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珍珠河翁

[亲子关系] 我们是如何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3-2012 04:59:28|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网友的欣赏和鼓励! 我发帖数有限制,就把向各位的致谢与下文连在一起,请不要介意。

《哈佛两姐妹》家教秘诀之二:  用团队精神建设家庭

用团队精神来建设家庭虽然不是家庭建设的全部,但却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谈到团队精神,很多人往往把它看成洋人的专利。其实不是这样,一旦我们把西方的团队精神与中国文化中重视的家庭观念相结合,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空洞的口号。而是人人可行,行之有效的一把家庭教育利器。
学习团队精神,我们从家庭做起。 在孩子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玩,做项目。有困难了,大家一起讨论,问题解决了,一起击掌高呼“Team Work ”(团队)。明明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轻易自己解决,也让孩子参与,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久而久之,家庭也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一支团队。孩子成了团队的一员,要尊守团队纪律,而不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团队精神,使得孩子们办事时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关心他人。在两姐妹的成长过程中,她们不止一次地为了团队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像姐姐为了保证妹妹安全上垒就放弃了自己进军全国化学决赛机会;妹妹为与姐姐同进退,不当校刊主篇。
家庭团队的建立, 使得我们在孩子长大一些后能做到谁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讨论、探索,可以凝聚全家每一个人的智慧和特长于一人身上,去出击、去竞争。 想想看,一个人凝聚几个人的力量去奋斗,她成功的机率是一人单打独斗的几倍?
在我们与很多的家长的接触中,有些家长对他们的十几岁孩子表现出那么的无力和无奈。尽管他们有知识,有能力在孩子需要时可以帮孩子一把。可是孩子总是以个人隐私为由拒他们于千里之外。有的母亲只能在孩子不在时偷偷地看看孩子的大学申请表格和文章,悄悄地咨询,再委婉建议。换来的还是恶言相向,那慈母的苦恼真的令人心碎。
可是回头想想,如果父母能早早地建立孩子的团队观念,建设孩子的心灵,把家庭建立成一个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团队,让孩子在逆反阶段之前就体认到团队的力量,树立团队的精神。又会是怎样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团队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它不抽象。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它像一匹无形的千里马,就看我们是不是识马的伯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3-2012 10:00:5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本帖最后由 珍珠河翁 于 26-3-2012 10:01 编辑

《哈佛两姐妹》家教秘诀之三:助人为乐 利人利己
西方教育的另一个精华部分是强调孩子的社会参与和奉献精神。其实这也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教义惜惜相通的。
我们的实践证明,强调参与社会和奉献精神不是唱高调,它确实利人利己。我们的做法是从简单的开始,先让两姐妹提供免费家教,随后做些义工,再创建义工小组,最后发展到凯西直接参与欧巴马的总统竞选。 这一路走来,两姐妹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从她们在各阶段写的一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社会的参与使得她们的思想认知得到一次次的升华。
两姐妹从7年级开始就为同学提供免费家教,每周花7-8个小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家教,我们发现她们更成熟了。为什么?因为以前我们向她们说的道理:如何学习,如何理解问题,如何一题多解等等,现在她们得向她们的学生再叙一遍。为了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她们得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说,这本身就增强了她们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阐明问题的能力。在家教的过程中,她们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她们有时也谈起学生这个那个,其实很多都是她们当初的自身写照。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时我们只要稍稍一点,她们也就更明白更透彻了。通过她们的这种角色改变,她们对我们以前说的道理理解得更深,同时也理解我们平时婆婆妈妈的苦衷。这些感觉只有身入其境,才能得其精髓。 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自己有了孩子后觉得一下子成熟了,不是吗?
两姐妹的家教活动,不仅帮助了别人段练了自己,还引领了她们学校一股做家教的时潮。同学们粉粉加入她们的行列,做家教一时变成了一种时尚。 直到现在,校长和老师们谈起她们开创的这股独特的新时尚还是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姐妹则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并组织同学一起做义工。这使得她们更多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认到自己的贡献和作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更认识和锻炼了自己。
坦率地说,时间对大多数的孩子而言,不是学习上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高二之前)。而孩子思想的成熟与否,学习主动与否,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孩子思想的成熟,世界观的形成可以通过多方面达到。接触社会,参与一些社会服务,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可以让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这确实是件利人利己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2 08:49:12|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两姐妹》家教秘诀之四:因才施教,发挥特长。

