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3400|回复: 10

[中学] 看资优生讲华语谈新加坡语文政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2012 11:04:15|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资优生讲华语

(2012-01-13)早报网

宣轩
  O水准放榜的第二天一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段对取得9科A1(唯有一科非A1)的资优生的采访。看着资优生词不成句、含含糊糊的回答,不由为本地华文成绩年年进步感到疑惑,也为自己作为华文老师而感到汗颜。不知道这位资优生的华文成绩是不是A1。

  电视采访资优生,我想更大意义不是为了给资优生扬名,而是应该给更多的学弟学妹们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资优生除了重复几句“放轻松”以外,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观点和具操作性的建议。更多的时间,我看到的是年轻学子脸上的紧张和面对镜头的不自在。

  新加坡是个重视学习成绩的国家,在资优生获得好成绩的同时,多少家长和学生想借鉴他们的经验,以免少走弯路。但是,电视台把如此有意义的素材,做成了五分钟不到的采访,实在是可惜了。同时,对于被匆匆拉上镜头的学生来说,也是有失爱护的。取得O水准好成绩的当天晚上,他们可能欢聚,可能失眠。但第二天凌晨4点多,他们却必须起床,以便7点多赶到摄影棚现场,更要接受可能是人生第一遭的直播采访。这显然是仓促的,连明星们都难以招架吧?

  也许,看着资优生艰难的华语表达,人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新加坡中学资优毕业生的水平吗?太具有讽刺意味了。而我更多地是生出怜悯。华文不好,或者说华文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不是资优生一个人的问题,但是电视台却将它放大了。

  希望本地的电视台能更精心地制作采访类节目;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重视华文能力的真正提高。


从老师谈资优生的短文道出了实况
── 叶德民 ──

  今天浏览联合早报言论版,读了宣轩老师的短文,“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段对取得9科A1(唯有一科非A1)的资优生的采访。看着资优生词不成句、含含糊糊的回答,不由为本地华文成绩年年进步感到疑惑,也为自己作为华文老师而感到汗颜。”……“也许,看着资优生艰难的华语表达,人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新加坡中学资优毕业生的水平吗?太具有讽刺意味了。”……“华文不好,或者说华文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不是资优生一个人的问题,但是电视台却将它放大了”。

  宣轩老师说得很对,这不是“资优生”一个人的问题,不应怪罪“资优生”。是李光耀消灭民族教育,实施所谓的双语教育,实施一切以英文为主的社会所产生的问题。虽然李光耀脸皮厚厚,猫哭老鼠地大声疾呼,一定要学好华文把根留住,大力推动学华文和讲华语运动,数十年来,一切都是徒然,只不过是做戏。今天9科A1的“资优生”在电视台的表现,就是一个铁证。

  得到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动学华文和讲华语运动,人们都普遍认为在英文的海洋里,双语教育制度所培育的华族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只会讲而不大会写。但今天却看到一个取得9科A1的“资优生”讲起华语来竟“词不成句”,更不要说是写华文了。难怪有良知的华文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自然舒发一丝丝无奈之情。但强人李光耀看在眼里,其内心流动的血液依然如此冰冷,无动於衷,还含血喷人,斥责创办南洋大学的陈六使先贤。

  再看,大马华文独立中学的生存环境恶劣,但独中培育的“资优生”却精通三语,而在优质环境生存的新加坡双语教育体制所培育的“资优生”只懂单语。两种体制和境遇所培育的“资优生”谁优谁劣,不就一目了然。还须《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来辩解吗?

  从宣轩老师对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感慨,完全雄辩地说明了新加坡华族文化正在急速衰落。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年迈的李光耀尽管绞尽脑汁,调动了党国高级文棍,搞了本《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尽诉他为国为民实行双语之路的艰辛历程,企图骗取国民的谅解,都无法洗脱他消灭华文教育以及华族文化的罪孽。
http://www.nandazhan.com/zd/pziyousddw.htm
发表于 21-1-2012 11:06:40|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我有时觉得新加坡的语文政策有些失败,虽是双语政策,好多国人的双语都是半桶水。教育部还鼓励Top 10% PSLE学生学第三语文,却禁止人民在媒体上用方言。

现在,有些小孩不能好好地跟祖父母沟通,难不成要老年人学英语华语才能跟孙子谈话?年轻医生不能和老人病人沟通病情,要靠翻译。唉,我国老一代的都被这该死(如有冒犯,敬请原谅)的政策给牺牲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2 12:17:05|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emei166 于 21-1-2012 12:19 编辑

谢谢开心敲警钟!

