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333|回复: 11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7-2012 19:17:1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印卡老师


前言

葛印卡老师说过:「惟有实修才能解脱,光是讨论没有用。」参加内观课程是跨出坚实步伐,迈向解脱之路的良机。在课程中学员可学习如何排除日常生活中恼人的紧张及偏执,因而学得如何时时刻刻都过得快乐平和且有效率。一方面学员也可一步步地朝向人类所能企求的最高目标迈进:净化心灵,自所有痛苦中解脱,完全的证悟。

上面所提的任何一项均无法仅由思考或盼望而达到。人们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达成目标。因此内观课程总是特别强调实际的修行练习,而不允许哲理的辩论或学术的讨论,当然也不问与实修无关的问题。学员应尽可能经由自身的领悟去寻找答案。老师会提供实修中所需要的各种指导,但一切还是要靠学员自己去实际地应用:自己的仗必须要自己打,要努力才能解救自己。

除了强调实修,为使学员更深入了解修行的内容,提供适当的解说是必需的,因此每天晚上葛印卡老师都会有「法」的开示,对当天的体验注入新的启发,同时也澄清一些修行方法上的问题。葛印卡老师警告说,这些开示,不是知性或情绪上的娱乐,主要是让学员了解该做什么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此学员才能以正确的方法练习而得到适当的效果。

这些开示在本书以精要的形式集结呈现,总共十一次的开示涵盖了佛陀教诲的各个层面。然而并不是以学术或分析的角度切入,而是以非常生动而连贯的整体呈现给学员,所有的不同面貌展现出基本的一致性:静坐禅修的体验。此实修的经验才是照亮生命最耀眼的法中珍宝。

没有实修的经验,就无法充分了解开示的内容,也就是佛陀教诲的真正涵意。但这并不否定对教导的知识性了解之价值,因知性的了解对于静坐实修是重要的支持,虽然静坐禅修本身事实上是超越知识理解的领域。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我们出版这本小册子,简要介绍每天的开示内容,主要目的在提供参加葛印卡老师所教的内观禅修课程学员们一些启示及指导。对于其它阅读此书的人,我们希望他们受到此书的鼓励,也来参加内观十日课程,来体验一下书本提到的经验。

未参加过课程的读者,千万不可将本书当做自己在家中学习内观的自修手册,以之代替参加课程。静坐禅修是严肃的事,特别是内观修行方法,它涉入心的深处,不可随便儿戏。学习内观最好还是参加正式的十日课程,有适当的环境及老师来协助学习及禅修,如果有人不顾此警告,想要用阅读此书来自学内观,那么他完全是自冒风险。

幸运的是,内观课程目前定期在世界各地的内观中心举办,地址详列在本书后面,课程表可以写信去索取。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葛印卡老师于1983年8月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内观中心的开示。而第十天的内容则是葛印卡老师在1984年8月于该地的开示。

葛印卡老师已看过这些内容,并且同意出版,但是他本人没有时间逐字检视全书,因此读者们可能会发现一些误失,错不在于老师或他的教导,都是我本人的责任,欢迎批评指正。

愿此本小册子有助于「法」的修行实践。

愿一切众生快乐!

威廉.哈特
William Hart


附注

葛印卡老师提到的佛陀及弟子的语录,均是节录自巴利经典中之律藏(Vinaya-pitaka)及经藏(Sutta-pitaka)(有许多引句出现于两者,在此时均引自经藏。)除此之外,也引用了一些大藏经后期的巴利文献。在开示中葛印卡老师通常以普通用语叙述,而不是逐字翻译巴利文原文,目的在将每一章节的精义用浅显的文句呈现出来,强调它与内观静坐禅修的相应之处。

本书中对巴利文所做的解释,皆出自葛印卡老师的开示,书后附有巴利文的中文翻译,是为了对所引据的原文作更正确的翻译,同时仍着重于禅修者的观点。

在书中所使用的巴利词句已减到最少,引用时为了保持一贯性,巴利文均以复数形态呈现,例如 savkhara 习性反应(行)的复数是 savkhara,kalapa次原子粒子的复数是 kalapa,parami 波罗蜜(福慧资粮)的复数是 parami。
发表于 26-7-2012 19:18: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第一天开示

开始时的障碍~内观禅修的目的~为何以吸呼作为入手处~心的本质~何以会有障碍及如何克服~应注意事宜

第一天会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不舒服,部分原因是不适应整天的静坐禅修,但主要是因为你们开始学的这种静坐,是要你们觉知呼吸,除了观察呼吸没有别的。

如果在觉知呼吸之外,另外加上不断重复某个字句、念咒、或持诵神佛名号,或是观想某位神或菩萨的形像,也许会较快较容易集中心念,而不会有这许多的不适。但是,你必须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去调息,也不加任何持名或观想。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限制,是因为内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集中心念。心的专注只是助力,帮助引导到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净化内心,根除内心所有的染污与不净,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得到完全的证悟。

每当心中生起染污不净,譬如生气、憎恨、[关键词屏蔽]、恐惧等,人就会变得痛苦。不如意的事发生了,人就绷得紧紧的,内心开始打结。而当所求不遂时,人同样会在心里制造紧张。人的一生就不断重复这种过程,一直把身心两方面都绑得死死的,难以自拔。而且人们不会只让自己承受这些痛苦,还会将之转移发泄给周遭接触的人,这当然不是良好的生活之道。

你们来参加这个禅修课程,是在学习生活的艺术,学着如何过内心安详和谐的生活,同时带给别人安详和谐;学习一天天快乐地过日子,同时一步步提升心灵,达到完全清净自在的最高喜乐,心中无私无我、充满慈悲,乐见别人的成就,心境平等不二。

要学习和谐生活的艺术,首先要找出不和谐的原因,而这原因总是内在的,因此你必须向内省视来探查真相。禅修可以帮助你探讨自己的身心,人对自己的身心是如此的执着,因而造成紧张及痛苦。人必须在经验层次上先体证到自己身心的本质,此后才可能有超越心物的经验。所以这是个实现真理、领悟自我的修行方法,是在探讨所谓的「我」的实相。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体现「神」的修行方法,因为「神」就是真理,就是爱,就是纯净。

直接体悟实相最重要。要能够「认识自我」,从一开始的浮面、明显、粗重的实相,到比较微细的实相,乃至于心物最微细的实相。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就能进一步去体验超越心物的究竟实相。

呼吸是踏上这个旅程的良好起点。如果藉诸自造的想象,像是持名或观想,只会导向更多的想象、更多的虚幻;这无助于让人探索发现较微细的自身实相。要穿透洞察到较微细的实相,就必须从实相入手,从像呼吸这样明显粗重的实相开始。进而言之,如果使用持名或观想,那么这修行方法就落入宗派之别,因为持名或观想都会被界定局限在某个地区文化或某个宗教,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能会无法接受。世间苦是众人皆有之病,因此要克服这个通病,就不能落于宗派之别,而应放诸四海皆准。觉知呼吸就满足了这个要求,每人皆有呼吸,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观察呼吸这件事。修行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得完全摒除宗派之见才行。

呼吸是探讨自身实相的一个工具。在实际的经验层次上,你对自己的身体所知甚少,你只知道身体的外在表面、可以有意识地控制的一些器官及机能。你对不受你控制的体内器官一无所知,对构成你全身的细胞组织一无所知,这些都无时不在变动。身体各部位一直产生无数的生化及电磁反应,但你对它们一无所知。

在这条修行路上,你必须察知你所有未知的层面,而呼吸将是一大助力。呼吸是已知到未知之间的桥梁,因为呼吸这项身体机能,兼具意识及无意识、刻意及自然运作的模式。你们一开始用有意识的刻意呼吸,接着进展到觉知自然正常的呼吸,然后再进一步,觉知更加微细的自身实相。每一步都是实相,每一天你都将更进一步穿透,发现身心更微细的实相。

今天只要求你们观察呼吸的生理功能,但在此同时,你们也都在观心察意,因为呼吸的本质和人的心理状态紧密相连。只要心中生起任何不净、任何染污,呼吸就变得不正常,变得比较急促、比较沉重。当不净之念过去,呼吸又变得轻柔。也就因此呼吸不仅可以帮助探讨身体的实相,也可以探讨心的实相。

