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中禅第二日法谈
转自 隆波田动中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地练习,在觉知肢体动作的同时,你已经或多或少地经历到五盖:贪欲、瞋恨、昏沉、掉举以及怀疑,这五种心理的呈现与消失。你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的觉性就逐渐增强。当你觉性强的时候,五盖就不会生起,当下你的内心就非常平稳,如同大石头,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受风雨的影响。泰文所说的戒律,就是用不动如石作譬喻。因此,只要我们有强的觉性在,自然就有戒律而不会受贪心、瞋心的影响,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佛法上的戒条非常多,在家众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众中,沙弥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250多条戒等等。戒条有这么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表面守戒,而内心却正生起贪心、瞋心,那么就不算是守戒清净了。因此,动中禅对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内心能时时具足觉性,使内心稳如泰山,那么不用勉强、不用造作,戒律就自然守住了。例如,在动中禅的禅修期间,你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念念分明,当下没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杀生。当下,没有贪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偷盗、邪淫。当下,没有愚痴的生起,自然不会去讲妄语、自然不会去饮酒。这样,五戒自然就守住了。如果天天都能维持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天天就能守戒清净,天天内心就安稳如大石。
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非常努力地培养觉性,使之持续如环链。能够努力地培养觉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四种正确的努力、正确的精进。第一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恶法”断除掉。例如有人沉迷于**,就要努力断除,不再**。第二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恶法”不生起。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力保持永不喝酒。第三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例如你尚未培养觉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第四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善法”不忘失。例如你已经培养出觉性,要使它一直持续增长,使自己每一个当下都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3.当你努力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你就在实践四正勤。第一正勤:你当下拥有觉性。因此,以往的恶法,如贪心、生气就不能呈现出来。第二正勤:在觉知的当下,未生的恶法没有机会生起。第三正勤:你正在努力使以往尚未生起的觉性,于此刻生起。第四正勤:你努力使觉性持续而增长,这便是善法的不断增上而不失。因此,在练习动中禅的同时,就是在实践四正勤。能够实践四正勤,前面所说的五盖也就逐渐灭除了。
4. 在练习动中禅时,我们身心都要放松,让眼耳等自然地运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作内六处。内六处的对象就是外六处。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生活中,眼的对象是色,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色彩、形状等。耳的对象是声音。鼻的对象是香臭的味道。舌的对象是酸甜苦辣的滋味。身的对象是我们身体所接触的东西。意的对象是诸法,也就是种种的念头、想法等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便是内六处与外六处交互作用组成的。内六处又称作六根。外六处又称作六尘。因此,我们的世界便是根尘一直相互作用着。
5. 我们不断地生起烦恼与痛苦,便是由于不能处理好根尘的接触。我们的眼睛看到好看的对象,便被拉走,生起了喜欢与贪爱的心理。当这对象消失,便生起了痛苦。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让我们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以觉性切断后续的贪爱与痛苦。也就是说,当我们眼睛看到对象时,仍是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而可以“看只是看”而不会生起后续的贪爱与痛苦。
6. 同理,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仍是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而可以“听只是听”而不会生起后续的生气与痛苦。鼻、舌、身、意与其对象的接触,也都以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中,是开放六根,一直培养我们的觉性。当觉性圆满时,就能够完全灭除我们的痛苦。
7. 有的禅修者以为禅修是要使心专注在一点,忘记周遭的一切。这种将耳朵、眼睛封闭起来的禅修,是生不起智慧的。封闭眼耳可以得到一时的平静。但是一回到社会中,仍是波涛汹涌,用不上力气,再度被烦恼所淹没。因此,我们在培养觉性时,要使内六处或六根自然地运作。这样定力和智慧就能自然地生起,痛苦也就自然地灭除。