上个星期举办了一场【O水准考试经验交流会】


邀请了一些O水准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现身说法
向即将参加2012年O水准考试的学弟学妹们介绍经验

他们首先分别介绍了自己各科的备考心得
然后接受了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的现场提问

这也好比一场生动的口语呈献
除了化学、生物的经验使用英语表达外
(因为他们学的都是英文的专业词汇)
其他科目都是用华语介绍

介绍经验的中国孩子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而新加坡孩子的临场口语能力也并不逊色
现场答疑的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用词准确

由于是同龄人讨论交流,气氛轻松融洽,
所以提问和答疑非常流畅,言之有物。

-----------------------------
萱轩所说的情况,有没有考虑另一种可能?
公众面前发言的人,以及初执教鞭的老师,应该都有过怯场的经验。

可能面对记者的采访,孩子们心情会比较紧张,因而表现不佳
大人面对记者的即兴提问和话筒,有时也会思维短路、语塞的呀!

可能萱轩老师自己去和那位接受采访的学生私下交流一下
结论会有所不同。
口试中面对考官讲成这样,不可能拿到A1的。

许多资优生其实性格腼腆、内向,
面对记者或者大场面,恨不得找地缝钻,
哪里可以侃侃而谈
毕竟,是孩子呀
O水准经验交流.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2 15:52:13|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花样繁多,相当哗众取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2 19:50:05|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的华文课本十多年来改了几次,感觉上是越改越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2 22:40:18|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语在新加坡毕竟只是第二语文
就像国内的英文一样

国内不懂中文寸步难行
不懂英文可以照样升官发财

这里正好相反
第二语文能普遍达到这种程度
已经不错了

想想自己用英文写一封公文得花多长时间
就能明白新加坡孩子写华文作文多么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12 07:58:58|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要开心 于 24-1-2012 08:03 编辑
xuemei166 发表于 21-1-2012 22:40
华语在新加坡毕竟只是第二语文
就像国内的英文一样


我了解雪版所说的。

我当然支持双语政策,但是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新加坡还是做得不够好。看到周围的许多国人谈话时总是在英语里参杂一些华语,或在讲华语时加一些英语词汇,就觉得双语政策还是不成功。双语都不能掌握好,为何还在中学大力推广(指鼓励前10%考生) 第三语文?本来精通双语就是少数人能做到的,这第三语文应该是给极少数,语文能力非常强的人学的。好多同学都是一窝蜂地在中一时去学第三语文,然后一大部份还没学足一年就放弃了,浪费资源和时间。

关于政府放掉方言带来的影响,我是60年代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比较能体会到。小时候,我们都是说方言的,方言就好像是我的母语。到了上小学我们才开始说英语、华语。就算是现在,我也是跟我父亲,家婆和先生用福建交谈的,格外亲切。我和孩子们用英语,和兄弟姐妹就用华语或方言交谈。我孩子和祖父母没我们和父母那么亲,为什么呢?是沟通问题。我父母是用方言的,完全不会英语,会听华语,说一些华语。我母亲是多么好和慈祥的一个人,可是她在世的时候,因为沟通问题我孩子感受不到她对他们的爱。想起来,我真的是觉得很痛心,很遗憾。

我宁愿我的孩子选择学方言,也不鼓励他们学第三语文。不学第三语文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连双语都已经不能掌握好了,更应该花多一些时间在双语上。

我觉得我父母那一代被我们国家弃方言的政策给牺牲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2 11:50:02|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看到介绍说自己是华文老师 所以想指出原文中的这个语病 以免少走弯路 应该改为:以免走弯路

点评

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7-1-2012 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2 12:32:06|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vocity2010 于 27-1-2012 12:33 编辑
xuemei166 发表于 21-1-2012 22:40
华语在新加坡毕竟只是第二语文
就像国内的英文一样


1。是有点却场!
2。是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信心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012 17:35:45|来自:陕西咸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华文是否带有广东话腔调,是否正宗普通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