你们今天开始经验到的一个心的实相,是它总是从一个所缘(对象)游移到另一个所缘的习气。它不想停留在呼吸上,或是专注在任一所缘之上,总是不停地流转。

心在游移流转时,都到哪去了呢?你们从修习中可以得知,心不是跑到过去,就是跑到未来。这是心的习气,它不想停留在当下此刻。事实上,人要活在当下才对,过去的都已经过去,未来的也都要等到它成为现在,否则非你所能及。在有助于你面对当下此刻时,忆念过去及设想未来有其必要;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习气,心一直想要丢下当前实相,逃往不可得的过去或未来,因此这颗不定的心总是焦躁不安、苦不堪言。你们在此所学的修行方法,叫做生活的艺术,而人生只能活在当下此刻。因此,第一步是要学如何活在现在这一刻,把心放在当前的实相,也就是从鼻孔吸入或呼出的气息。虽然粗浅,但这是当下此刻的实相。当心念流失时,就微笑着、不慌不忙地接受这个事实:心念因为旧习气而流失了。你一旦知道自己心念流失,自然而然会再转回来觉知呼吸。

你很容易就会发现,心念老是在过去或未来中流转。这些念头是什么类型呢?今天你们都已发现,念头有时毫无条理的生起,没有头绪可言。这样的心理行为,一般被视为癫狂的征兆,现在你们已发现,你们也一样疯狂,迷失在无明、虚幻及错觉之中,这叫作痴(moha)。即使是有条理的念头,也都具有乐或苦的所缘,如果是乐的话,人就产生喜爱的反应,进一步形成贪爱执着,也就是贪(raga);如果是苦的话,人就产生排斥的反应,进一步形成瞋恨厌恶,也就是瞋(dosa)。心一直充满了贪、瞋、痴,其它的染污不净都是从这三根本烦恼而起,每一种染污不净都会使我们痛苦。

这个修行方法的目的,是净化心,逐渐消除内在的负面情绪,从痛苦中解脱。这是深入人心潜意识的一项手术,目的在找出并根除深藏其中的复杂情结。这修行方法的第一步就已经开始在净化心,因为观呼吸时,你们不仅集中心念,同时也在净化心。也许今天一整天,你的心只有片刻是完全专注在呼吸上,但这少许的片刻在改变心的习气上是非常有用的。在这片刻中,你觉知到当下的实相,气息吸进或呼出鼻孔,没有任何虚妄。你不会贪求更多的呼吸,或是对你的呼吸生起瞋恨,你只是观察,不对它起反应。这时的心脱离了三根本烦恼,它是纯净无染的,而这意识层面片刻的纯净无染,对无意识所积存的不净杂染有着强大的冲击。这些正面和负面力量的交会,产生爆炸性的作用,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净,浮现到意识层面,以各种身心不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一个人面临这种情形,可能会变得焦躁,而使困难倍增。但是要了解的是,表面上的逆缘事实上是助缘,这是静坐有效的一个征兆。深入无意识的手术已经展开,脓疮开始流出来。这过程虽然让人不适,但却是消除脓肿、去除不净染污的唯一办法。只要持续正确修行,这些困难都会逐渐消失,明天会比较顺利,后天又更顺利。一点一滴的,这些问题都会过去,只要你如法修行。

没人能替你修行,你得自己来。你必须自己去探究内在的实相,你必须自求解脱。

一些有关如何用功的忠告:

静坐时要在室内,如果你在室外静坐,直接和阳光及风接触,你将无法进入心的深处。休息时间你们可以到户外。
你们只能在课程进行的限定范围内活动。你们是在进行心的手术,因此必须留在手术室内。

下决心完成整个课程,不管你遭遇到怎样的困难。当手术期间有问题产生,要记得你所下的这个决心。在课程期间半途而废有害无益。

同样的,要下决心遵守所有的规定守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禁语。要遵守作息时间表,特别是在每天三个集体共修的时段,一定要留在大厅。

避免饮食过量、昏昏沉沉及无故讲话。

要完全的如法修行。不管你以前在别处读过或学过什么,在课程期间都先放到一边,不加以批判责难。和其它修行方法混用是很危险的事。如果有任何疑点,要问清楚。给这修行方法公平的试验机会,这样你们将获益无穷。

要善加利用这段时间、这个机会、这个修行方法,让自己从贪、瞋、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受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祝大家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18:5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开示

放诸四海皆准之善与恶的定义~八正道:戒与定

第二天已过去了。虽然比第一天稍微好些,但许多困难还是存在。心是如此不安、焦躁、狂野,宛如一只野牛或野象冲进了人住的地方,造成很大的破坏。如果有智慧的人驯服了这头野兽,就能将所有伤害人类的力量转变成服务社会及利益人类。同样的,人心比起野象来,还要更有力,更可怕得多,必须经训练驯服后才能充分发挥,为你所用。你必须很有耐心,坚毅、持续不断地用功练习。持续不断的练习是成功的秘诀。

修行,必须靠自己用功,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完成。已开悟的人,以最大的爱心与慈悲心,解释了这条修行之道,但他不能背着任何人走到终点目的地。因为在修行道上,每一步都必须靠自己走,自我奋斗,以求解脱。一旦你开始修行,所有护持正法的力量,都会开始帮助你,不过每一个人仍要靠自己走完修行道上的每一步。

要明白你已经踏上的修行之道是什么,佛陀用很简单的话来解释:

诸恶莫作(不做任何罪恶、不道德的行为),
众善奉行(只做虔诚正当的行为),
自净其意(净化心),
是诸佛教(这是觉悟者共同的教导)。

这是不分种族、文化背景、国家,人人都能接受的普遍正道。当失去了法的真谛,人们对善恶之定义产生了歧见,它变成门户之见的教派,每个宗派有自己对善恶的议论成见,以某种外在表现或执行某种仪式,或遵守某些信条来表示虔诚,这都是分宗分派的定义,只能让部份人士接受,并非所有的人皆能信受。但是正法有着放诸四海皆准的善恶定义。任何行为,凡是伤害他人、干扰他人的平安和谐,就是罪恶不道德的行为;而任何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安详和谐的行为,都是虔敬正当的善行。这是没有任何偏狭的派别之分,合乎自然法则的定义。依照自然的法则,一个人会去伤害他人,必定是先在自己内心产生了负面情绪─生气、害怕、怨恨....等等,然后才在行为语言上做出有害他人的行动;而当一个人有不净心念时,他自己也置身在苦恼不安的情况下。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必定是先在心中生起了爱、慈悲、善意,才有助人的行为;而一旦心中生起这些纯净特质,当下就会感到内在的祥和平静。你帮助他人,同时也帮助自己;你伤害他人,也同时伤害自己。这就是法(Dhamma)、真理、定律,亦即普遍性的自然的法则。

法的修行之道,称为八正道(圣道),圣道意指任何人走上这条道路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尚贤圣的人。八正道分为三部份:戒、定、慧。戒(sila)是道德规范-戒除不正当的举止言语。定(samadhi)-发展主宰自己心念的正当行为。修行戒和定是有益的,但持戒与修定无法完全根除内心累积的不净杂染。因此,必须修行法的第三部份:慧(pabba)-培养智慧、洞察力,完全地净化内心。

八正道中戒的部份有三项:

(1) 正语(samma-vaca)-正当的语言,清净的口语行为。为了要了解什么是正当的语言,必需先明白什么是不正当的语言。说谎来欺瞒别人,背后诽谤他人、造谣中伤、刺耳的话,伤害别人,恶毒诽谤,唠唠叨叨说废话,全是不清净的语言。戒除以上的不正当语言,剩下的就是正当的语言。

(2) 正业(samma-kammanta)-正当的行为,纯净的身体行为。这条修行的道路只有一种尺度来衡量行为的清净与否,无论是身体、语言、或心理的行为,也就是它究竟有益他人或伤害他人。因此杀人、偷窃、强暴他人、不正当的[关键词屏蔽]、饮酒过量、酒后乱性等等的行为既伤人亦害己。戒除上面各种不正当的行为,剩下来就是正当行为。

(3) 正命(samma-ajiva)-正当的谋生之道。每个人都需要有办法谋生,并维持家计。但若谋生方法会伤害他人,就不是正当的谋生之道。或许不是亲自去做,而是鼓励他人去做败坏道德、堕落的行为,如贩卖烈酒、经营赌场、贩卖武器、买卖活生生的动物、或贩卖肉类,以上皆是不正当的谋生方法。而即使你位高权重,但赚钱的动机不良,只是利用剥削他人,也是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假如动机是服务人群,凭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换取维持自己及家人生活的合法报酬,这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

一般在家修行人,必须自给自足赚钱养家,但可能的危险是因赚钱而自我膨胀、自傲:为己尽量积聚财富,又轻视其它比较不会赚钱的人,这样的态度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因为自我愈膨胀,就愈与解脱背道而驰。因此正命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捐献布施,以部份所得与他人分享。那么,人赚钱不但是利益自己,也是利益他人。

如果正法仅止于劝诫避免去伤害他人,那起不了作用。在理智上不难了解做坏事的坏处与做好事的益处,或者因敬重宣导戒律的人而肯定其重要性。然而人们还是重复犯错,因为无法主宰自己的心。因此法的第二部份是定-增长主宰自心的能力。

