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932|回复: 2

[原创] 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4-2011 11:05:40|来自:江苏南通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谈起
                        屈荣芳
     一、从《涛声依旧》联想到《枫桥夜泊》
    很早以前就喜欢听一首歌《涛声依旧》。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歌曲中的一首经典歌曲,由当时大陆最当红歌手毛宁先生演唱而一举成名的作品。
    带走一盏渔火 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 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 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我喜欢这首歌,不是因为毛宁的演唱深情、浑厚、到位,而是喜欢这首歌的曲词。非常的优美、缠绵、意境深远,蕴涵着一种淡淡的温婉和忧愁。我的理解,那歌词中应该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是在一个秋日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首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风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我只知道这首带点古色古香味道的爱情经典歌曲太优美了,能触动我们每个人感情深处最脆弱的那根神经。一种情,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经过许多年以后的风雨漂零,仍旧埋藏在心底,炽热不变,忠贞不渝。
    我在反复吟唱这首歌的同时,在打听一个人,打听这首经典爱情歌曲的词曲作者。我以为,能写如此经典爱情歌曲的作者,一定是一位阅尽人间春色,历尽人间风雨,又对感情执着不二的性情中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我国著名词曲家陈小奇先生。他的作品除了《涛声依旧》外,还写过许多首经典歌曲,都为人们所熟知,比如《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高原红》、《灞桥柳》,从此也捧红了一批歌手。在演艺圈他是被认为第一个为流行歌曲注入文化内涵的人。流行歌曲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是地摊歌曲,而应该有自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陈小奇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偿试,并且做得很成功。
    因为喜欢这首歌,对歌手毛宁的一些情况也较为关注。毛宁是东北辽宁人,1969年出生。后来在广州新世纪唱片公司发展,成为签约歌手。《涛声依旧》使他一炮走红,红得发紫。之后,还推出了《婉君》、《蓝蓝的夜、蓝蓝的梦》等歌曲,拿回许多项国家级大奖,人气极旺,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最当红的歌星。毛宁人也长得阳光,帅气,很受歌迷们的喜爱。
    毛宁和歌手张咪曾有过一段不愉快。据说是两人为争夺《蓝蓝的夜、蓝蓝的梦》这首歌的演唱权而起。张咪的男友在圣地亚拉大酒店暴打了毛宁一顿,被称为圣地亚事件,后来经媒体的策划与炒作,毛宁更加一路走红。张咪却被封杀,失去了爱人,失去了事业,被迫远走异国他乡。
    张咪和毛宁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都是东北人,张咪是黑龙江人。毛宁出道时,张咪已经很有名气了,张咪帮助和引荐过毛宁,谁知道搞到后来两人反目成仇。
    毛宁和杨钰莹是新世纪唱片公司倾心打造出的一对金童玉女。两个合作很好的搭档,在后来由于其他的事件两人都淡出江湖。
    毛宁是因为传出同性恋悱闻,而被其男友刺伤引起了大家的不满情绪,从此淡出江湖,被演艺界封杀了许多年。
    杨钰莹是因为远华走私案件牵涉到的缘故。其实早在远华公司走私案案发前,杨钰莹就已经和赖昌星的侄子赖文峰分手了。但这件事情还是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杨钰莹不得不隐退了几年,直到前两年才刚刚复出江湖。
    毛宁也是近两年才复出歌坛。
    我是今年元旦之前到了苏州,参加第二界寒山寺文化论坛,才知道晚上在寒山寺举办的梵呗音乐会也请了毛宁,并且压轴戏就是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毛宁的出场费据说是16万。至此我才恍然大悟,陈小奇先生的这首《涛声依旧》歌词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先生的诗《枫桥夜泊》改编演义而成的。只不过歌词里面添加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这在张继的诗里是没有出现的。
    怪不得意境这么幽美,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这么富有诗情画意。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也颇有点才子佳人的味道。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苏州,发生在苏州阊门外的寒山寺枫桥古镇上。
    我对自已的孤陋寡闻感到汗颜。十几年来,我却对这首《涛声依旧》的歌词的创作背景一无所知,而我是这么衷情这首歌。