在我们培养两个女儿的过程中,因才施教,发挥孩子的特长是我们感触最深的一个体会。这也是一个容易为大部份父母所接受的话题。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去做,怎样做好?
因才施教的第一步是如何识才? 坦率而言,它需要父母的大量付出和努力,要从小做起。培养孩子从零岁做起不错,不是要孩子做这做那,而是大人要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孩子。 在孩子认识世界的同时,我们认识孩子。 在孩子幼小时,不要着急,从一件件小事开始,了解孩子的特点,习惯,让孩子的天赋和才华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认识孩子的过程中,多做横向比较, 多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孩子与同龄的孩子互动中,认真观察孩子扮演的角色,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作用和以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在生活中,了解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孩子是思维型的还是奔放型的,孩子性格独立还是比较粘父母。这些不同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以后如何地利用和发挥。在孩子大一点和开始上学时,多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玩具和学习材料,鼓励孩子对各种东西多尝尝,但不要施加压力。目的不是要孩子在哪一方面突出出来,而是进一步琢摸孩子在不同方面的才干。因才施教最难的一步是认识孩子的才干、特点、长处和弱点,常言说知己知彼、白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体会是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付出在以后会得到加倍的回报。
因才施教的第二步是如何量才而用?在量才而用上,有大目标和小计巧。在小计巧上,可以利用孩子某个小特长,把它发挥利用一下。比如,我们利用二儿女儿能做伏卧撑得特长,先练练,然后在体育课上击败大男生。这样的小花招一可以让孩子建立信心,二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孩子觉得父母够朋友。在实施大方向上,第一个要点是要建立长远目标;第二个要点是不要人云易云随大流,要坚持是有利长远目标就做,反之再好也不要心动。因为任何事务都有双重性,往往从别人那里看到的或听到的只是一方面夸大之词,如不认真分析、发覆推敲,盲目而趋,可能不得其长反获其短,偏离了自己的方向。就像学开车一样,要向远处看,车才开得直。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建立长远目标?长远目标的建立,可以一步一步的实现,先建今年的目标,根据今年的目标的实现情况再拟下一年目标。在建目标时,要以孩子特长为主,要用大尺度,要从全国、全省、全县或全校的角度作横向比较,定出孩子需要努力也可以达到的目标。 定目标时尽可能地量化,当然这需要父母对孩子能力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达到目标的可能困难作些研究。一旦短期目标定了,父母就得发挥团队精神全力以赴帮孩子去达到目标,要获全胜,从而建立孩子自信心,也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心。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指责孩子,但一定要找出原因,让孩子明白,同时来个竖向比较,让孩子看到进步和成绩,以励再战。胜负不在一时,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就看我们如何对一件事情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12 11:07:46|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两姐妹》家教秘诀之六:学习刻苦,讲究效率

说白了,无论是发挥孩子主动性的启发式教育,还是强制性的方法,如要成功,孩子的意志力和刻苦精神都不能少。不然的话“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灵感”名言也就不会被中外各种文化视为座右铭了。 我们家教的目标是既要孩子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也不抹煞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我们二丫头的口头禅是“只铲一锹就可以找到金块”,是口头说说还是真心感受不得而知,或许她根本就不认同努力的成效。比如,她打了一年棒球,一支安打都没有,最后她的队得了第一名,她也因此得了第一名的奖杯。 叫我们如何说服她?没关系,她可以保留她的想法,我们则可以用更多的事实让她看清现实,当她不被老师看好的时候,我们采用激将法,激励她努力学习把不可能变成事实,让她体认要成功就得努力。
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性,父母的强压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两姐妹在大战“天才班”和突破其它学业上的关卡时,我们费尽心思最大可能地激发她们的斗志,调起她们的胃口。同时,在一次次的突击练习时,我们钉是钉铆是铆,严格要求,该退货即退货,该翻工就翻工,在这过程中,她们抹鼻子擦眼泪也是常事。

