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006|回复: 0

[原创] 反义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1-2011 08:53:3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是大多数人都“听过”的一种说法,可是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用它来分析已发生的问题,更不懂如何来解决正发生的问题,和如何避免将发生的问题。
     周围有些朋友,在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上有疑惑,可是在想要解决这个疑惑之前,不妨先疑惑一下这个“疑惑”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的世界观,你的人生主导思想无法给你提供答案,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树成长的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树干,就应该是你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态度,如果把人生遇到的疑惑比喻成枝干末梢已经、正在和将要因为枯黄的叶子,出去外界的原因,那么就是你的主干不能提供足够的水分和给养。
    话题有点跑远了,继续谈怎么和人相处吧,既然都“听过”矛盾的理论,那么很容易就推断出一个看似不合理的结论,就是想和人相处就得不跟人相处,到了这里,可能就会进入死结了,如果把和谐相处和不和谐相处看做两个端点,那么永恒的就是你找到平衡点那一瞬间。
   恐惧的产生源于事物的未知,疑惑的产生更是因此,与人相处也一样,对于一个未知的人,如果你能直接就跟他/她和谐相处,那只能说你们有缘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运气好,可是运气这种东西是很靠不住的,怎么样能把运气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减到最低呢,就是尽量把未知的因素减到最低,那又怎么能把未知的因素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已知呢,显然一上去就要跟别人“相处”并不是个转化未知的最好办法,观察-分析-结论=已知,所以在跟别人相处之前,适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完成以上过程,接下来在某一个“无意”的相处的时候,你能把你的分析和结论(前提是相差不远的分析和结论,如何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呢?话题又要远了,算了,下次再总结吧)运用进去,效果可向而知,可是在你分析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躲避跟人相处,那就把离平衡点的距离向另外一个方向拉大了,也不可取,我个人的做法就是,能少发表个人意见就少发表,如果能在一些小事上表现你的热情,比如主动帮别人开开门,递递东西,让别人先出电梯,自己最后出之类的小事情表现出你的修养,如果能营造出一种印象就是你这个人外冷内热就不错了,通常外冷内热的人容易受人尊重,原因说来话长,又该跑题了。
      接下来就比较有利于你观察你周围的人了,通常很会做人的人,并不一定是很容易招人喜欢的人,而是一些并不招人讨厌的人,招人喜欢就已经把自己放在木秀于林的位置,结果也很可能就是风必摧之。但是,不招人讨厌可比招人喜欢的难度大多了,因为这是比招人喜欢更接近平衡点的状态,不是你不讨厌的,别人就不讨厌,所以做到这一点的人,通常都是对周围的人性格把握相对准确的人,懂得怎么避开别人讨厌的状况出现,就又回到之前,观察-分析-结论。
     这就是我对于相处与不相处这对矛盾的关系的看法。
      现在说说反义词的问题,所有人类发明的词汇里面,真正意义上的反义词只有一对,就是          “有”   与     “无”,
还是用树来比喻吧,虽然不太确切,“无”就是树的主干,“有”就是树的支干,其他任何的反义词,举例来说,美与丑,高与矮,香与臭,所有这些都是停留在“有”的层面上的,如果“美”是一个茂密的小枝干,旁边长了一个“丑”的小枝干,它们形成了对比,可是在往深看一层,这两个小支干都是长在“有”这个大支干上的,与这个大支干相对的,就是那个主干---无,所以结论就是,美的真正对立面是什么,就是“无”,就是什么都没有,由此看来,老子由自然规律推出的理论还是最站得住脚的,其他的以修行或者虔诚来完成个人生死转化的理论,学说,或者教义,都是狭隘的,因为“生”的深层对立面,并不是“死”,“死”的深层对立面也并不是“生”,因为“生”与“死”这个两个状态也都是已经停留在人们认知的领域里了,也就是都停留在了“有”的层面了,而还是什么都没有,即是“无”,所以任何那些觉得自己可“活”着从有限进入无限的人,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或者那些觉得自己能够“活”着从“有我”进入“无我”境界的大仙们,你们也可以歇歇了。
     由此推出,彻底解放全人类的办法就只有一个了,嘿嘿,真庆幸自己虽然推出这个结论,但是并没有亲身实现它的打算,不然等着我的地方只有一个--------精神病院。
     最后结论,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去最大限度的认识宇宙世界万物,把自己对人生,对生命,对世界的看法,尽量拓宽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当你拥有了整棵树,而不是一个树枝的时候,面对几片枯黄的树叶,你的心态绝对会是很不同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