2009
年元旦前一天的晚上,空中飘着雪花,尽管天气很冷,但为一睹毛宁的风采,也为了再次听听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我还是和大家一起忍受着寒冷的包围。因为是梵呗音乐会,前面大都是一些僧人和居士表演的节目,也每每有精彩节目出现。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毛宁在台上出现了,掌声雷鸣般响起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燕尾服什么的,我看不太清楚,发型做得很时尚,仍旧充满阳光和朝气。他开场白就说寒山寺的新年听钟声活动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已成功举办了29届,他整整期待了29年,今年是第三十届,他才受到寒山寺的邀请,心情特别激动,也特别高兴。我想这台晚会因邀请到了毛宁才显得圆满。毛宁应该和寒山寺有缘分,要么怎么是他偏偏演唱那首《涛声依旧》,而不是别人,而且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喜爱的歌手。
他首先为大家演唱了《涛声依旧》这支歌,这也是他这次被邀请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年代隔得太久还是别的原因,我总觉得他这次演唱的水平远远不及1993年春晚演唱的水平,多少有点令人失望。我再找不到那种久违了的感觉和听这首歌的意境。后来,盛情难却,他在大家的一再恳求下,又演唱了《婉君》和《蓝蓝的夜、蓝蓝的梦》两首歌,和大多数歌手一样采取互动的方式演唱,他唱一句,观众和唱一句,效果更是欠佳。就这样,毛宁走了,他的精神状态很好。佛祖保佑,他已经走出过去的一段生活阴影,重新回到快乐、迷人的世界。他一定会找到自已感情的归宿地。毛宁离开了苏州,离开了寒山寺,而给我却留下了许多遐想。
二、一首唐诗,一曲流行歌曲成就了一座名寺,一所千年古刹成就了一座城市。
    张继算不上唐朝最著名的诗人,大不了算个三流诗人。也做个一届地方小官。因为唐朝是一个诗歌盛行的时代,群星灿烂,才人济济。解放以后,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多种版本,都很少提到张继这个人及他的作品。他绝不能与唐朝杜甫、李白、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些大家相提并论,一提起这些人的名字大家感到如雷贯耳,一提起他们的诗歌琅琅上口,有了想吟诵的冲动。
    张继流传到现在的诗,也就40多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大都没什么名气。但偏偏这首《枫桥夜泊》,使曾经并不起眼的寒山寺名声大振,也使苏州名声大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增,菩提生……”这是现代人赋予寒山寺钟声的新意,但我以为不无道理。

唐代诗人张继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定有所悟,才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寒山寺的钟声从古代响到现代,足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去除了烦恼,有多少人增长了智慧,也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菩提大道。

导游先生告诉我,张继被苏州人民誉为苏州的宣传部长,名符其实。

要不是张继的这首诗多少年来,不仅入围《唐诗三百首》,也被选进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中,甚至被入编日本学校的教科书《汉文》中。在东南亚、欧美,这首诗也倍受青睐,有广泛的影响。充分发挥了中小学课堂作为宣传主阵地的作用。

于是小小的一座寒山寺,家喻户晓,从而提升了整个苏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把张继封为苏州的宣传部长,当之无愧。

另外,历名上有许多人名、地名都争议颇多,这是由于这些年国家改革开放后,各地纷纷搞旅游开发引起的。文革期间大家在一阵扫四旧、[关键词屏蔽]抢过后,许多庙宇寺院被捣毁,名胜古迹遭破坏。回过头来,大家才清醒发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但有人文价值、自然价值,还可以帮我们挣旅游观光收入,创外汇,经济价值更大。先是一些地方掀起了一阵子文化寻根热,什么伏羲文化、神农文化、轩辕文化,大家纷纷认祖归宗,海外华人中也出现了寻根祭祖的热潮。政府出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的是拉动一方经济。于是伏羲、神农、轩辕这些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成了许多地方争夺的焦点。不仅省与省争,县与县争,甚至一个乡镇的村与村也争抢,没有一点大文化的意识。互相拆台,互相谩骂,原因是他们能带来经济效益,并不是他们想孝敬老祖宗。人文始祖争完了,便开始争夺那些历史上有过的名人,比如,老子、孔子、杜甫、李白,这些人争来争去还不要紧,毕竟他们都是圣人或大师级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然后争夺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只要沾一点边,非得搞出个什么文化节不可,什么刘邦文化节、杨贵妃文化节,连那些残害忠良的奸臣比如秦桧、刘瑾,甚至被人一度不屑一顾的Ji~NV也在争夺之列,比如董小婉、苏小小。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你能为我能挣来票子,争来效益,我就认你这个老祖宗,不管你曾经是奸臣、忠臣,还是从事[关键词屏蔽]专业。