在学习上,我们强调学习效率不打消耗战,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大干苦干加巧干的思维方式。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额外功课,作业完成了,质量能过关,剩下的时间由孩子自己掌握。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成绩,常常见缝插针,往往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再加点私货。这样,在客观上就迫使孩子在学习时拖拖拉拉避免额外的没完没了的任务,从而养成不讲效率的坏习惯。
要在学业上有突出的表现,仅仅靠刻苦精神,集中精力还不够,还需要高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学习大法有三:扩张归纳法,密集突击法和巧记法。 扩张归纳法帮孩子们打下全面长期的基础;密集突击法用作短时突击,强攻各项竞赛和标准考试;巧记法应付一些需要背功的考试,此法在美国用的不多,但在国内高考,则可大派用场。这套方法保证了她们可以劳逸结合,不打消耗仗,在竞赛中取胜,在学习上突出,在其它的活动中精力充沛,处处有建树。

中美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可是有那么一点却又是那么不分彼此。那就是在高中的冲刺阶段,孩子们猛打消耗仗,晚上大战到两三点,第二天上课迷迷糊糊,没有效率,晚上再熬夜补习。日复一日,效率不断下降,消耗节节上升,很多孩子就陷在这种怪圈里沉浮挣扎,更不要说什么课外活动,社区服务之类。父母也有个误区,感觉只要孩子坐下学习,心里就踏实一点。我们仔细观察并测试了一番,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很多时间,孩子们是人在心不在,把时间虚耗掉了。于是我们严格把关,要她们晚上十一点睡觉,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照样进行。孩子们也受到了同学的影响,常常央求延长时间,“他们都学习到两三点,我这样会被落下的。” 我们的答案很简单:“我们只看效率,看结果。同样的效果,花的时间越少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4-2012 07:43:02|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两姐妹》的家教四部曲
经过近二十年的潜心探讨和实践,我们开发出了一套集中西教育精华于一体、适合现代社会、理性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新模式。我们的家教模式与虎妈、狼爸的模式壁垒分明,为社会和家长提供一种以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在快乐与成功中培养子女的家庭教育新方法和新思维。
在我们这套家教方法指导下,我们的俩个女儿尽管个性和兴趣大不相同,但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她们所申请的美国所有常春藤名校录取,最后她们都去了哈佛。在我们的方法指导下,其它家庭的孩子也都取得了圆满的成果。

第一部 幼儿篇:孩子认识世界,我们认识孩子
有人说,孩子像一张白纸,父母要在这张白纸上绘出最美丽的图画。我们说,孩子是未来的画家,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用他们的天赋绘出更美丽的图画。
在这种思维下,我们也是从孩子零岁做起,但是我们没有教孩子唐诗、宋词,更没有给孩子那无休无止的数学难题。
人常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现回想起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还真有那么一点味呐。大女儿还未出世,我们就买来了育婴书本,参加医院办的育婴班,有模有样地学育儿。孩子们出世后我们是整天和她们跌打滚爬玩在一起,看花弄草,游山玩水。在她们乐颠颠地玩的时候,我们潜心地做我们的功课,观察她们对不同游戏的兴趣,对不同玩具的反应和在与同龄孩子中的互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真实天赋。日积月累的细致观察,让我们真正认识了孩子,为以后最大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有时候,孩子们真傻,对着镜子里的影子发呆,在马桶里玩海军大战,弄得我们既好气又好笑。其实,初为父母的我们也高明不了多少,记得有次给孩子灌奶,孩子拉肚子拉了个把月。孩子第一次吃螃蟹,胃口大开,我们恨不得把天下的螃蟹都喂给她们吃,结果个个吃进了医院。这些陈年往事,常常让人捧腹大笑。
当然,玩管玩,规矩还是得讲,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不是上海滩老大。大人没上桌,孩子不能动菜。孩子过生日庆祝,我们的生日,孩子至少可以献上一吻。这是养成一种相互尊重和关爱的习惯。
孩子太小,是非不明情有可原,但是奖罚得分明。孩子做了好事,我们则山呼万岁一般;做错了,我们则毫不含糊来个“Time Out(禁闭)”,给孩子时间去思考消化,然后再说明道理。