八正道中定的部份有三项:

(4) 正精进(samma-vayama)-正当的努力,正当的修练。当你练习时,已发现心是如此软弱不定,反复无常,这样的心需经由修练使它坚强起来。正精进有四个要领:

已生恶令断灭(去除心中已有的种种不善)
未生恶令不生(闭绝任何不善的生起进入)
已生善令增长(任何心中已有的美德,保持并增长它)
未生善令生起(尚未有的某些美德,开发并培养它)

在练习观呼吸(Anapana)时,你已开始实行以上的四个要领。

(5) 正念(samma-sati)-正确的觉知,觉知当下此刻的实相。关于过去只是记忆,关于将来只是期待、恐惧或想象。你透过持续对鼻孔附近,当下所显现的实相保持觉知来练习正念。你必须培养觉知整体实相的能力,从最粗显的层面到最微细的层面。开始时,你注意的是有意识的、刻意的呼吸,然后是自然轻柔的呼吸,再然后是呼吸的碰触。接着你专注在更微细的层面,去观察这限定的小范围内的自然的、身体的感觉。你可能会体验到呼吸的温度,发现呼出的气会比吸进的气暖一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呼吸无关的各种感受,如热、冷、痒、脉动、振动、压力、紧张、痛等等。你无法自己选择感受,因为你不能创造感受。只要观察,保持觉知;是什么感受、如何命名形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知感受的真相,而不作任何习性反应。

你也察觉到心的旧习性,是一直在回忆过去与期盼未来中流转,制造贪爱和瞋恨。藉修行正念,你开始戒除这旧习性。并不是上完课你就会忘记过去的一切,也不去计划未来。事实上你习于浪费太多精力在无谓的思考过去与未来,结果当你真正需要记忆或计划事情时,反而无能为力。经由培养正念,你会发现当你真的想要记起某件事,或对未来做最好的计划时,变得十分容易。你将能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

(6) 正定(samma-samadhi)-专注并非这修行方法之目的;你所培养的专注必须基于心念纯净。心中有贪瞋痴时,虽可专注,但不是正定。必须觉知自身当下的实相,不起贪爱或瞋恨;持续不断地时时刻刻保持这觉知,才是正定。
你谨慎遵守五戒,就是开始修戒。持续练习用心专注在这限定范围内当下所呈现的实相,没有贪爱或瞋恨,就是修定。现在继续努力用功练习,让你的心更敏锐,这样当你开始修慧时,你就能贯穿深入到潜意识,根除过去深藏在那里的不净,而享受真正的快乐,解脱的快乐。

祝大家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19:2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天开示

八正道:慧(pabba)~闻慧、思慧、修慧~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四元素)~三个特质:无常、自我的虚幻本质(无我)、苦~透视表相

第三天已过去。明天下午你将进入慧(pabba)的领域,八正道的第三部份。没有慧则修行之道仍不完全。

持戒是踏上修行之道的第一步,也就是不伤害他人;但即使你不伤人,却仍被自己心中产生之不净杂染所伤害。所以要修定(samadhi),学习控制自心,抑制不净杂染的生起。然而,只是压制并无法断除不净,不净杂染仍然在潜意识中不断繁衍扩增,持续造成对自己的伤害。所以正法的第三步骤-慧:既不是放任,也不是压抑,而是让不净杂染浮现并连根拔除。当这些不净杂染被根除,心便不再受污浊烦恼束缚。而一旦心净化了,便会自然对他人充满善意、慈悲,自然不会有伤害他人之举。相同地,也自然不会伤害自己,也就会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八正道的每一步骤必需导向下一步。戒引导你去发展定-正确的专注;定引导你发展慧,净化心的智慧;慧引导你至涅槃(nibbana),从所有不净中解脱,完全证悟。

在八正道中与慧有关的有两项:

(7)正思惟(samma-savkappa):-正确的思考。智慧的开展并不需要等思考过程停止,思想还是存在的,只是思想的习性模式改变了。因为练习觉知呼吸,心表层的染污开始去除。不再是贪爱、瞋恨、妄想等念头,而是开始有正确健康的思想,思考正法及解脱之道。

(8)正见(samma-ditthi):-正确的见解。这是真正的智慧,如其本然地了解实相,而不仅是显现出的表相而已。
慧的开发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闻慧(suta-maya pabba),由听闻或阅读他人的话语而得到的智慧。闻慧非常有益,它启示你走往正确方向,但只有闻慧并无法使你解脱,因为事实上这只是借来的智慧而已。你接受它可能由于盲目的信仰,或许由于瞋恨,恐惧若不信则会入地狱,也或许是由于贪求,希望藉信仰上天堂。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不是你自己的智慧。

闻慧的作用是引导你走向下一阶段:思慧(cinta-maya pabba),智识上的理解。以理性去了解判断所听闻或阅读过的道理是否合逻辑,有价值,有益处;果真如此,你才接受它。这种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假如你将它视为终点而不再前进,也就可能非常危险。有些人发展增长了智识上的理解,就自以为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的一切知识只不过助长他自我膨胀而已,他离解脱之道还十分遥远。

思慧的正当功能是引导你进入下一阶段:修慧(bhavana-maya pabba),由自身体验而培养出来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闻慧与思慧非常有用,如果它们能鼓励指导你往前走。然而,只有实际体验而得的智慧才能解脱,因为由亲身体验而得,才是你自己的智慧。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三种不同的智慧。一个医生开给病人一张处方,这个病人十分相信他的医生,回家后每天背诵这张处方,这可称为闻慧。之后这个病人还不满意,又回去找医生,并且要求医生解释处方,为何必需用这药?它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思慧。最后这个人终于服了药,唯有如此他的疾病才能治愈。由此可知,只有第三步修慧,才能真正带来利益。

你们来参加这个课程,来亲自服药,来培养自己的智慧。要如此,你必须由亲身体验而了解。很多困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种事物所呈现的表相与它们的真正本质完全不同。要去除这些困惑,你必须由亲身体验产生智慧。而离开自身的范畴,你无法体验实相,那只是由理解得到知识而已。因此,你必需培养体验自身实相的能力,从最粗显直到最微细,以摆脱所有的幻相、所有的束缚。

每个人都知道整个宇宙不断地在改变。这个事实若只是知识上的理解,对你并无帮助,你必须在自身内体验。也许一个悲伤事件,例如有一位你的近亲或密友去世,而迫使你面对无常的残酷事实,并且开展智慧,看透追逐物质享受与和他人竞争的徒劳无益。但是不久自我的旧习性又得逞,而智慧也逐渐消失。因为这智慧不是建立于直接的亲身体验上,你尚未由自己身心里面体验到无常的实相。

世间的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剎那都在生起、灭去,都是无常(anicca);但是变化过程的快速连续,造成了恒常的幻相。蜡烛的火花与电灯的光线,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你的视觉能观察到蜡烛火花不断变化的过程,你就能破除幻相。但是电灯光线的变化实在太快速而连续,你的视觉无法观察到电的改变,所以这个错觉幻相就较难打破。人可能可以发现到河里的流水是不间断地流逝着,但如何能知道那在河中洗澡的人,本身也是同样不停地变化着?

唯一可打破这幻相的方法就是向内探究,并体验自己身心的实相,这就是乔达摩太子成为佛陀的修行方法。他扬弃所有的成见,由检视自身而发觉身心的真正本质。由表层浅显的现象开始,渐渐贯穿深入到最微细的层次,他发现整个身体,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在巴利文中称为 attha kalapa。他发现每一个次原子粒子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它们各自的属性所组成。他发现这些次原子粒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而它们本身是以亿万分之一秒的高速不断地生起、灭去。事实上物质界没有任何坚实的存在,只有燃烧和振动而已。现代的科学家已确认了佛陀的发现,并由实验证明这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不断快速生灭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然而这些科学家并没有因而由所有烦恼痛苦中解脱,因为他们的智能,仅止于知识上的理解而己。他们之不同于佛陀,是他们没有在自身直接体验真相。只有对自身的无常真相有了亲身的体验,才可能开始出离烦恼痛苦。

随着对无常(anicca)的了知在自身内发展,智能的另一层面也随之显现,也就是无我(anatta),没有「我」,没有「我的」。在身心架构内,没有任何东西延续过剎那;没有任何可以称为不变的自我或灵魂的。假如真有「我的」,那么你必能拥有它、主宰它,然而实际上你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无论你如何企盼,你的身体依然在持续地变化、衰老。