于是各处的旅游景点相继出现了园中园这样的怪象,那些名人坐过的凳子、用过的梳子、洗过澡的池子,有影迹没影迹的统统被圈起来另外卖票收费,还大言不惭地立出招牌,此处系××××之处,忽然之间,身价百倍。

我想寒山寺也不例外,定有许多争议之处,只不过争议少一些罢了。

总之,是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典定了寒山寺在历史上的地位,严格圈定了寒山寺在中国苏州版图上的几何坐标。争议归争议,也缘于此,那些准备争抢寒山寺地名和寒山子他老人家人名的人只好知难而退,偃旗息鼓了。在这点上,张继功不可没。寒山寺僧众应该感谢张继,苏州人民应该感谢张继。

如果说,张继从唐朝开始做了苏州一千多年的宣传部长的话,那么到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词曲家陈小奇和歌手毛宁便接替了这个位置,但张继完全没有退出他的历史地位,而是象一位慈祥的老人一样,扶上马,送一程。

陈小奇改写演义的歌词《涛声依旧》,有人喻为旧瓶装新酒。但经毛宁在当年春晚上这么一演唱,作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通俗歌曲,它的传播速度要比张继诗歌的传播速度快得多,以几何数字递增。随着现代网络媒体的普及,一夜之间可以说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大洋彼岸。
毛宁的演唱,也使寒山寺以歌曲的形式流传开来,并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审美感受。我们这一代人和儿子辈这一代人就是从小读着张继的诗,唱着毛宁的歌走过来的。陈小奇和毛宁铁定成为寒山寺形象的代言人,苏州形象的代言人。继诗人张继之后又出现的两位苏州市的宣传部长。在这两三位宣传部长的竭力鼓动下,寒山寺想不出名,苏州想不出名也难

三、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谈寒山寺的文化魅力。
不论是《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也好,还是《涛声依旧》这首流行歌曲也好,它们都赋予了寒山寺永恒的魅力,即文化的魅力。与寒山寺相关联的人也好,物也好,古也好,今也好,经典也好,流行也好,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它们之所以能有较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归根结蒂是文化在起着交流、影响、凝聚、熏陶、传承、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寒山寺之所以能长久地使四海之内的人千百年来一泼泼地象潮水般不断涌来,正是基于它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寒山寺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
而今,苏州寒山寺已成为一个文化的象征,它跳出了唯僧佛教,外化为文人墨客的心灵驿站;跳出了地区佛寺,外化为海内外文人寻访的胜地;跳出了经忏的佛法,外化为“文化苏州”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追根朔源,寒山寺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是一种以寒山寺及枫桥胜迹为区域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影响世界的、以佛教文化为主干的、以和合文化为核心、以钟声诗韵为标识的,并具有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寺院文化。这是专家学者对寒山寺文化在总结人们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与概括。
由此可见,寒山寺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是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寺院文化。
同时,寒山寺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寒山寺自古以来对外交流频繁,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重要旅游胜地,影响深远。
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所谓“和”即和谐、和平、祥和;所谓“合”即结合、合作、融合。“和合”,即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的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现实,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的理想关系,和谐状态。和合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世界和平有重大意义。
寒山拾得是和合文化的象征。“和合二圣”发祥于天台山,成就于苏州寒山寺,千百年多来,寒山寺作为名寺孕育和守护着“和合文化”。“和合二圣”为中华民族所崇拜,也赢得了日本、朝鲜、韩国以及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所喜爱。和合文化已经融入了世界文化。挖掘弘扬寒山寺文化中的“和合文化”,高扬寒山拾得和合祖师形象,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有国际意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相信,不久的将来,寒山寺这所名山古刹,必将成为全国佛教文化阐扬交流中心,也必将成为世界佛教界人士所仰慕的一处圣地。

发表于 15-4-2011 15:11:26|来自:江苏南通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11 16:39:30|来自:江苏南通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