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505|回复: 0

动中禅第三日法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11-2010 18:08:31|来自:广东东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动中禅第三日法谈

转自 隆波田动中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地练习,昏沉渐渐消失了,但是掉举、妄念有时却像大老鼠一样冒出来。怎么办呢?对于妄念、杂念,我们不去压抑它们,也不跟着它们跑。就像大老鼠,你去抓它,它会困兽犹斗,弄得两败俱伤。结果人被咬伤了,花瓶打碎了、电视打坏了、眼镜也跌破了。有时这大老鼠还躲在洞里,对你“吱吱吱”地嘲笑呢!因此,我们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斗,我们只要好好地将猫养大,让大猫自然地去处理大老鼠。这样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方式,以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在我们所急着要做的,就是把猫养大,也就是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链子就对了。一切就这么简单。懂得诀窍,处理起来是轻松愉快的。
    2.在泰国的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虫,会吸附到动物的身上。那要怎么办呢?不懂诀窍的人,硬是想将它拔出,它就愈咬得紧,跟你奋斗,弄得两败俱伤。懂得诀窍的聪明人,只要把混有烟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撒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无事。懂得诀窍的,就这么简单。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妄念、杂念、生气、沮丧、无聊感等等占据你的内心时,你不用跟它们搏斗,你只要放松身心,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把觉性提起来。不久,你就会发现这些情绪、这些杂念都消失了。这些妄念和情绪都像客人一样,有时来得久,有时去得快,不要把它们当作你自己,要快乐地迎接它们,快乐地欢送它们。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虫一样。有时恶客临门,更要耐心地练习,不要浮躁,恶客终究还是会离去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

   3. 妄念多也不是不好,它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训练自己,一直回到觉知动作上。妄念生起的次数愈多,练习的机会也愈多。因此,不用去压抑它们,让它们自然地来去。觉性强而有力时,有时内心一片安详,完全没有念头,此时也不用去寻找念头跑到哪里去了,仍应继续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4. 有的学员希望多一点的引经据典。

    佛法的经论,编成经、律、论三部份,称做三藏,份量非常的庞大。但是,大家要清楚,佛陀在开悟前,并没有去看任何一部经典。佛陀开悟后,才从内心冒出这些经典。因此,在禅修时,应好好阅读自己内心的这部经典。这并不是说文字记载的三藏经典有什么不好,而是说我们要好好地亲身去体验真理。不要将厚厚的三藏经典背在身上,压得自己都喘不过气来。如何阅读内心的这部经典呢?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一切经典就会从内心流出。也可以看清: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文字经典,有没有被后人所扭曲。因此,不要只满足于经典的研究,而应亲自去体验真理。好好培养你的觉性。

    5. 要不要背诵经典呢?

    经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它们只是提供走路所用的地图。你所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也就是说,你要实际地在路上走,努力地往目的地走。

    6. 有一天,佛陀**到印度的摩竭陀国,与弟子们来到申恕林的树林下。佛陀用手拿起树叶,问弟子们:“我手中的树叶多呢,还是树林中的树叶多?”

弟子们说:“世尊手中的树叶甚少,树林中的树叶何止百千亿万倍,甚至算数譬喻都不可以比”。

佛陀告诉弟子们说:“是的。同样的道理,我成佛后所宣说的法,就像我手中的树叶这么一点点,这些是有利益于大众,可以导向灭苦的法。至于我不宣说的法,就像树林中的树叶那么多。我虽然也知道这些法,但是我不宣说,因为这些法并没有益处,不能引导众生走向灭苦。”

    7. 动中禅所教导的法,就是佛陀手中的树叶,是非常珍贵而稀有的,是引导大众走向灭苦的方法。因此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地去实践。

8. 有的学员问:当我们正在练习时,要不要去思考法或真理呢?

不要,因为法或真理会一步步地自然呈现出来。这是超越思维的。

    9. 有的人在参加禅修课程前,有个人生活上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中,是否需要去想这些个人问题的答案?