8. 有的学员问:眼睛闭起来,心比较能专注而不散乱,为什么不闭眼?动中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不去违抗自然。“看”是眼睛的功能。我们工作时,眼睛张开来看。因此,训练时,不要闭眼睛。习惯于闭眼来禅坐的人,开始会觉得不舒服。但是练习动中禅一阵子后,就会习惯于自然地张开眼睛,并且能够运用此方法于日常生活中。闭起眼睛来可以比较专注,但是专注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存在。我们是要以觉性为目标。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轻松地张开眼睛,同时内心没有压力,也没有散乱。这是可以达到的。闭起眼睛,容易专注,而有一种静态的宁静出现,禅修者很容易对这种宁静生起执着,不易放下。这种静态的宁静,不能产生内观的智慧。若张开眼睛,训练出觉性,就不会执着于宁静。张开眼睛,也较不会昏沉。动中禅是生起内观智慧的一条快捷方式。若以专注的方法,则不能生起内观的智慧。
9. 人们的烦恼,分成贪、瞋、痴三类,也就是贪爱、瞋恨、无明,又称作三毒。这三类烦恼时时刻刻都会因为根尘的接触而发生。养成习性后,非常难以拔除:易怒的人,常常生气;贪心的人,常常想占便宜;无知的人,常常犯错。这些根深蒂固的烦恼,如何根除呢?动中禅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这些烦恼。
10. 有的人认为何必做手部这些大动作呢?让人累了半死!只要观察呼吸这些小动作就够了,或者直接看心就够了。
这些说法,只是片面的见解。经过禅修的实际训练,初学者马上可以发现到:昏沉、掉举、贪、瞋、疑这五盖是多么容易占据我们,妄念是那么不容易的去除。因此,我们要以大的动作来去除五盖。譬如,我们要砍一颗粗大的树木,要以大斧头来砍,以大锯子来锯。如果以刮胡刀的刀片来砍来锯,这颗大树还会对你微笑呢。要认清我们的烦恼习性是比这大树还来得顽强,因此,我们要以大的手部动作及经行来培养我们强而有力的觉性,来根除贪瞋习性。
11. 有了大斧头、大锯子,大树不会就倒下,必须不断地砍、不断地锯。同样的,为了使你的觉性增强,你要不断地移动你的手、移动你的脚,要努力地去练习,要以四正勤来培养你的觉性。
12. 手部大的动作做久了,想休息一下,此时可以改为觉知手部的小动作,如翻翻手掌、拇指食指互动,或眨眼睛,也可以去觉知呼吸的出入。过些时候,仍要回到觉知手部的大动作或来回经行。整个禅修的过程中,不管动作的大小,都要一直维持觉知动作,如此就能训练到觉性连续不断如环链。
13. 如果只是一直做微小的动作或只是注意微细的呼吸,很容易走入专注,或者由于对象太微细而不知不觉落入昏沉、睡眠。这样觉性就断掉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课程中,以有规律的手部动作及来回经行为主。当觉性强大后,身上各部位各种微细的动作以及心念的剎那生灭,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初学者不用急着去看微细的现象。
14. 至于想要直接去观察心、观察念头,这个是有条件的:必须你有很强的觉性。如果你的觉性弱,你就会卷入念头之中,就像小猫被大老鼠拖着跑。因此,必须要先透过觉知肢体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强而有力的觉性自然会去看念头、自然会去观察心念。要注意,此时不是你去看念头,而是觉性去看念头。到了这阶段,修行开始得力了。
15.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大家也开始体会到,我们的这颗心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驯服的。它一直不想活在当下,不想与觉性同在,一直想跑去和妄念在一起。就像现在的许多青少年一样,不想待在自己的家里,想往外面跑,觉得在外面才够刺激、才够自由。但是,这种刺激、这种自由,到头来只剩下一片失落感,因为没有觉性做自己的靠山。因此,我们唯有耐心地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只有当下清楚地觉知自己的动作时,才算是光明,心一跑到过去或跑到未来,就是跌入了黑暗。心落在当下就是明,心落到过去、未来,胡思乱想就是暗。因此,我们要时时检查当下的自己,是处在明中,还是处在暗中。是由明转暗,还是由暗转明。佛陀要我们由暗转明,进而一直处在明中。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尚未到来,因此,不用把心思摆在这上面,而应摆在当下,一直要处在明中。因为“当下是因,未来是果”,只要把当下的因种的正确,未来的果必然会好。如果没有好好地种因,却去期待未来有好的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好地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一直和觉性在一起,那么,你就一直处在明中。现在好,将来也必然好;现在光明,将来也必然光明。
16. 为了使自己处在明中,使自己活在当下,就要在眼耳鼻舌等内六处与色声香味等外六处一接触时,就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为了能够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因此,透过肢体的动作来增长我们的觉性是必要的。想要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就必须先培养觉性。只要因做得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动中禅便是顺着这个大自然的法则来达到最后的结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灭除根深蒂固的烦恼与痛苦。
17.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规律式手部移动,与拳术、太极拳、气功等的手部移动,道理是否一样?是否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同样是手部移动,精神却大不相同。动中禅规律的手部动停方式,可以很有效地提升觉性。禅修时只觉知手部的移动,对于手上气的强弱、感受的强弱等等都不在意。因此,不被气或感受拉着跑,而只是一直培养觉性,一直觉知手部的动、停。对于气或感受的生起,我们不排斥它们,也不被它们所左右。培养出强的觉性后,对它们自然都清清楚楚。因此,不要分心到这些现象上,只要好好地培养觉性。
18. 有的学员问:手部移动的速度要多快?