然后智能的第三个层面产生了:苦(dukkha)。假如你尝试去执着占有任何事物,而事物的变化却非你所能控制,那么你也就必定为自己制造出烦恼。通常一般人认为痛苦是指不愉快的感觉经验,但愉快的感觉经验也同样会成为痛苦之源,如果你对它们产生执着的话,因为苦与乐都同样无常。执着于无常的事物,结果必然会带来痛苦。

当对于无常、无我与苦的了解增强,智慧也将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你学到向内穿透表相,探求实相,对于外在情境,你也可以在看到表相的同时,也看到究竟真相。你会走出虚妄幻相而快乐健康地生活。

许多幻相是由表面看来坚实完整的现象所产生,例如形体之美的幻相。身体只有完整时才能显出美丽,一旦分解开,个别来看就不再有任何魅力,不再美丽了-不净(asubha)。形体之美是肤浅明显的表相,而非究竟的实相。

但了解形体之美的虚幻本质,也并非要你去嫌恶他人。当智慧呈现时,很自然地心会变得平衡、无所执取、客观而纯净,对一切充满善念。体验了自身的实相,就可以去除虚妄、贪爱与瞋恨,而生活得安详快乐。

明天下午,当你们开始练习内观(Vipassana)时,你们将跨出走进智慧领域的第一步。不要期待一开始就能立刻看到所有次原子粒子在全身生起、灭去。没有,刚开始总是粗重的、强烈的真相,而藉由持续保持平等心,逐渐地就能穿透到微细的真相,到心、身、及心理内含的究竟真相,最终达到超越心身的究竟真相。

要达到这个目标,你们必须自己努力。所以你们要持戒严谨,因为持戒是禅修的基础。继续练习观息法直到明天下午三点。继续在鼻孔范围内观察真相。持续使你的心敏锐,当你明天开始内观时,你才能穿透到深层,洞察净化深藏于内的不净杂染。为了你自己的好处,你自己的解脱,要耐心地、持续地、不间断地用功。

愿你们每一位都成功地走上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20:0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天开示

如何练习内观(Vipassana)的问题~业的法则~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蕴:识、想、受、行~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是离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生贪爱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钝的,它无法体验比较微细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则心变得较为敏锐、敏感,能够察觉到微细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这些没有感受的部位大约一分钟,不要太久。假如在这一分钟内没有感受出现,你仍微笑着按顺序移动下去。下一回在这部位再停留一分钟,迟早你会在这部位开始体验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你已停留一分钟,仍然没有任何感受,那么在衣服盖住的部位就试着感觉衣服的接触,没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觉空气的接触。从这些表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将开始也感觉到其它的感受。

假如注意力正在身上某一部位,而感受却在另一部位出现时,是否应该立即将注意力跳到产生感受的部位去观察?不,你应继续按顺序移动,也不要试着去遏止已在身上另一部位产生的感受-你也办不到的-只是不要去在意它。只要观察你的注意力到达的部位,按着顺序移动。否则你会从一处跳到另一处而漏掉了许多部位,只观察到一些较粗重的感受。你必须训练自己去观察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论是粗重或微细的,是愉悦或不愉悦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万不要让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处乱跳。

将注意力从头到脚地移动一圈需用多少时间?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方法是将注意力移到某一部位,一有感受就往下移动到另一部位。如果你的心够敏锐,任何所到的部位都立即感觉到感受,那你就可立刻移动下去。如果全身上下都是这个情况,则你从头到脚移动一圈,可能只要十分钟,但现阶段不适合移动得比十分钟更快。如果你的心是迟钝的,可能很多部位需要停留到一分钟以等待感受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可能从头到脚一圈要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用多少时间观一圈并不重要。只要持续耐心地、坚定地练习,你一定会成功的。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范围内观察?以身上约二吋到三吋宽的范围为一部位来观察;再移动到下一个约二到三吋宽的范围,如此依序移动。如果心太迟钝,就扩大范围,例如:先以整个脸部或整个右上手臂为一部位来观察,然后再试着渐渐缩小注意力的范围。最后你终究能感觉得到全身每一微粒的感受,但是目前你们以二吋到三吋的范围去观察就够好了。

只要感觉身体表面的感受就好,或是也要感觉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某些禅修者一开始内观,就可以感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一开始只感觉到身体表面的感受。两种情形都很好。如果感受只出现于表面,那就重复观察,直到你感觉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感受。体验了全身表面各处都有感受之后,你就会开始贯穿深入身体内部。逐渐地,你的心会发展到能够感觉到全身各处都有感受,包括表层及内在,整个身体的每一部份。但是刚开始,观察表面的感受就够好了。

这条修行之道引导你们行经整个感受范围,达到超越感官经验的最终实相。如果你继续借着感受来帮助你净化自心,你一定会达到究竟目标的。

当一个人无明的时候,感受会使烦恼倍增,因为他对这些感受起贪爱或瞋恨反应。实际上,问题的产生、压力的起源,都是从身体的感受层面而来,所以你必须从这个层面下手去解决问题,改变心的旧习性。你必需学习去觉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对这些感受起反应,接受它们不断变化、无我的本质。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应的习性,你才能从烦恼中解脱。

什么是感受?任何身体的感觉都是感受。任何自然、普通、平常的身体感受,不管是愉悦或不愉悦的,粗重或微细的,清楚或微弱的。不要忽略任何感受,不论是因周遭环境,或坐得太久,或身体宿疾所造成的感受。不管成因为何,事实是你感觉到了某种感受。从前你可能会去推拒不愉悦的感受,而抓住愉悦的感受。现在你只要客观地观察,不要把自己和这些感受划上等号。

这是不加选择的观察,绝不要挑选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如果你开始寻求某些你所期待的,某些特别的经验,你就是在替自己制造困难,而不能在这修行之道上有所进展。这个修行方法不是要有什么特殊体验,而是要能保持平等心去面对任何感受。在过去你的身体有类似的感受,但你不曾意识觉知到,而且对这些感受起习性反应。现在你要练习只是觉知而不加反应,感觉任何身上的感受并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照着这样做,就会逐渐清楚明了整个自然法则,这就是「法」的意思:自然、法则、真理。要在体验的层次了解真理,你必须在身体的范围内探究。这也就是悉达多乔达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实相,而任何人若照着他所做过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整个宇宙,自身内外,全都是不断地改变着。没有什么是最后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缘和合的过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一个真相也会变清楚:没有任何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个改变都有成因,而这改变会产生结果,而这结果又成为将来改变的原因,如此形成无止尽的因果链。还有另一个法则也会变得清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像种子是什么,果实就是什么。

在同样的土壤中,一个人播下两颗种子,一颗甘蔗的种子,一颗是柠(neem),一种非常苦的热带树的种子。从甘蔗的种子长出了每一根纤维都是甜的植物,从柠的种子长出每一根纤维都是苦的植物。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自然对这一种植物很慈悲,却对另一种植物很残酷。事实上,大自然既不慈悲也不残酷,只是遵行其固定的法则。大自然仅仅帮助种子显出它本来的性质而已。如果你种的是甜的种子,就有甜的收获,如果你种苦的种子就会有苦的收获。种什么种子就产生什么果实;正如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问题是你只在收获时非常在意,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但是播种时,你却非常不在乎地,种下了苦的种子。假如你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你就应播下适当的甜种子。祷告或祈求奇迹出现,只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你必须明了且遵循自然法则生活。你必须很小心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就是你种下的种子,将依行为的本质而得到甜或苦的后果。
行为有三种:身体、语言、心理的行为。一旦你学习观察自己,很快就会了解到心理行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种子,会结果的行为。语言与身体行为只是心理行为的投射,据以看出它的强度如何。先开始起心动念,随后才以语言与身体的行为显现出来。因此,佛陀开示:

心先于一切现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则痛苦亦步亦趋,如车轮紧随于拖车牲口之足后。
若言谈举止出于纯净之心,则快乐如影随形,须臾不离。

若是如此,那么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自己的修行练习,你已经开始探究这个现象。随着你的继续进步,你会清楚知道心有四个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蕴)。

第一部份称为vibbana(识),可译成识或意识。所有的感觉器官像是死的,除非意识与之接触,才会产生作用。例如:如果你正全神贯注于一个景象,可能有声音传来,你却没有听到,因为你所有的意识全在于眼睛。识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认知,仅仅知道而不加以辨别。有声音传来接触到耳朵,这时识就只注意到有声音传来的这个事实。

然后心的另一部份开始作用:sabba(想),判别、辨别。有声音传来,你从过去的经验与记忆中认出它:一种声音...嗯...是称赞的话语,好的;或者,一种声音... 嗯...是辱骂的话语...不好的。依照你过去的经验而做出好或坏的评断。

