重点中学的有20多位同学。记得那年中考的作文命题是《夏天的早晨》。从考场一出来,我高兴地告诉斯老师:“我写了一篇散文,”“写了人物的描述和感受吗?”“写了!”斯老师高兴地夸奖我:“很好!”后来得知,我的中考作文得了90多分。

     我们上小学那几年(1958年~1963年),正是祖国遭遇美国、苏联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打压最严重的几年。1960年前后,国家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我父母亲是国家干部,家里也经常是“瓜菜代”,吃山芋、南瓜、卷心菜等,米面少了,荤腥不见。

    二年级的暑假(1960年),父母亲安排我随一位大学生姐姐去青岛探望我奶奶和大姑。斯老师叮嘱我,一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看到、听到的任何事情,学会动脑筋想问题;二要坚持写日记,还可以给爸爸妈妈和老师写信,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随陌生人长途旅行。先到了青岛郊区城阳县,那是大学生姐姐的家乡。村里一二十个怯生生、脏兮兮的男女孩子,最小的大概只有三四岁,呼啦一下就围上了穿着一身漂亮海军童服的我,吓了我一跳。我看见,大学生姐姐和她家里的妈妈、奶奶背着我抹眼泪,她们只能烧水给我喝,却拿不出什么吃的来。大学生姐姐拿出我父母给我准备的点心让我吃,好几个孩子伸出手来,被姐姐和奶奶呵斥开了。我忍不住给几个孩子分点心吃,把两盒点心都分光了,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哭了。姐姐家的奶奶一把抱着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啊!”第二天到了青岛,一下火车,我就冲着大姑喊“饿!”大姑买了一只大包子给我,还没咬上一口,就被一个大肚子、细腿细胳膊的大孩子抢走了,令我目瞪口呆,我委屈地对大姑说:“他抢什么呀,我给他吃就是了!”我当时十分费解,怎么到处都有没饭吃的孩子?

    后来,我念着日记,特别把这段经历有板有眼地讲给斯老师听。斯老师称赞我做得对,想得对,问的也对,动脑筋了。她说:“帮助穷困的百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新中国要让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增长知识,长大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斯老师让我就在她家里将这些听到看到想到事情,写成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她从写信的格式、分段和用词用句上耐心教导我,又在我的信上作了批示,大意说我做的对,有同情心,穷困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情节记述清楚,描写生动等等,并指出了我的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我父亲读了这封信对我说:“你真是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千万不要辜负了你的启蒙老师啊!”

    1958年,“反右派”、“反右倾”运动还没有结束。许多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政治上遭遇不幸。在我们这个班上,父亲或母亲当时被打成右派、定为反革命的同学,后来得知,不下10多位。有的同学受父母亲的连累,是在开学两三周之后才插进班里来上学的。斯老师能容许多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塞”进她的班里,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是要冒很大的个人政治风险的。而斯老师对班里所有的学生,一直都是一视同仁,个个关爱,充分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风范和思想。

    一年级时,全国第一届推广普通话比赛在上海举行。我因为从小在北京生活过几年,汉语拼音学得快、说话带点儿京腔,被挑选代表南京参加比赛。练习了10多天,斯老师家访,告诉我和我的父母亲,按照比赛要求,需要重新挑选一位在南京土生土长的同学去参加比赛,希望我能同老师一起帮助开学后才来到班里的于虹同学练习普通话。我一肚子不高兴,还是同意了。于虹天份聪颖,口齿伶俐,刻苦努力,硬是两个多礼拜就把“天上星,亮晶晶”的儿歌练得非常娴熟,从全国众多选手(包括成 人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届全国推广普通话比赛冠军(据说亚军是一位广播员)。喜讯传来,斯老师和全班同学,我们和全校的老师同学都欢欣鼓舞。于虹捧回了许多奖品,有铅笔、美术笔、书包、铅笔盒、作业本、毛笔字练习本等等,我有些嫉妒,也有些不服气。斯老师将于虹和我叫到一起说:“于虹同学得了冠军,是全校、全班的光荣,也是你们俩共同努力的结果。于虹同学愿不愿意分一些奖品给牟承晋同学呢?”于虹也不大乐意。斯老师又同于虹的妈妈联系,于虹的妈妈是另一所学校的老师,很同意斯老师的意见。在我们几位同学一起到于虹家里做作业的时候,于虹高兴地将奖品拿出来分给我,我又和于虹一起将奖品分给了大家。于虹妈妈夸奖了我们,我的爸爸妈妈夸奖了我们,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们。

    多年后得知,于虹的父亲当年被打成反革命,她的妈妈也被迫离开了小学教导主任的岗位。然而,人人皆知,于虹和我,都是斯老师当年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我和于虹,也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地在斯老师的教育培养下幸福地成长。每每回想起来,总是感慨万分,斯老师就是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孔圣人”!

    我上小学那个年代,是全民奋斗的年代,英雄辈出的年代,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年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蔚然成风的年代。当时南师附小的许多老师,金镜蓉、刘祥发、王幸……都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为我们做出了无以回报的付出,我们永远都怀念他(她)们。斯霞老师,是他(她)们中间距离我们最亲近的一位,是同我们朝夕相处的母亲,是那个时代赐给我们的幸运、幸福和光荣,是我们终身难忘的启蒙老师!

