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orchestra

[亲子关系] 俞敏洪:成就孩子真正的幸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2-2011 10:01: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俞敏洪:专注的好处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2011 17:44:1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我也曾经收集俞敏洪、徐小平的文章来读,都是些励志、实用的文,受用。
感谢楼主啊。。。
这最后一篇:专注,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2011 21:52: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他的很多文章
都值得一读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11 20:05:1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aiXinMa 的帖子

徐小平的文章很适合国内的大学生读一读。
我们都欣赏俞敏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11 20:06: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满月圆 发表于 27-2-2011 21:52
就是,他的很多文章
都值得一读再读~~~

等着你。。。一读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11 13:29: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危机感

人类社会只有经过持续不断充满危机感的时代,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辉煌;而一个人也只有经过持续不断充满危机感的岁月,才能够走向真正意义上成熟而灿烂的人生。

在美国有一群濒临灭绝的鹿,被国家保护了起来,圈在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不让任何天敌接近它们。这群鹿过着十分惬意的生活,可以吃了睡、睡了吃。很快鹿的数量越来越大,灭绝的危险解除了。但紧接着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鹿的身体越来越差,各种稀奇古怪的毛病出现在鹿身上,不是心血管病就是肥胖症。科学家使用了各种办法治疗它们,却总不见好。最后有一个科学家提出来把狼医生请过来,就是请一群狼来到鹿群中间。当这群狼来到鹿群中间时,鹿群已经不知道狼为何物,傻傻地站在那里。狼看到美食就在眼前,自然扑上去就咬,这时鹿群才知道狼是来吃自己的,争相逃命。就这样,每天狼群追着鹿群在草原上飞奔,凡是跑不动的就被吃掉。几个月之后,当医生再次检查鹿群的身体时,发现所有的疾病已经一扫而空,这群鹿在狼的追赶下,已经变得健步如飞,健壮如牛。

    这个故事似乎体现了一个自然法则:只有在充满危机感和紧迫感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生存,一个群体没有危险就是最大的危险。当人类生活在安逸之中时,也面临了和鹿群同样的情况。世界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起和灭亡都体现了同样的原则。无数王朝的兴起,都起源于被迫无奈之后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无数王朝的灭亡,也都是因为没有了危机感之后骄奢淫逸的结果。打江山的人,很像是追逐着鹿群的狼群一样,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不畏艰辛,最后傲视天下,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朱元璋都体现了这些特征;而失去社稷的人,就像从来没有见过狼群的鹿群一样,已经失去了奔跑的速度和能力,只能任人宰割,不管是罗马帝国的灭亡,还是明帝国的消失,几乎都来自同样的原因。人们在享受了太多的安逸后,会进入一种死亡无意识状态,直到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国家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时时都有危机感,就比较容易付出努力和危险进行对抗,在和危险进行抗衡的过程中,人处理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加容易产生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毅力的重要原因。我的很多朋友在事业上成功之后,常常发出的感慨就是幸亏有了小时候的艰苦生活,才有了成就今天事业的基础。道理比较容易明白,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这些从艰苦生活中走出来的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因为宠爱而失去了判断能力,像保护鹿群一样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孩子去经历风雨,也舍不得孩子有半点委屈和挫折,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已经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变得一无所能。更要命的是孩子已经失去了面对艰难、面对挑战奋发而起的精神。当一个人没有了奋发精神,就没有了生命活力,也就失去了寻找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因为,真正的幸福感一定来自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之后的快感。任何父母给予孩子的东西,孩子都不会感到珍惜,因为无需付出努力,也就无所谓珍惜。

    人类社会只有经过持续不断充满危机感的时代,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辉煌;而一个人也只有经过持续不断充满危机感的岁月,才能够走向真正意义上成熟而灿烂的人生。一个社会或一个人有危机而不能作出反应,就像狮子逼近却不知道如何逃跑的羚羊,最后只能成为别人口中的美食;一个社会或一个人由于暂时的优势而处于安逸之中忘掉了危机,就像一只不断沉睡忘了奔跑的狮子一样,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所以羚羊和狮子生存的法则就是:羚羊必须不断地思考如何跑得更快,以逃避狮子的追逐;而狮子也必须不断地思考如何跑得更快,追上自己生存下去所必须得到的羚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11 14:52: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这是俞敏洪大学读的第一本书《第三帝国的灭亡》的读后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11 14:56:3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iXinMa 于 1-3-2011 14:59 编辑