立刻,心的第三部份开始作用:vedana(受),感受。当声音传来,身体马上就有感受,但当判别(想)作用认出它并作出评价,这感受就依着评价而变成愉悦或不愉悦。例如:声音传来...嗯...是赞美的话,太好了,而你马上感觉到愉悦的感受遍布全身。或者是声音传来...嗯...是辱骂的话语,太坏了,而你就全身感觉到不愉快的感受。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现,并由心感觉到;这个作用称为vedana(受)感受。

然后心的第四部份开始作用:savkhara(行),习性反应行为。有声音传来...嗯...是赞美的话...太好了...有愉悦的感受,于是你开始喜欢它:「这个赞美太妙了,我还要再听!」或者是:有声音传来...嗯...是辱骂的话语...太坏了...有不愉悦的感受,并且你开始不喜欢它:「我不能忍受这种辱骂!停止它!」在每一个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都相同:眼、耳、鼻、舌、身。同样地,当一个念头或想法接触到你的心,依同样的方式,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会在身上生起,而你就开始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这剎那的喜欢就发展成很强的贪爱,这不喜欢就发展成很强的瞋恨。而你就开始缠结烦恼。

这是产生果报的真正种子,亦即会产生结果的行为:savkhara(行),心的习性反应行为。每一剎那你都在持续不停地播种,不断地以喜欢或不喜欢,贪爱或瞋恨来反应,并因而使自己烦恼痛苦。

有些行为反应,只造成很轻微的印记,并且几乎马上就根除了,印记稍深的就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根除,而那些造成很深印记的,就必须以很长的时间才能根除。每天临睡前,假如你试着去回忆你当天所有的习性反应行为,你只能记得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同样地,月底或年底时,你也只想得起这段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习性反应行为。而到你生命结束时,不管你喜不喜欢,造成最强烈印记的习性反应行为,一定会在心中浮现;而下一辈子就以同样的心性开始,具有同样性质的苦或乐。我们以自己的行为造就自己的未来。

内观教导我们死亡的艺术:如何安详地、和谐地死去。而你借着学习生活的艺术,来学习死亡的艺术:如何成为当下此刻的主人,如何不在此刻产生习性反应,如何快乐地活在当下。如果现在是好的,你就不须担心未来,因为未来只是现在的产品,因此也一定会是好的。

内观的修行方法有两项重点:

第一是打破你心中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樊篱。通常意识一点都不知道潜意识所经历的事,也由于不知道(无明),潜意识层面一直在起反应;所以,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已经强烈到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你的心。藉由这个修行方法,你整个心都变得清醒、觉知;无明也随之去除。

第二项重点是保持平等心。要觉知所有体验到的每种感受,但是不要起任何反应,不再打上贪爱或瞋恨的新结,不再替自己制造烦恼痛苦。

刚开始,当你静坐时,多半时候你会对感受起反应,但有些片刻你能保持平等心,即使身体非常疼痛。这些时刻对改变心的习性是非常强力有用的。逐渐你可以到达对任何感受都能微笑接受的阶段,知道一切感受都是无常的(anicca),都会变化消失。

要达到这个阶段,你必须自己努力用功;没有其它人可以为你修行。你们在修行路上已经踏出了第一步,非常好;现在要继续走下去,一步接一步,迈向你自己的解脱。

愿你们都能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20:5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天开示

四圣谛:苦(苦谛),苦的原因(集谛),苦的寂灭(灭谛),根除苦的方法(道谛)~缘起

五天过去了,你们还有五天可以用功,要善加利用剩下的这几天,对这修行方法有正确的了解,努力用功。

你们已经从在限定范围内观察呼吸,进展到观察全身上下的感受。当一个人开始练习内观,最初通常会有的多半都是粗重、坚硬、强烈的不愉悦感受,像是痛感、压力感等。你们以前也都有过这些经验,但心的习性是对感受起反应,乐受则迎、苦受则拒,因此总是激动不安。现在你们开始学着不起反应地观察,客观地观察感受,不把自己和这些感受划上等号。

痛苦是有的,烦恼是有的,但悲哭啼泣无法帮人脱离苦海。我们要怎样解脱痛苦呢?我们如何才能面对接受呢?

治病的医生,得要知道病人生的是什么病,病因又是什么。只要有原因,就有解脱之道,就是去除这原因。只要除去病因,病就自然痊愈。因此要从根除病因着手。

首先我们得接受苦的事实。苦无所不在,这是普世皆然的事实。但当我们开始不起盲目反应地观察,这就成为圣谛,因为任何这样依道而行的人,都将成为高贵贤圣的人。

当我们开始观察第一圣谛,也就是苦谛时,苦的原因很快就会清楚浮现,我们也开始观察它,这就是第二圣谛-集谛。如果原因根除了,那么苦也就根除了,这是第三圣谛-灭谛。要根除苦就得有所作为,这是第四圣谛-道谛,根除病因的离苦之道。

我们开始学着不起习性反应地观察,客观地观察你所体验的痛,彷佛是别人在痛一样。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观察实验那样去检视。若是失败的话,就再试一次,这样再接再励,你会发现你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

众生都在捱苦受难。人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哭,出生即是一大苦难。凡是生者都会遭遇生病及年老的折磨,但不论一个人过得再怎么苦,没有人想死,因为死也是一大苦难。

人的一生中还会遭遇不如意,以及与所喜爱的人或物分离。不想要的事情会发生,想要的事情却求不得,让人苦不堪言。

只是在理智层面上了解这个事实,并不会让人解脱。这只能让人想到要向内省视,去探求实相及寻求离苦之道。这就是悉达多?乔答摩开悟成佛之道:他开始观察自身的实相,就像科学家一样,从粗重明显的实相,进而到比较微细的实相,终至最微细的实相。他发现人只要有贪爱,不论是想保持愉悦的感受或想排拒不愉悦的感受,而这贪爱无法满足,人就开始受苦。而继续前进深入到最微细的阶段,以全然专注静定的心去观察,他清楚地发现执着于五蕴就是苦。理智上我们也许知道色身并非「我」或「我的」,而只是一个非关个人的、不受控制的无常变化的现象;但实际上我们仍觉得身体(色)是属于我的,并对之生起极大的执着。同样的,我们也对识、想、受、行这四蕴生起执着,即使它们有着不断变化的本质,仍执之以为「我」或「我的」。为了随俗方便,我们必须使用「我」及「我的」这些字眼,但当一个人对五蕴(色、识、想、受、行)生起执着,就是自找苦受。只要有所执着,就必然有痛苦,执着愈深,痛苦也愈大。

我们一生中一直在增长的有四种执着,也就是四取。首先是「欲取」,执着于欲望、执着于贪爱的习性。每当心中生起贪念,生理感受就会伴随而生。我们喜欢表层的这种感受,希望它长久不断,即使深层中已然掀起激动不安的风暴。这就像是在搔抓伤口,抓痒只会使伤口恶化,但我们却喜欢抓痒的感受。同样的,欲望一旦获得满足,伴随这个欲望的感受也就消失了,而我们又生起新的欲望,希望这感受能持续下去。我们变得对贪爱上瘾,而使烦恼痛苦倍增。

另一种执着是「我语取」,执着于「我」,「我的」,却不知道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容忍这个「我」受到批评,或是任何伤害。这种执着扩大到任何属于「我」的东西,也就是「我的」。如果所有「我的」都可以永久不变,「我」也可以长存不变地享有,那么这种执着就不会带来苦,但自然法则是这两者都不长久,迟早必然消失灭去。执着于无常的人事物,必然带来痛苦无疑。

同样的,我们有「见取」,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及信念,无法接受任何的批评,甚至无法接受别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了解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而每个人镜片的颜色都不一样。只有除去镜片,我们才能如实看到不受杂染的真相,但我们却对自己镜片的颜色执着不已,摆脱不了自己的成见及信念。

第四种执着是「戒禁取」,执着于宗教形式、仪轨及宗教习俗。我们不了解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相,其中并不包含实相本质。一个人若是知道了直接体验内在实相之道,但却继续执着于空洞的外在表相,这种执着就形成一种牵扯拉锯,带来痛苦。

生命中的所有苦难,只要进一步加以检视,就会发现都是从这四取中衍生而来的,这就是悉达多.乔答摩在探求真理时所发现的。他还更进一步向内检视,发现了苦的最深根源,了解了这整个现象如何运作,追索到苦的源头。

显而易见的是:老、病、死、身心之苦等生命的苦难,都是人生来就不可避免的后果。那么为什么出生?当然直接的原因是父母的交合,但以较宽广的角度来看,生是由于「有」的无止尽运作过程而来,而这牵涉到整个宇宙。即使在死亡之时,这个过程也并不停止:肉体继续在腐化解体,而意识则和另一个物质结构(色)产生连结,继续流动,形成(有)。为何会有这个「有」的过程?佛陀清楚觉知原因是人所产生的执着,执着让人产生强烈的习性反应,也就是savkhara(行),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临终时,其中之一会在心中生起,并推动意识之流继续下去。