第二部 启蒙篇: 开拓孩子的视野,探索孩子的特长
光阴如梭,孩子渐渐步入了启蒙期。除了傻玩外,她们的小脑瓜里多了一层思想。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都想碰一碰。这正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趣并协助她们全面发展的好时光。开始时,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摸索,一边探讨。我们一方面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在与其他孩子的互动中学习,一方面又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接受熏陶,在各种领域中探索,借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同时我们逐步引入各种活动和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项目,以此观察她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做项目时,启发孩子的创新思想,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做法,籍以发展她们的开阔思维。
西方教育大谈“Team  Work(团队工作)”,我们也不客气,来个洋为中用。为了建立孩子团队观念,我们是不遗余力。明明是一件不要她们帮忙我们就能做得更快更好的事,也招呼她们插把手,然后再击掌高呼“Team Work!”当然她们是乐滋滋地享用欢呼。久而久之,这“Team Work!”也就生了根。这样一来无论大事小事,大家坐下聊聊,讨论讨论也就成了我们家的习惯。可别小看这坐下聊聊噢,它可是父母与孩子保持沟通的重要渠道。不然的话,孩子到了叛逆阶段,你再开始去找他们谈,他们可能已是眼睛盯着天花板,左耳进右耳出,无动于衷,那我们就无可奈何了!
在小学三、四年级前,孩子处在启蒙阶段。这时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很强,看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为了养成孩子严谨的学习习惯,我们不同孩子打马虎眼。在孩子有疑问时,我们认真地解开她们的迷团,有时为了一个问题我们得上几趟图书馆或花几天的时间去找答案。问题解决后,把她们提问题的精神大大夸奖一番,结果换来她们一串串更多的问题,我们则是疲于应命。这就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三部 自我探索篇: 激发孩子的潜力,开启孩子的引擎
孩子走出了启蒙期,将渐渐步向自我认识,不同兴趣的孩子也将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小圈圈。这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们自我意识的增长。孩子们一方面要表现自己,为自己确立在同龄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纠结着不知如何去做。这正是我们可以大施拳脚的时机。有一天,处于小学后期的二女儿凯西问爸爸“为什么我总得听她们的?她们却从不听我的?”这一问反映出她对现状突破的渴望和向我们寻求帮助的热切心情。
对于孩子的呐喊,我们做了积极的回应。
凯西能量高,善于社交。说起话来,口齿伶俐,中气十足。小时候她哭起来震耳欲聋,我们是屋里屋外,无处躲藏。针对她的特点,我们激发她当“leader”(领导),不要老做“cheer leader” (拉拉队)。 她当然乐于接受,可是怎么做,这可为难我们了。我们都是学理科的,谈逻辑不输他人,可是玩人文这游戏,我们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办法,只好上图书馆找书,然后照着书上练。天天练,月月练,没想到还真练出个样来。尽管我们是住在白人社区,凯西却慢慢地建立起了她的汪帮,全是年级上的优秀同学。真还有点呼风唤雨的样子。
大女儿瑶瑶善于创新,心灵手巧,为了充分发挥她的这些特长,我们帮她从创造力上突破,积极参加科学博览会,大搞小发明创造。她年年得奖,自然是心花怒放。在学习上,我们则来个“集中火力,各个击破”,协助她通过一系列的竞赛,突破一道道难关,攻破一个个堡垒。一只丑小鸭就这么变成了小天鹅。而她则是劲头十足,得了陇再望蜀,欲罢不能。
这时,我们长期投入对她们的深入了解,开始得到了回报。在我们的辅佐下,她们的大方向明确,主观能动性强,以点带面,为高中的冲刺奠定基础。

第四部 冲刺篇: 发挥特长,扬长避短,拟定方案,全面出击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十来年对孩子的各项能力、特长的探讨,对姐妹俩我们是了如指掌,这为她们冲刺的战略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们首先与她们一道订出了适合她们各自特长的规划,制定了一整套全面出击方案。在孩子进击时,我们协助她们深入了解和寻找发挥她们才干的机会,并鼓励她们积极创造新的机会发挥所长。
我们为孩子定的出击方针是扬长避短,要么不战,战必求胜,不打消耗战。说说容易,做起来可还真得要下些功夫。
别的不说,就说这不打消耗战吧,也是说的好听,做来难呐。中美教育有一千个不同,一万个不一样,可是有那么一点却又是那么不分彼此。那就是在高中的冲刺阶段,大部分孩子大打消耗仗,晚上大战到两三点,第二天上课迷迷糊糊。为了把好这一关,面对孩子希望延长晚上学习时间的一再央求,我们象铁面包公,不为所动,晚上十一点睡觉不能变。 只要我们制定的规划进展如期,我们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在我们的家教四部曲的合奏下,她们的智慧和才干最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成功地达到了她们理想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