    敬爱的斯霞老师,您是我们终身的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0:28:2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名来自于汕尾陆丰的老师。不知不觉间在这三尺讲台上度过了七个寒暑,也算得是一名老教师了。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教育这行中,当初踌躇满志,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开朗乐观的我,已经磨砺成一位消极悲观,意志低沉,毫无生气,得过且过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前线教师,压力高,工资低,福利少,受气多,为什么?
为什么那些衣冠鲜亮,膀大腰圆的领导在台上要求我们“不要讲钱,要多讲奉献”,台下却想方设法,巧立名目,挖空心思掏学生的腰包。不仅掏学生的腰包,还要刻薄,剥削,压榨前线老师们的血汗钱。原来老师与学生的可怜之处,就在于本性的善良被人**了。
我不理解,这个社会存在那么多的不公正,我该怎么在教室里去为单纯的学生解释学习“公正”?这个社会乌烟瘴气,我又该如何让那些稚嫩的小手去拨开那满天的黑云,去还给他们一片洁净,澄澈的天空?
我教着书,却痛苦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0:30:0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钱老和一些科学家、学者已经说了,我们的教育问题是制度、体制造成的。为什么民国时期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反而那时候的素质教育做的还挺好,学者做研究的自由氛围很浓厚,现在的大学里的官员在那时候就是专门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看不像现在他们是教师的和学生的爷呀!听高中的一个老教师说,在学术交流讨论中,官员们包括政府高官是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的,甚至蒋介石也没有做过。现在呢?学术已经成了权术,不伦不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0:36:1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山东潍坊临朐县初一学生张纪鑫被老师罚站,之后老师去喝酒忘记这回事,最终这名只有14岁的男生冻死在寒夜里。而这所学校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竟然形容张纪鑫死得很安详、舒坦,脸上没痛苦。(12月22日《鲁中晨报》)

又是一起“教育杀人”事件,说得难听点,就是典型的“教师杀人”。不想再去盘点类似的人间悲情,哪怕就算只有这样一个未成年人的非正常死亡,也足以让教育蒙羞,让教师警醒。问题是,这家学校的教师却是一脸冷漠,甚至抛出“死得很舒胆”这样灭绝人性的雷语。面对教育者一脸的麻木冷血,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拿什么拯救教师,到底拿什么唤醒学生?

桃李春风,师生情笃,这种纯洁的师生关系,这些年已经遭到极大异化,师生关系甚至经常变得很冷很暴力。与这种教师残暴体罚酿成悲剧的事件相对应的现象是,学生报复老师的现象层出不穷。就在去年10月4日,山西朔州第二中学学生李明在课堂上连捅老师四刀,致其不治身亡。不论是“教师杀学生”,还是“学生杀教师”,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杀人的表现。

教育杀人现象,表明当前教育造成了人的精神扭曲、灵魂沉沦。事实上,经常有调查显示,当前教师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不难想象,这样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会变得粗暴、简单、机械。这名叫做张纪鑫的学生,仅仅是因为出门为同学买东西,就被肇事老师一顿打,并将他丢到零下十几度的寒夜。如此极端粗暴简单的教育模式,如此对学生命运麻木冷漠的教育姿态,已向公众清晰展示了当前教师素质低下、教育品质落后的不堪现实。

“文化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教育文化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魂丢掉了,我们要为教育还魂。”这是教育专家朱永新说过的话。前几天,于丹在重庆的一次讲座中也评价当前的教育是有知识没文化。这是因为在应该教育模式下,教育过度偏重工具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往往都是“分数的囚徒”。这样一来,教育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向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转型,教育也缺乏应有的人性关怀与人文精神;而学生在长期粗暴简单的奴化教育下,就越发被驯服得更加顺从。

这些年,不就是有太多学生面对禽兽教师公然作恶,都选择了沉默吗?在当年烧死300多名学生的克拉马依火灾中,学生接到的指令不就是“让领导先走”吗?在权力意志驱使下,教育界在法治与权利方面,又怎么不普遍丢失公信力呢?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人格的学生呢?面对教育违反法律法规的种种暴行,不具有现代公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未来一代又怎么可能给予反抗呢?

诚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现在只有14岁的学生张纪鑫死了,死于一个零下十几度冰冷的寒夜,在他与死神苦苦挣扎的时候,那个让他挨冻的老师正喝得醉生梦死,而他却不敢对这样暴行有任何反抗。即便是在他死后,教育者还抛出了“孩子死得很安详、很舒坦”这样无耻而罪恶的论调。这是典型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丢失灵魂的教育,是无法产生唤醒学生力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只会制造越来越多的“教育杀人”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0:38:3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道德】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 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1:54:2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上为转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2:15:1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为转贴
Shandongman 发表于 1-1-2010 11:54


哪儿转过来的?为什么来新加坡读书?的答案是什么?来新加坡读书的全是一些清楚认识到答案的人的话,就不必在此转这个重复内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2:28:3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中国大陆的教育丢失了什么?--答:为什么来新加坡读书Shandongman 发表于 1-1-2010 10:16



转帖还取这样的题,一看就知道又是黑心留学中介的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