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凯法师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精神卫生”,还提出了“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口号。在一些报纸上面,赫然地登着“精神疾病--新世纪头号**”的文章,向人类预示着“精神病”时代的到来。
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者由1982年的12.68%上升至13.47%,约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在各种重性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在轻性精神疾病中,神经症的患病率最高。专家估计,最近几年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上升。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衡量健康状况的“DALY”指标来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约占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根据预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疾病仍将排名第一。所以,认为精神疾病成为新世纪的“头号**”并不是耸人声闻。
精神疾病的产生来自思想与感情的误区与缺陷,所以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对精神的控制与调节。人类作为有情众生,其特点便是有感情。几千年来,占支配地位的观念一直认为情感虽是人的本能之一,但它是理性的异己力量,必须由理性来驾驭。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受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迷惑,一味张扬理性而砭斥压抑情感,走向了唯科学理性主义。对此,后现代主义批判道:以理性支配感情,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的、无血无肉无感情的抽象的人,从而压抑了人的具体性、个体性。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情感是同一的,根据这个原理,“知情互动”理论便诞生了。[1]
情绪管理其实正是在“知情互动”理论的指导下而产生的,强调对于情绪的管理--控制与调节,并不同于简单的压抑,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人生价值观总体把握的水平,取决于由生活阅历和理论修养共同培养的情感质地,取决于处理自身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艺术。[2]情绪管理学是在西方精神分析学的推动下,从“认识自己”发展到“管理自己”,这是从探索和揭示人的心灵奥秘,从而促进人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
所以,情绪管理是全新的现代科学,正在风靡于世界,成为人类追求成功的重要学问。而禅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一直是救济世人解脱痛苦的良津,本世纪以来,禅宗流行于世界各地,成为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佛学体系。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如何从东方的古老智慧中找到救济现代危机的有效方法,将禅的修行落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让现代人能够体会到禅的清凉与智慧,成为禅宗弘扬者的重要课题。
我们以情绪管理为契入点,提出以禅的超越智慧来进行情绪管理。但是,二者的共同基础在哪里?为什么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禅的修行对于情绪管理具有什么意义?对于日常常见的情绪,应该如何从禅的超越角度来进行管理?这是从禅的智慧透露出禅宗对情绪管理的关注及其可操作性,我们试图以此说明:禅不仅是战胜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内心分裂和精神颓废的良药,而且能给现代人以生存的勇气,因为禅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
二、禅与情绪管理的共同基础
禅,是梵语dhyqna的略语,汉译为“思维修”,也称为“静虑”,是静止念虑散乱的意思,亦即定慧的通称,而两者实为一体。从印度传来的禅,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弘扬,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并且传播到东南亚国家。本世纪以来,禅宗风靡于欧美,成为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佛学体系。
禅宗的宗旨,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主张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空寂,是超越于现象界的。善与恶,天堂与地狱,都是因“思量”而从自性中化现。一切法的现起,不能离却自性,如万物在虚空中一样。如《六祖坛经》中说: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3]
人心虽然本自清净,但是由于烦恼妄念的染污,取相著相,如云雾障于明净的虚空;如果能于禅的修习中,离一切法相,就顿见心性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性体的清净。[4]所以见性,就是开发自性,达到无心无念的境界,彻见到自己本来的心性。但是,佛性是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来,无论行住坐卧,只要你“于念无念”、“于相离相”,莫思一切善恶,便佛性具足。
因此,铃木大拙先生强调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他说:
禅者可以告诉他们,他们这些人皆忘了自己天生是艺术家,是创造性的生活艺术家。一旦他们认识到这个事实和真理,他们就会从他们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不管这个苦恼是神经官能症、精神病,还是其他任何名目。……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他的生活反映出他从无意识的无尽源泉中所创造出的每一个意象。就此而言,他每一个行为都表现了独创性和创造性,表现了他活泼鲜明的人格。这里不存在因袭、妥协和禁抑的动机。他从心所欲,行动如风一样随意飘荡。他不再有那囿于片面的、有限的、受限制的、自我中心的存在中的自我。他已走出了这个监牢。唐代有一位大禅师说:“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这种人就是我所说的真正的生活艺术家。[5]
铃木大拙先生认为,见性的人生之所以具有艺术性,这是因为见性的人的个体无意识已经触及到广大无边的宇宙无意识(佛性),并同广大无边的宇宙无意识那种无限可能性的渊源相沟通,而由这个渊源,不仅各种艺术家孕育他们的灵感,即使我们一般人,也各以他自己的禀赋,把生活化做真诚的艺术。
所以,禅指出了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通过禅的修行把本具于我们内心中的一切创造性与有益的冲动显现出来。禅的生活艺术把储藏于我们内心的所有生命力量进行适当而自然的释放,而这些生命力量在通常的环境之中是被压抑被扭曲的,它们找不到适当的渠道来活动,因此禅的目标就是救我们免于疯狂或残废。[6]所以,禅对于现代人尤其具有精神疗法的治疗效果。
见性成佛就是显现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意味着每一个都具有“成佛”的条件,用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说法,说明人具有“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潜在可能。所谓自我实现,即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按照马斯洛的观点,现代情绪管理学的目标正是培养“自我实现型”的人,认为这是真正健康、高度发展和成熟的人,他们对情绪是这样管理的:
他们不会刻板地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行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自由抒发与他们当时的感受相关联的情绪;他们不必约束自己的情绪,他们有充分感觉的自由;他们应付新的情景而不必事先计划应该怎样作出反应。心理健康的人从心所欲而不违私衷,因此能自然地生活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人,为自身情绪所开拓的是恬然情真而又理性深蕴的乐土,能使情绪成为有益于人生实践、人生健康的天然‘盟友’。[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