而这执着的原因又是什么?佛陀发现执着生起是由于喜欢或不喜欢的剎那反应。喜欢发展成很大的贪爱,不喜欢变成很大的瞋恨,瞋恨只是贪爱的对照,两者都转变成了执着。为何会有这些喜欢或不喜欢的剎那反应?只要反观自身,就会发现这是由身体感受而起。只要愉悦的感受生起,我们就觉得喜欢,想要将之留住及强化。每当不愉悦的感受生起,我们就觉得不喜欢,想要将之摆脱。那么何以有这些感受?显然它们是因为感觉器官和对象接触而来:眼睛见物,耳朵听声,鼻子闻香,舌头尝味,身体触物,心起了念头或是想象。只要有所接触,就必然生起感受,(乐受)愉悦的、(苦受)不愉悦的、或是(不苦不乐受)中性的感受。

而触的原因又是什么?不消说整个宇宙都充满了感官的对象,而只要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在作用,就一定会和它们的对象(六境)接触。为何会有这些感官呢?显然它们是心物(名色)生命之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生命一开始就生起了。那么生命之流,也就是名色之流是因何而生?是因为意识的迁流,时时刻刻,生生世世。而为何会有意识的迁流?佛陀发现它是因为行(savkhara),心的习性反应而起。每个反应都推动着意识的迁流,这个迁流因为习性反应的推力而长流不断。那么为何会有反应发生?佛陀看出这是由无明而起。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如何地在起反应,因此也就不停地在造作业行(savkhara)。只要无明存在,苦就长存不去。

苦集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无明。从无明开始了炼结的「十二缘起」,让人生出如山的苦。如果无明可以根除,苦难也随之而尽。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怎样才能打破十二缘起的炼结?生命之流、名色之流早已经开始,自杀也无济于事;这只会更造新苦。我们也无法去除感官的存在,因为这是自我毁灭。只要感官存在,就一定会和六境接触,而只要有所触,身上就一定会生起感受。

我们可以在感受这个环节上,打破缘起的连锁反应。过去每个感受都造成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进而发展成很大的贪爱或瞋恨,很大的痛苦。但现在,你们学着只是以平等心观察,不对感受起反应,了解到:「这也是无常,会改变的。」如此一来从感受生起的是智慧,是对无常(anicca)的了知。我们停止了苦的轮回,开始逆转缘起,趋向解脱。

我们不造作新业(savkhara)的任一时刻,旧业就会浮现到心的表层,伴随而起的是身上的感受。如果我们保持平等心,它就会消失,另一个旧的业行又起而代之。我们继续对身体感受保持平等心,旧业也继续生起又灭去,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我们因为无明而对感受起反应,那就是在造作业行,倍增痛苦。但如果我们培养出智慧,不对感受起反应,那么业行就会陆续根除,痛苦也根除了。

这是一条出离痛苦的大道。随着修行,你们会发现你们不再缠缚新结,旧的缠结也自然松解。慢慢地你们会进展到一个阶段,所有造成新生及新苦的业行尽皆根除,这个阶段就是完全的解脱,完全的证悟。

要开始修行,并不需要先相信前世及来生。在修行内观时,当下此刻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这一生中,我们一直造作业行,一直在使自己痛苦。此时此地我们就得打破这个习性,开始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要你如法修行,总有一天你可以根除所有的旧业,并且不再造作任何新业,而自所有痛苦中解脱。

要达到这个目标,你们得靠自己用功。所以在剩下的五天里要努力用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享受解脱的快乐。

愿你们都能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21: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开示

培养对感受的觉知及平等心的重要性~四大(四元素)及其与感受的关系~物质生起的四种原因~五盖(五种障碍):贪爱、瞋恨、心理和生理上的怠惰(昏沈)、焦躁不安(掉悔)、怀疑

六天过去了;你们剩下四天可以用功。四天里,你们可以根除一些心理上的染污不净,并且领会这个修行方法的要诀,以终身受用。假如你以正确的了解来修行,并学着将之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修行方法会对你有莫大益处。所以,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

这并非一条悲观的道路。法教我们接受「苦」的不幸事实,但也教我们如何解脱痛苦。因此,这是一条乐观的道路,同时更是实在和可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修行以解脱自己。

用几个字就可以解释整条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
当一个人经由真知洞见而体会到这层道理,
他就脱离超越了痛苦;
这是一条净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仅指心理反应,也包括了这些反应的后果。每个心理反应都是一粒种子,会带来结果;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行为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自己在过去及现在行为反应(savkhara)的结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缘和合而成的,都将灭去,都将分解消散」。仅在情感上接受这层道理,或因为信仰,或是知性的接受,都不能净化心。必须透过亲身体验自身内生起灭去的过程,在实际上接受才行。从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直接体验无常,这了解才是真智慧,自己的智慧。由于这个智慧,你才能脱离痛苦。纵使病痛依旧,但你不再受苦,因你已能静观而怡然接受。

我们过去的习惯性心理是推拒痛苦的感受,并寻求愉快的感受。只要还身陷苦乐的推拒寻求中,心必然仍是焦躁不安,而自身的痛苦也就增加。但只要学会客观地观察感受,心的净化就开始了,使痛苦倍增的盲目反应旧习性就会慢慢减弱及破解了。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只是观察。

这并不意味着修习内观,便成为植物一般,被动地接受外界危害。不是的,而是要学习如何主动地行动而非被动地起习性反应。以前都只是习性反应,而习性反应都是负面的。现在你正学习如何正确地生活,过真正主动而行的健康生活。任何困难发生,学会观察感受的人不会陷入盲目反应。他会稍等一会儿,对感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然后才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这样的行动必然是正面的,因为心是平静稳定的;这样的行动是创造性的,于人于己均有益。

随着我们学习观察自己内在的身心现象,渐渐地,我们就会脱离无明,因而脱离习性反应。习性反应是基于无明。没有学习过观察己身实相的人,不知道内在深处究竟发生什么事,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地以贪爱或瞋恨在反应,产生紧张而使他自己痛苦。

困难在于心远比身更是无常。心理运作过程太快,除非受过训练,否则是没办法追踪的。不知真相的人,总误以为自己是对外界的景象、声音、味道等产生反应。显然是这样的,但学习观察自己的人会发现,在更微细的层次上,真相是不同的。整个外在世界,对个人而言,只有当他体验到时才存在;也就是说,在某个感觉对象与感官接触之后,才算存在。一旦产生接触,必定会有一种振动、一种感受。辨别作用(想),根据个人过去的经验和习性的制约,亦即过去的业行(savkhara),判定这个感受是好是坏。根据这个有色的评估,感受变成愉悦的或令人不快的,而人又因而产生反应,或喜好或不悦,或贪爱或瞋恨。在外在对象与习性反应之间,有一个被遗忘的环节,便是感受。因为整个过程发生得太快了,使人不觉:等到习性反应浮现到意识表层,它已被重复加强了几亿万次,强烈到轻易地击败控制了心。

悉达多.乔达摩就是发现了贪爱与瞋恨的根源,并且在它们生起处,感受的层次上予以根除,而得到证悟,然后他将自己的体验教导别人。他不是唯一教导解脱贪瞋情结的人,在他之前,印度就有人这样教导。佛陀也不是唯一教导道德戒律或培养主宰自心的人。同样地,在佛陀之前,理性上的、感性上的、与信仰层次上的智能也已存在。他教导的独特点不在上述这些,而在确认出身体的感受是贪瞋开始的关键,而且必须由此关键下手才能根除。除非从身体的感受着手,否则就只能在心的表层努力,而内心深处的习性反应仍然继续不断。藉由学习觉知自身的感受,并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在习性反应产生之处停止它,这样你才能脱离苦恼。

这不是要你在信仰上接受的教条,也不是要你在理性上接受的哲学。你必须探究自己来发现真理。只有当你亲身体验到时,才接受那是真的。听闻真理固然重要,但那必须导向实际修行。佛陀的所有教导,都必须经由个人实际的修行和体验,才能让他从痛苦中解脱。

佛陀解释说,整个身体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及其属性)组合而成。在外在世界及人体内,可明显看出某些东西是坚固的─地元素;某些是流质的─水元素;某些是气体状的─风元素;而所有东西都有温度,也就是─火元素。但是,往自己体内探察实相的人会在更微细的层次上了解四大元素。从重到轻的所有重量,是地大的范围。火大是温度的范围,由极冷至极热。风大与动有关,由几乎静止的状态至最大运动。水大有关于东西的聚合力、凝结力。微粒产生时,通常会偏重某种或某些元素,其它元素则不彰显,而感受则随这些微粒的主要元素性质而呈现。假如偏重火元素的微粒产生,则有冷或热的感受,其它类元素也同此理。身体上的所有感受就是这样产生的。假如陷入无明中,就会评判分别,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制造更多痛苦。但是如果智慧生起就能了解,只不过是偏重某些元素的次原子粒子生起,而这都是无自性的,都是不断变化的现象,生起又灭去。有了这样的了解,在面对任何感受时都不致失去心的平衡。

