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初出国潮中的小留学生们如今怎么样?
花掉爹妈20万,如今月薪3000元 在沈阳的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了一些“海归”的身影。让他们有些遗憾的是,留学经历并没有给他们的人生“镀金”,甚至连找工作都和他们本来的期许大不相同
如今,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出国热渐渐兴起。其实上世纪末,沈阳曾涌现大规模出国潮,爱尔兰、新西兰、韩国带走了一代孩子的梦。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小海归们都在做什么?当年的留学路带给他们怎样的人生改变?
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位当年的留学生,他的故事或许能给如今的孩子们带来些启示。
语言不通跟风出国
1983年出生的韩宇飞,出国前就读于沈阳某高中。他告诉记者:“那时身边的同学都在办出国,我学习成绩一般,觉得出国或许能有好出路,就动了心思。”韩宇飞的妈妈告诉记者,那时他们也没深入思考过孩子是否适合出国学习,只是看孩子有想法,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办,就答应了。“大不了,学不好再回来。”韩宇飞的妈妈这样形容她当时的想法。
于是,韩宇飞在1999年底拿到了韩国的留学签证,而那时他还不到17岁,上飞机前,他所掌握的韩语还不足以和人对话。“那时觉得,孩子到了那边,有了语言环境就能很快掌握交流能力的。”韩宇飞的妈妈告诉记者。
留学生变身“打工仔”
可出国后的日子并不像家人想的那样,韩宇飞在韩国龟尾市的一所语言学校先安顿了下来,这里基本都是与他一同留学的中国孩子,语言的提升没有想象得快。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年纪小自控能力差,出国后,韩宇飞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多数时间是在玩乐中度过。“那时觉得国外真好,不用像在国内时天天上晚课备考,可现在看来,我的青春就是荒废在那个时候。”
此后,韩宇飞虽经努力,但还是没考入韩国的名牌大学,只是在当地的一所普通大学里学习,而且因为家庭条件有限,他不得不开始打工。“起初还是半工半读,但后来多数时间都是在打工。”韩宇飞说,他甚至想过挣些钱回国算了,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中去。
20万出国玩了趟
五年后,韩宇飞回国,带回家的只有一个专科文凭。即使在“半工半读”状态下,父母还是为他花了20万元的费用。可回国后,他的求职路并没有因为“海归”的身份而变得顺风顺水。
“起初,我去过韩资企业,但待遇并不比同样学历的国内大学生高,人家更注重能力。”韩宇飞告诉记者,那份工作他只做了3个月,而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做得不长。究其原因,韩宇飞说“可能是出国时间长不适应国内环境,也可能是思想上还注重海归的身份。”
此后,韩宇飞摆正了心态,以一个真正的求职者身份去求职,最后在一家电器企业稳定下来,现在拿着每月3000元的薪水。现在,韩宇飞早已忘记自己海归的身份,而当别人谈起出国时,他都会说:“孩子太小别送出去。”
业内人士:孩子太小不适合送出国
韩宇飞说,当年和他一起办理出国的高中同学,还有去爱尔兰、新西兰的,但真正学有所成的太少了,大多数人都已回国,其中有自己创业的,有给人打工的,外语好些的有在私营外语学校当老师的。韩宇飞告诉记者:“孩子太小不适合出国,自制能力太差,离开父母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吴洋是美国麦克纳利史密斯音乐学院中方办事处的老师。他表示,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拿些钱,找个留学中介给孩子送出去就了事了,其实国外的优秀大学更注重孩子的素质。“你连语言都不通呢,如何在国外学习啊。”吴老师说。
吴老师建议想给孩子办理出国的家长:首先不要在孩子年龄太小的时候将他们送出去,最好是在上过大学后,根据他们自己喜好的专业去深造。其次要看家庭是否可以给孩子必要的经济支持。好多家长认为自己出钱给孩子送出去,剩下的费用他们可以通过半工半读来解决,这是错误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很多打工的孩子最后都沦为“洋打工仔”,失去了留学的意义。不是说打工不好,偶尔打工是为了接触社会,并不是用来挣钱的。(记者 柳云松 摄影 李双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