    不需要。你在禅修课程中的唯一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你的觉性强大以后,就有能力处理好你的问题。换言之,觉性变强,问题就变小了。

    10. 为了灭除恶法、为了增长善法,以希欲(希望)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欲神足。以精勤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勤神足。以定心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心神足。以观察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观神足。当觉性持续,心不散乱,便称做观神足。以上所说的欲、勤、心、观四种,合称做四神足。在练习动中禅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四神足,因为我们要使觉性持续如环链而不中断。当觉性持续不断后,内观智慧就会自然的生起,看清我们身心的实相,进而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

11. 现在我们进一步谈谈灭苦的道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为何要出家呢?就是因为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一直在逼迫着他,他想要找出一个灭苦的方法,因此就出家去寻求答案。他找到当时印度最有名的两位禅修老师,一位叫罗罗仙人,另一位叫水獭仙人。他从罗罗仙人学习“无想定”,从水獭仙人学习“非想非非想定”。他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这二种禅修都是以专注的方式来禅修,只能将烦恼压伏下来,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不能达到内心完全的清净,不能达到灭苦的目的。因此,悉达多太子便离开老师,继续寻找答案。接着他到尼连禅河边去修苦行。以控制呼吸的方法来修行,受了种种大苦,但是不能安于正定。他以断食的方法来修行,受了种种大苦,仍然不能安于正定。他领悟到这些修法都不是正道、不是正智、不是正见,不能灭苦,不能成佛。因此,他恢复正常的饮食,放松身心,于菩提树下,培养正念正知,安住于正定,以强大的觉性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缘起,终于成佛了。他发现这条道路后,开始指导众生灭苦。甚至在家众也都可以灭苦了。

12.佛法上有关因果的道理,称做“缘起”。那么,如何观察缘起以体会生死的流转过程呢?佛陀所说的流转的十二缘起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段经文所说的是流转的缘起,共有十二个因果的链子: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顺着这十二个,前一个是后一个的缘。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无知的存在,造作种种身心的行为,并使识与名色、六处依次受到影响;在内外六处的接触下,生起了感受;由于对感受的爱、取,造作出新的行为称做“有”;由于这个行为产生了生与老死。在这一个因果的链子中,很明显的,只要我们有无明存在着,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无法避免了。因此,要想灭苦,依据缘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无明灭掉。如何灭除无明呢?就要以明来对治,也就是要以觉性来对治。

    13. 因此,要由缘起的还灭过程来灭苦,佛陀说: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这段经文所说的是还灭的十二缘起。将因果链子的根源——无明灭除,那么整个生死之苦就灭除了。也就是说,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就要有强的觉性,不再生起无明,不再执着身心为“我”或“我所有”,因而灭除后续对受的爱取与执着,如此后续的生死之苦就不产生了。佛陀对阿难说:“缘起是甚深、甚深的”。因此,我们不要只用理性的思辨,以为因果的道理很简单。应该透过亲身的体验去掌握它,也就是要好好地练习动中禅,将觉性或“明”培养起来,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的实相。那么,一切甚深的道理就了如指掌了。

    14. 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在佛经上归结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前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有了,后面的果就会产生。后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没有了,后面的果就不产生了。因此,在禅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当下的因缘处理好,后面的果是依据前面的因缘来决定的。动中禅训练我们要觉知根尘接触的当下,在触时,就要明。要能够站在明,而不是站在暗或无明。因能够明,果就能够明。如此把因处理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到来。这是遵循大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只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那么,在根尘接触时,你将能亲身体悟缘起的甚深道理。

    15. 有的学员问:为什么只谈觉性,不多谈一点“无常、苦、无我”?

    要知道,“无常、苦、无我”是我们要体验的东西,并不是谈谈而已。当我们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时,当下将清清楚楚地看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因此,在禅修时,我们把力气摆在培养当下的觉性。

    16. 有的学员问:昏沉睡眠一来,就立刻改变姿势,将之赶走,很有效。那么,妄念一来我就改变姿势,好不好?