当我们继续观察自己时,将清楚次原子粒子为何生起:它们是由个人给与生命之流(心物之流)的输入而产生。物之流需要物质的输入,分为两类:食物与生活于其中的空气。心之流需要心理的输入,这也有两类:现在或是过去的「行」(savkhara)。假如现在给与愤怒的输入,心马上就影响物质,而偏重火元素的次原子粒子开始生起,令人有热的感受。如果输入是恐惧,产生的微粒将偏重于风元素,而会有颤抖的感受,以此类推。第二类心的输入是过去的业行。每一个「行」都是一粒种子,迟早都会结果。不管我们播种(产生「行」)时体验到的是什么感受,当那个「行」的结果浮现到心的表面时,也会生起同样的感受。

当某种感受出现时,不应去判定是这四种原因的那一种。无论任何感受出现,都应该只是接受。要努力的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新的「行」。如果你能做到不给心输入新的习性反应,过去的习性反应会自动结果,显现为感受。如实观察,它就会消失灭去。再度地,因为不起习性反应,另一个旧「行」会结果。就这样,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旧的「行」自动地生起并灭去,一个接着一个:你就能脱离苦恼。

产生新习性反应的旧习性必须要去除,但也只能慢慢来,靠不断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当然,在过程中会有阻碍:有五种大敌(五盖)会试着打败你,使你不得进步。首二大敌是贪爱和瞋恨。修行内观的目的就是要去除这两种基本的心理不净,但即使在静坐修行时它们也可能出现,如果它们蟠据了心,净化的过程就停了。你可能会贪求微细的感受,甚至贪求涅槃(nibbana);这都一样是贪。贪爱是燃烧的火,不管燃料是什么,它都让你与解脱背道而驰。同样地,你可能对体验到的痛苦生出瞋恨,这又是脱离正轨,不得解脱。

另一个敌人是懒惰、昏沈。你虽整晚熟睡,但是当你坐下来禅修,却就昏沈欲睡。这种昏睡是心理的不净所造成,修行内观会将不净去除,因此它阻扰你禅修。你必须奋战,以防被敌人战胜。稍微加重呼吸,不然站起来,洒些冷水在眼上,或是走一走,然后再回来静坐。

或许,你也会感到强烈的焦躁不安,这是内心的不净以另一种方式阻止你修行内观。整天,你东奔西跑忙着许多事务,就是无法禅修。最后,你发觉时光浪费了,开始哭泣后悔。但是,在法的道路上,哭泣是没有用的。假如你犯了错,就应在你信任的长者面前承认错误,并且小心绝不再犯。

最后一个大敌是怀疑,不管是对于老师、或是修行方法、或是对自己修行的能力。盲目的接受并无益处,但是无止尽的无理猜疑也是无益。只要你仍陷在怀疑中,你就无法在修行之道上前进一步。假如有任何事情不明白,尽管去找指导老师,与他讨论,正确地了解。假如你是依照要求地修行,一定会有成果的。

这修行方法有效,不是因为什么魔术或奇迹,而是因为符合自然的法则。任何人只要开始依照自然的法则修行,必定会脱离痛苦;这是可能实现的最伟大的奇迹。

许多人已体验了这修行方法的益处,不只是亲承佛陀教导的人,还有后世,直到现代的许多人。假如正确地修行,努力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过去所沉积的染污不净必会浮现到心的表面,并且消失灭去。只要修行,正法当下就带来绝佳成果。所以,要以全然的信心与彻底的了解来用功。好好把握这机会以脱离所有的痛苦,享受真正的平和安详。

愿你们都能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22:1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天开示

对微细与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觉知的持续不断~五个朋友(五力):信心(信)、努力(进)、觉知(念)、专注(定)、智慧(慧)

七天过去了,你还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这几天努力不断地用功,了解你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当这种根深蒂固的业行(savkhara)浮现出表面,可能会有不愉悦的、粗重的感受,或某些部位没有感受。假如你不起习性反应地继续观察,这感受终会消失灭去,而它所代表的业行也就消失灭去了。

所有的感受,无论是粗重或微细,都具有无常的特质。粗重的感受生起,似乎停留了一段时间,但是迟早终会灭去的。微细的感受非常快速地生起又灭去,同样有着无常的特性。没有任何感受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不该对任何感受有偏好或成见。当粗重不悦的感受生起时,你只是观察它,不要觉得沮丧。当微细愉悦的感受生起时,你接受它、享受它,但不要得意或执迷于它。在任何情况,都要了解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于是你可以在它们生起时或灭去时,都能微笑面对。
要真正地改变生活,必须在身体感受的层次上修习平等心。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感受生起。通常,心的意识层面并不知觉;但是,心的潜意识感觉得到它们,并且以贪爱或瞋恨反应。假如心经过训练,能够完全意识到身体内的所有状况,并且同时能保持平等心,则盲目反应的旧习惯就被打破了。学会了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平等心,就可以过着平和安稳而快乐的生活。

你在这里是来体验关于自己本身的实相,这个现象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产生痛苦的。人的现象分两方面:物质的与心理的、身与心。这两者你都必须观察。但是如果你不去觉知身体内的感受,你无法确实体验这个身体;同样地,如果你不去觉知心内生起的想法,你也无法观察心。当你深入体验心与身的实相之后,你将清楚心里无论生起什么,必然伴随有身体上的感受。对于暸解身心两者的实相,感受是最重要的,它也是习性反应的启始点。为了要观察自身的实相,并且停止产生内心的染污,你必须尽量持久不断地觉知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

由于这个缘故,在剩下的几天里,你必须不间断地练习,禅修时间闭眼练习,即使在休息时间里,你也应保持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照常做你必须做的事,举凡走路、饮食或洗澡,不需慢下来。但是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同时觉知身体的感受,可能的话觉知身体活动部位的感受,否则任何其它部位也可以。始终保持觉知与平等心。

同样地,当你晚上要睡觉时,闭上眼睛并且感觉身上任何地方的感受。假如你带着这觉知入睡,当你早上醒来时,自然会有对感受的觉知。或许你无法熟睡,甚至可能整夜清醒。只要你是躺在床上,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就很好。身体将得到所需的休息,而没有什么比觉知和平等心更能让心休息。然而,如果你开始担心得了失眠症,你就会紧张,而在次日筋疲力尽。你也不可以勉强保持清醒,整夜一直坐着,那就太极端了。假如睡意来了,很好,就睡吧。假如睡意不来,就让身体躺着休息,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而让心休息。

佛陀说:「当禅修者认真修行,没有一刻忽略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他会产生真正的智慧,完全明了感受。」禅修者明了,没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地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让痛苦加倍。他也明了,深深体会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的人,就不会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能脱离痛苦。佛陀接着说:「有了这样彻底的了解,禅修者可以体验超越身与心的阶段-也就是涅槃(nibbana)。」要体验涅槃,必须先将最最重的业行(savkhara)根除-那些会让你再生于较低下、充满痛苦的生命形态的业行。幸运的是,在你修内观时,这些最重的业行首先生起浮现。保持平等心,它们就灭去消失了。当所有这类的业行都根除后,自然地你就能首次体验到涅槃。体验过涅槃以后,你已完全改变,不会再起任何会导致再生于低下生命形态的习性反应。渐渐地,你前进到更高的阶段,直到所有会导致再生于缘起之世的业行都被根除。这样的人已完全解脱,佛陀结论到:「完全了解了所有感受之后,他已洞悉心与身的整个实相;他死时,就会超越这个缘起的世界。」

借着练习培养对身上所有感受的觉知,你已踏上了这条道路。假如你小心不起习性反应,你将发现,旧的习性反应(savkhara)一层一层地根除了。以平等心对待粗重不快的感受,你将会体验到微细愉悦的感受。如果你仍继续保持平等心,迟早你会达到佛陀描述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全身只是生起和灭去而已。所有粗重坚硬的感受已经消融;全身只有微细的振动。这阶段自然是非常喜乐,但还不是最终目标,你绝不可对它产生执着。某些粗重的染污不净已被根除,但是在内心底层仍然还有。如果你继续以平等心观察,所有潜藏深处的「行」将生起并灭去。当它们都根除后,你就体验到「无死」-超越心、物,没有什么生起,也没有什么灭去-无法描述的涅槃境界。

