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水准华文会考增设“看图说话” (2012-05-07)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507_007.shtml
今年全国O水准华文和华文B、N水准华文、A水准H1华文和H1华文B会考格式将改变,主要是口试增设“看图说话”新项目,进而提高口试所占比重;“实用文”则把作答模式从书信改为电子邮件。
王珏琪 报道
今年O水准华文考试新添“看图说话”项目,不少学生觉得较难掌握。 新民中学华文高级教师孙莹引导学生如何从图片中找出主题, 并深入思考图片背后的意义。(李天錡摄)
本月底参加O水准华文会考的学生可能心情较为忐忑,因为他们将是首批参加新模式华文考试的学生。
今年全国O水准华文和华文B、N水准华文、A水准H1华文和H1华文B会考的格式将改变,主要是在口试部分增设“看图说话”新项目,进而提高口试所占的比重;“实用文”项目,则把作答模式从书信改为电子邮件。
偏重口语与书写互动技巧
教育部受询时说,母语课程的宗旨是培养精通母语的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有自信、有效和以有意义的方式沟通,而调整考试模式是课程检讨的一部分,为让考试能更好地跟学习目标挂钩。这次的调整更偏重口语和书写互动技巧。
口语能力的测试,在这些全国会考中所占的比重,增加5至20个百分点。A水准H1华文B的增幅最大,从原本只占30%,提高到今年的50%。口语能力的测试包括“口试”和“听力理解”项目。
四德女子中学母语部主任韩爱玲(37岁)受访时说,教育部和考评局希望学生‘乐学善用’,新模式考试使用的很多语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她说:“主要让学生看到华文的实用性,觉得学华文活学活用,而不只是单单一个科目。对我们华文老师来说,这次的改革相当不错,我们也蛮满意的。”
受访教师给予正面评价
受访的教师都给予新题型正面评价。在中学教学八年的东源中学华文高级教师刘丽萍就以O水准华文考试的“实用文”项目的改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新趋势。
“一直学着老套的信件,因为不使用,学生会觉得学得很枯燥、没意思。现在的作答模式同他们生活比较贴近,如上网、写电邮。”
韩爱玲认为,新题型对学生学习华文将有帮助。“当学生发现老师教的一切是跟他平时的生活有关系的,他体会到华文是能活学活用的,他应该会渐渐喜欢上华文。”
教育部去年初公布母语教育检讨报告,重点在于“乐学善用”,要母语“活学活用”,母语教改的内容包括以反映日常生活的材料教学、让考试形式更贴近真实生活等。针对考试部分,教育部当时透露,录像对话将取代看图说话的口试项目,文字考试也会测试学生使用电邮交流的能力。日后,中学和高中生的部分会考项目,会让学生用电脑作答。
不过,有些教师观察到首批应考的学生可能准备时间不足。
怕看图“说不出话来”
负责中五普通(学术)班的新民中学高级教师魏葆毅受访时说,由于今年刚推出新题型,升上中五的学生去年得应付旧模式的N水准会考,去年底会考后才开始为今年O水准的新考试模式作准备。
受访的教师认为,新考试模式跟以往的差别不算太大,但对学生较难掌握的是“看图说话”新项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华文词汇量有限、生活范围狭窄、缺乏生活常识等也影响了作答的能力。
将在本月底参加考试的新民中学中四学生胡宏盛(16岁)告诉记者,因为小六会考后就没有接触“看图说话”项目,常识不足,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看到图片时“说不出话来”。
明年起,O和N水准英文试卷也将调整,添加语法和听力项目,而阅读理解同华文考试一样,文本添加了广告,并配图片。
不少中学鼓励勤读华文报应考
为应付华文考试新题型,不少中学更积极推动读报教育,鼓励学生阅读学生报《逗号》,并利用网上录音平台,给学生练习口试。教师也鼓励学生通过勤读华文报来应付考试。
新民中学每两周在华文课进行读报教育,教师利用报章为教材,跟学生讨论时事课题,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等。学校也会在晨读课时,安排每名学生轮流在全校修读华文的学生面前,发表对《逗号》报道的看法,同时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受访的教师希望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能开办更多相关培训课程,如怎样设计新题型等,并在这次会考结束后举行说明会统一评分标准;教育部和考评局则可以提供更多图片资料的支援,减轻教师搜索适合考试的图片题材的负担。
教育部受询时说,为了帮助教师做好准备,教育部已设计教学和学习资源如录像和录音片段、教学配套等,并同跟华文教研中心合作为教师提供多项培训。考评局和教育部自2010年举办了一系列的解说会和培训,并分发考试资料册子和评分标准给学校。
东源中学高级教师刘丽萍指出,新会考题型的内容跟去年比较,变化不大,学校也有充分的准备,加上学生已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家长无需过于担心新题型对孩子的影响。
不过,教师强调,家长在家中营造学习华文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一环,家长可在家多跟孩子说华语和鼓励孩子阅读。四德女中母语部主任韩爱玲说:“我们希望家长多跟孩子一起阅报,一起看电视新闻,有机会时可以讨论时事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