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佛的下手方便
太虚
──十九年五月在华北居士林讲──
太虚不来北平,已有四年。去岁从欧美归国,觉得国内的政局犹未安稳,社会的纷扰还未平定,佛教组织也未健全,不无遗憾。然而从全世界潮流所趋,人心所向,世界非无大同之可能,佛法也负有促成的责任。今日就北平佛教会及华北居士林联合欢迎会上,于感谢诸位盛意之余,谨将学佛的下手方便,略略述说一回。佛陀应世法门,虽无量种,举其纲领,不出两点:
一、起三宝之信 三宝就是佛法僧。信的次第,可由法而起。狭义的法,就是名句文之能诠及其所诠之理。就广义的法而言,就是正确的普遍的透彻的智慧所明了的“宇宙万有真相”。然此真相,是本来如是的,非任何人所能创作的。如现在的科学家所发明的原理及定律,并不是发明家的造作,只是他有智慧将它显示了出来。所以当未曾发明的时候,并非没有这原理及定律,但没有人知道罢了。所以佛说的“诸法性相”,也是由有智慧者显示出来的。今藉以显了诸法性相的,狭义的就是经论教典。这类虽属于名句文义,但也就是显示事事物物的真实性相的。所以法的本源,在于宇宙万有的真相。信法不可参加任何意见,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是如何,就说明它是如何,信它是如何。这种态度信法,才能得到诸法的真相。但是以什么标准来研究呢?佛说有四种可依不可依的条件:第一是“依法不依人”:只要这人所讲的理是通达的,那末他虽是小儿,或其他非人所说的,都应当信服的。再进一步说,能诠的名句文,也不过表现所诠义理的工具,那么工具当然有胜劣不同,不能执文而废义;所以要求一切事物的真相,第二当“依义不依语”。但所显之义,也有究竟与不究竟、显了与不显了的差别;所以进而言之,第三当“依了义不当依不了义”。但知道究竟了义,还是属于识心分别,未能亲证诸法实相;所以要亲证到诸法的实相,更当依转识所成的智,然后方可亲证诸法实相,故再进一步,第四当“依智不依识”。如此剥蕉抽茧,重重深进,才能证明“诸法实相”,才名真信法的人。
佛家信法态度,是无我无私无党无偏的,所以用学者的态度及科学的精神,研究事物的真相,也可以名为信法者。然学者信法,所用的最后的工具,不出于五官──佛典名为五根: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和经验,意识凭此分析观察所得的判断,早不是事物的真相;而且五官的感觉各各隔离,为眼所见的决不是鼻嗅的,鼻所嗅的也不是耳闻的,只是各得其部分的感觉。例如一朵花,眼所见的是鲜红的颜色,鼻所嗅的是浓馥的香气,乃至身所触的是柔滑的质体,如是各别得花的部分;但花的全体,却不能同时感觉得到。由此可见只依据五根所观察的事物真相,也不是原来宇宙的真相。所以要证得宇宙之真相,当以圆满的智慧证知。但圆满的智慧者,究属有无?若属于无,那末我们永久不能得宇宙之真相;如有圆满智慧者,我们就当信仰他。所以愿求得宇宙究竟真相,就当以佛为师。所以第二步就当由信法而信佛。这由信法而信佛,就不是一般普通学者所能作到的了。因为这是起“超人要求”的。既皈依佛后,就成佛的弟子,故不复是研究佛学的普通学者,而是唯以佛为师的佛弟子了。然信佛者目为佛的弟子,犹没有在家出家之分。既已信法、信佛,而更进一步,觉得须有住持佛法的教团,使佛法永久住世,以作宏法利生的事业;未闻的使闻,未信的使信,未解的使解,凡一切未觉的使觉悟,所以第三就要加入教团而信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能依持出家律制而修己教人者,名出家众,亦名佛教住持僧。其未能加入出家众而亲近出家众者,则有在家之佛弟子,于是佛法能流布世间。既信法、信佛又能信僧以住持佛法,然后佛教才能具体成立。以僧为教团之中坚分子,然后可荷担佛法,传播于世界人类。
二、修六度之行 六度之行,可就两方面言之:
甲、自利六度行:第一步要“布施一切”,就是要将本人所有的家眷、财产、一切物件,都能施舍。然专事施舍而身心无所操持,必至横决,所以第二当“坚持戒律”。此施、戒二度,为出俗因。然没有强毅忍耐力继之,仍易为环境转移,所以第三当行“忍辱”。忍辱犹有退滞,而未能勤修众善,所以第四当行“精进”。此忍、进二度,为防退因。此上四度,犹多属散心修持,不能将心力集中于闻思境,观察深入,所以第五当行“禅定”。若味著定境,于相似法起增上慢,不能照破,则毁前功,尤障深慧,所以第六更当修行“般若”。此定、慧二度,为不坏因。不退不坏,于佛法之自利行,方得成就。
乙、利他六度行:首当以“财法布施”,乃与他人接近。进之更能持身清正,一切所行,皆以众人饶益为前提。行此施、戒二度,是为利他之摄化因。以非施戒当先,即不能有利他之机会。然摄受教化中,必难免根劣之辈,反恩为怨,妄加毁辱,故须容忍而安处之。并须奋励“精进”,勤加化导,乃能使已摄化者,不致退滞而获增益行。此忍、进二度,是为利他之荷负因。摄化、荷负,苟非身离劳悴,而内心常得禅定法喜之滋养,则疲倦困惫袭之,不能持久。故须常修“禅定”,以养成办事之堪能力:常修“般若”,以充实明理之胜解力。行此定、慧二度,是为利他之成办因。
能充足三宝之信心,能践行六度之行谊,则使人心进善,政治清明,社会安乐,世界和平,皆不为难事矣!(胡继欧记)(见海刊十一卷第五期)
(附注)原题“在华北居士林讲演词”,今改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