正确的速度是我们的心能够跟得上手的移动,并且感觉舒适。每人有所不同,自己要去体会出来。
19. 我们需要以专注力非常清楚地知道肢体动作吗?
不!我们只是简单而持续地知道它。只要愈来愈知道,我们到时自然就会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刻意去看得非常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走路也要很自然,不刻意地走得很慢想去看得非常清楚。一刻意,就不自然了,反而会产生心理的压力,容易走入太专注。
另外,如何平衡精进与放松呢?由于每人的状况不同,自己要调整自己,找出自己最适中的状况。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听讲时,一方面要放松身心,但不能变成昏沉、睡眠。一方面要以觉性来听法谈的内容,但不要太专注而忘了周遭的一切。太专注的话,听完就会觉得累。以觉性来听就不会累,因为心不用力,处在一种轻松而不散乱的状态。
20. 有的气功方法,使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这种不由自主的动作,与动中禅完全不同。我们要的是能够自主,使觉知一直配合自己的动作,一动一停都能了了分明,轻轻松松。身体不好的学员也不要以期待的心理,盼望奇迹出现,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动中禅只注重培养当下自己的觉性,对于未来不生起期待的心理。一有期待,内心就产生压力而不轻松了。因此,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由于觉性的增高,内心自然安详,以往由于心理压力所产生的疾病自然会消失。这些效果会自然呈现出来,这是一些副产品,根本不用去期待,该来的自然就会来。因此,好好地培养当下的觉性,好好地活在当下,不要期待成果,这样才是正确的禅修。
21.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身体静止不动,此时如何维持觉性呢?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临死的时候,此时肢体不动,怎么办呢?
这要先知道,我们的觉性是先透过不断地觉知动作而培养起来,就像人们辛苦工作累积财富一样,等到他非常富有时,虽然不工作,他仍然有钱。同样的道理,当你培养出强大的觉性后,你的身体虽然没有动,仍然有强的觉性在。因此,在临终时,仍然能够清清楚楚地看清身心现象而不起执着,因而能含笑地离开世间。即使当时肉体很痛苦,也能如此,因为强的觉性能超越苦受与乐受。当然,想要有大的觉性,有待平日的训练与不断地努力。在平常的训练,我们透过肢体的动作,已能习惯于面对种种的妄念而不卷入其中。因此,有时身体虽处在静止的状况下,只要妄念一生起,我们就能立刻察觉到而不被它拉着跑。同样的,在接近死亡之时,肉体即使疼痛,也不会生起排斥的心理,因而,不会被苦受拉着跑。又譬如,你为了学会开车,吃了不少苦头,考到了驾照,也开了一阵子车。后来把车卖掉。在这期间你虽然没有开车,但是你开车的能力还是存在着,不会就不见了。同样的道理,你的觉性经过动中禅的训练培养起来以后,在临终时,即使身体不动,你的觉性仍是存在着。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你活着的此刻此时,要赶快练习动中禅,培养出强的觉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