    如果这样,你就随妄念而起舞了。昏沉与妄念的对治方法是不一样的。当妄念来时我们不压抑它们,也不跟随它们,我们仍然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强烈的情绪来时也一样,激动而流泪时也如此。当下仍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就能超越情绪、超越感受。不要给感受或感觉欺骗了:有的人刚去洗手间尿尿回来,一下子又感觉想尿尿,你是否就要立刻去洗手间?感觉是不可靠的,常会欺骗我们。因此,我们要以觉性来处理,要站在觉性这一边,而不是随着感觉跑。如何超越情绪、感觉和妄念呢?答案还是你要一直觉知你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感觉与妄念会以千奇百怪的面貌来欺骗我们,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尽管它们变化万千,我们还是永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以不变应万变。在禅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觉性的道上,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觉知你的动作”就是你的扶手。懂得握住这个扶手,就能安全地引导你到达目的地。要让觉性成为你真正的皈依处。

    17.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手部的动作时,如果同时配合呼吸的出入,可以使心更为专注。这样好不好?

    要知道,我们的训练是,一次觉知一个对象。也就是,利用手或脚的动作来训练觉性的持续不断。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内心就会产生压力而走向专注,不符合轻松而自然的原则。如果在觉知动作的过程中,偶而出现呼吸自动配合动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细,只要是自然发生的,就无所谓。但是,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要一直单纯地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环链。

    18.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的同时,心中冒出咒音,绵绵不断,有时规律,有时不规律。此时该怎么办呢?

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听到咒音、听到音乐,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给予重视,仍然只是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为我们禅修的重点是与觉性在一起,而不是与这些形象、声音在一起。圆满的觉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们要一直与佛陀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19. 我们经由觉知肢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当觉性大时,觉性就会自动去看念头。知道念头和看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念头生起一阵子,你才察觉到它们,这是知道念头。也就是说,你卷入了念头一阵子了。当念头刚要生起时,你就察觉到它,这是看念头。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来一阵子,你才察觉到,这是知道。当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头来,你就已察觉到,这是看。因此,只有觉性强时,才有资格去看念头。在修行的开头,我们要大家好好培养觉性,便是这个缘故。

    20.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手部移动,有一定的移动姿势,如果不用这姿势,是否效果也一样呢?

    这种规律的移动方式,是由传承的师父传下来的,隆波田禅师以这种方式达到了灭苦。依照这个方式可以很快达到灭苦的目标,这个是可以被保证的。其它的姿势,我们不保证。

    21.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恨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恨是一种生气的心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阐陀。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恨。

    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到:

   “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恨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恨或无明所占据。

    22.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

    “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不可以!要专心地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立刻闪到一边去。….”

    当时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凉,由于胡思乱想就把扇子打在长老比丘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

   “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么来打舅舅?”

    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佛院说:“人们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

    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摄心思,不久就证得了预流果的果位。

    因此,在禅修时以及平常时,都要一直保持觉性,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地活在当下,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如此,目的地就不遥远了。

    23. 大家要精进用功,不断地练习。就像挖水井一样,开始挖时,石块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时,仍是浑浊不清,就像禅修的前期冒出一大堆的妄念、杂念。但是只要你继续把脏水舀走,一瓢一瓢地舀走,最后就会呈现清澈可口的水。同样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一次地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你的妄念、杂念就会愈来愈少。最后,觉性持续成片,内心的清净光明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因此,要耐心地舀水,要耐心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个工作没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须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要努力地将你心中的无明烦恼清理掉。

    24.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要好好地阅读自己心中的这部经典,好好地体验身心的实相,不断地使觉性持续成环链,没有散乱,那么,你就已在训练欲、勤、心、观这四个神足。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那么,明就会生起,同时灭除了十二缘起中的无明。要珍惜这个方法,勤奋地练习,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颗实用而能真正灭苦的珍宝。

    25.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努力地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不断地清除,终究会有完全清澈的一天。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