儿子不想当总统

(2011-02-26)早报导读


● 钟布(美国宾州)


这是一个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清晨,邻里学童会从家门前经过,去小区路口搭乘校车上学。下午放学后再从家门经过,三三两两地回家。这些七、八岁的学童见到大人,会道一声“早上好”或“祝你今天过得愉快。”遇到中国籍教授的孩子,他们还会用中文说,“叔叔好!”孩子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儿子也在其中。

  儿子和邻居孩子的生活都很相似。早上8点15分乘校车上学,中午在学校午餐,下午3点放学。放学后,孩子要做家庭作业。然后是钢琴、游泳、滑雪、空手道和童子军等活动。有些家长还送孩子去补习班。中国家庭的孩子每天另有中文作业,星期天上中文学校。儿子有时会去小朋友家里玩,也会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到小区公园骑自行车或踢球。和其他孩子一样,儿子喜欢在iPod Touch 和iPad上玩游戏。

  看着这些各种肤色的美国学童,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故乡 ——一座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边小城。上大学后,父母离开了小城,那份乡情却丝毫不减。故乡的人口其实不少,相当于美国一个中等城市。在中国,她却太小,小到不等水利工程建好,已经淹没水下。

  儿子的童年和我在那个江边小城的童年完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不同。最大的不同似乎是他缺少某种改变自己的动力。

  他喜欢上学是因为学校有他的好朋友,喜欢钢琴因为音乐很美,喜欢游泳因为蝶泳很酷。他的行为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兴趣驱使。兴致所至时,他做事非常投入,因为那是他的兴趣所在。但也常常没有持续的动力。他对父母也没有多少物质的要求,反正想要的东西,比如一辆新自行车,妈妈总会很快买回家。

  儿子快八岁了,让我想起自己八岁的童年。那一年我家还住在刘备托孤的大殿旁。每天背着妈妈用蓝布缝制的书包上学。出了家门,要走一段很高很宽的石梯(中国的寺庙前好像都有石梯)。每次上学走在石梯上我都会想:难道我的童年就这样度过了?我会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小城吗?至今也难以明白,八岁时的我为什么会不断问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曾给我以莫大的改变自己的动力。

  前不久,和一位美国同事兼好友说起这些问题。他的经历与我有相似之处。朋友出生在纽约上州的一个小城,位于著名的“锈带”(编按:rustbelt,指萧条的工区)。1960年代这一地区的工业由繁荣走向衰落。他说他童年时也曾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后来他离开家乡,成为美国一家大报驻莫斯科的记者,并最终担任该报主编。看来生活在落后小城的孩子容易早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儿子同样生活在小城,却完全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不过他对美国总统的评价,也是我八岁时不可能想象的。这两天在电视上见到胡主席访问美国,儿子总是很专注地看晚间电视新闻。他对美国政治人物的了解可能比同龄美国小孩要多。他知道美国副总统和一些国会领导人的名字,也说得出新州长和前任州长的名字。我于是随口问问他:“你想当美国总统吗?”他很快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想。”
  原来以为他是随便说说。岂料他还接着解释了自己的原因。他中英文混合着说,“总统坐飞机只能坐空军一号,坐车只能坐防弹的limousine(加长豪华车)。他还是三军统帅,很忙。每天还要开太多的会。和朋友玩的时间都没有。回到华盛顿,他每天会被困在白宫,那是最不好玩的。”

  原来儿子想的都是为了好玩。儿子多次去过华盛顿,现在才知道他对白宫的参观感受。和我在那个江边小城的童年相比,儿子童年的最大不同是:他没有不该有的早熟和担当,有的只是单单纯纯的童真。他的所思所想就是要和小朋友快快乐乐地玩(have fun with friends)。不知道故乡的小孩子现在想什么?单纯并快乐着的童年真好。

作者任教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11 15:30:0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KaiXinMa 发表于 1-3-2011 14:56
儿子不想当总统
(2011-02-26)早报导读

读了这篇文章很感慨。。。
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11 20:54:0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KaiXinMa 发表于 1-3-2011 14:56
儿子不想当总统
(2011-02-26)早报导读

他没有不该有的早熟和担当,有的只是单单纯纯的童真。

多好的理念
一直希望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