任何人正确地用功,培养觉知与平等心,都将能达到这个阶段。但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用功。

就好像有五盖:五个阻碍修行的敌人一样,也有五个朋友(五力):五种帮助支持你修行的良好心力。假如你让这五个朋友保持纯净且强壮,将没有敌人可以打败你。

第一个朋友是信、信仰、信心。没有信心你就一直猜疑不安而无法用功。然而,如果信心竟是盲目的,那将更是一个大敌。如果失去分辨是非的智能,丧失对正当信仰的正确了解,那就是盲目的信心。你可能信仰某神或某某圣人;假如这是正信,有正确的了解,你会记取某神或某圣人的特质,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自己培养这种特质。这样的信仰才是有意义有帮助的。如果不会向信仰的对象学习他的特质,这就是盲目的信仰,有很大的害处。

比如说,当你皈依佛陀,你应忆想佛陀的特质,并且学习培养那些特质。佛陀的主要特质就是觉悟;所以皈依的对象事实上应该是觉悟本身,自己于己所开发培养的觉悟。我们礼敬任何达到完全觉悟的人;意思是注重的是这个特质,不管它在那里出现,是哪个教派或是哪个人都没有关系。而我们不应以仪式或典礼来礼敬佛陀,而应以实践他的教导,走上正法的道路,从第一步持戒(sila)开始,到正定(samadhi),到智慧(pabba),直到涅槃(nibbana)、解脱。

任何佛陀(觉者)都有如下的特质。他已根除了所有的贪爱、瞋恨与愚痴。他已征服了所有的敌人、征服他内心的大敌,也就是他内心的染污不净。他完全了解正法的理论,以及正法的应用。他怎么修,他就怎么教;他怎么教,他就怎么修;他的言行之间没有落差。他的每一步都踏向正确的方向。他探究身内的宇宙,由此而明了了整个宇宙。他充满了爱、慈悲、同享别人的喜悦,帮助迷途的人找到正道。他充满了完美的平等心。如果你努力培养这些特质以达到最终目标,这样子的皈依佛陀才是有意义的。

同样地,皈依法也与教派无关;并不是要改变宗教信仰。皈依法事实上是皈依于道德、主宰自心与智慧。任何能称为正法的教导应具有某些特质。首先,必须解释清楚,使得人人能懂。必须能让人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的实相,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涅槃的实相,也应在亲身体验之后再接受。法必须能在当下带来有益的成果,而非只保证将来的利益。法具有「自己来看」的特质;亲自尝试,不要盲从接受。一旦亲自尝试过,并且体会到好处,你自然会想要鼓励并帮助别人也来试看看。在正道上每走一步,就越接近目标;努力不会白费。在修行路上的起点、中途与终点,正法都一样有益。最后一点,具普通智能的任何人,不管背景如何,都能修行正法并且体验其益处。有了这样的了解,皈依法并且开始修行法,这样的信仰才真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皈依僧也与教派无关。已走在戒(sila)、定(samadhi)、慧(nibbana)的正道上,且已达到第一阶段的解脱,已成为圣者的任何人,都是僧伽。他或她可能是任何人,可能是任何外表、肤色或背景;这些都无关紧要。如果你见到这样的人而受启发,并且努力去达到同样的目标,这样的皈依僧才是有意义的,是正确的信仰。

另一个朋友是努力(进)。如同信,努力也不应是盲目的。否则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也不能得到预期的成果。努力的同时,必须对如何努力有正确的了解;那么努力才会对进步非常有用。

另一个朋友是觉知(念)。觉知只能是对当下实相的觉知。我们不能觉知过去,我们只能回忆过去。我们也不能觉知未来,我们只能对末来抱着期望或恐惧。我们必须培养出觉知自己身内当下所呈现的实相的能力。

下一位朋友是专注(定),时时刻刻毫不间断地对实相保持觉知。必须没有任何想象、任何贪爱,任何瞋恨;这才是正确的专注。

第五个朋友是智慧(慧)-不是从听闻开示,读书或智识分析所得来的智慧;必须体验自己身内实相而开发的智慧,因为只有这体验得的智慧才能让你解脱。真智慧必须基于自己身体的感受:对感受保持平等心,了解感受的无常本质。这是内心深处的平等心,能让你在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保持平衡。

内观的所有修行都有它的目的:使我们正确地生活,尽我们世俗的义务并且保持心的平稳,自己保持安详快乐,并且也让别人安详快乐。如果你让这五个朋友强壮,你会有完美的生活的艺术,并且过着快乐、健康、美好的生活。

为了你自己以及许多人的利益,在正法之道上前进吧!

愿所有受苦众生接触到纯净的法,从痛苦中解脱,享受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22:4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天开示

(业行的)增生法则以及逆转的灭除法则~平等心是最大的福报~平等心让人过着真正自主行动的生活~保持平等心让人有快乐的未来

八天过去了,你们还有两天可以用功。在剩下的两天中,你们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好让你们在这里能正确地练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善加利用。要了解「法」是什么:自然、真理、普遍性的法则。

一方面来说,有着(业行)不断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着灭除的过程。有一个偈子: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所有的「行」(savkhara),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无常,有着生起又灭去的本质。它灭去了,但下一刻它又生起,一而再,再而三,这就是业行增生的过程。如果我们培养智慧,并开始客观观察,增生的过程就会停止,而根除的过程随之展开。某个「行」生起了,但禅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力量,从而消失灭去。只要我们保持平等心,一层又一层的旧「行」就会生起并消失灭去。业行根除了多少,你就享有多少的快乐,这是完全解脱痛苦的快乐。如果所有的旧业行都灭除了,你就得享完全解脱的无限快乐。

心的旧习惯是起反应并增生加强反应。我们碰到不想要的事情,就产生瞋恨的「行」,随着心中生起的「行」,不愉快的身体感受就伴随而生。接着,由于起反应的旧习性,我们又生起瞋恨,而这瞋恨其实是针对身体的不愉快感受而生的。愤怒的外来刺激是次要的,瞋恨的反应事实上是针对内在的感受而生。不愉快的感受使我们起瞋恨反应,这造成另一个不愉快的感受,这又使我们起反应。就这样,增生的过程展开了。如果我们不对感受起反应,而是微笑以对,明暸它无常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不会造作新的「行」,而已经生起的「行」就会不再增生地消失灭去。下一刻,内心深处同样性质的另一个「行」会生起,我们保持平等心,它就会消失灭去。下一刻另一个「行」又生起,保持平等心,它就又消失灭去了,灭除的过程就如此展开。

我们向内省视的这个过程,也发生在整个天地间。举例来说,我们播下榕树的种子,从这小种子长成一株巨木,而只要榕树活着,它年复一年都会结出无数的果子。就算榕树最后枯死了,这过程仍然继续,因为树所结的每个果子里面都有许多种子,每颗种子都和早先的种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只要这些种子落到肥沃的土里,就会发芽茁壮,长成另一棵榕树,这棵榕树又结出数以万计的果子,果子里又都有种子。果实及种子,种子及果实,无止境的增生繁衍下去。同样的道理,我们由于无明而播下「行」的种子,它迟早会产生果实,也称作「行」(savkhara),并且也含着同样性质的种子。如果我们把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坏中,它就抽芽成为新的「行」,而痛苦就如此增生。但我们若将种子种在土石中,它就无法抽芽,也就不会生出任何东西。增生的过程停止了,逆转的过程自动展开,也就是灭除的过程。

要明暸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知道生命之流,心物之流,需要一些输入作为持续的动力。身体所需的是我们吃的食物,以及我们所置身其中的空气。如果我们一天不吃东西,物质之流不会马上停止,而是消耗我们体内储存的能量而继续。只有当储存的能量都用完时,流动才会停止,也就是身体的死亡。

身体每天只需要用餐两、三次,但心之流时时刻刻都需要输入。心所需的输入就是「行」。我们无时无刻制造的「行」,使我们的意识之流持续下去。这「行」使我们的心不断生起后念,我们无时不刻地给予「行」的输入,意识之流因而持续不断。如果我们在某一刻没有造作新的「行」,心之流并不马上停止,而是转而汲取旧「行」。某个旧「行」会被迫结果,也就是浮现到心的表面上来,以维持心之流的继续;而旧「行」会呈现为某种身体感受。如果我们对这感受起习性反应,我们就开始造作新「行」,种下新的苦种。但如果我们以平等心观察这感受,这「行」就失去其力量,并消失灭除。下一刻另一个旧「行」又必须浮现,以维持心之流。我们还是不起习性反应,它就又消失灭除了。只要我们保持觉知与平等心,一层又一层的旧「行」就会浮现上来,并消失灭除,这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必须经由练习这个修行方法,自己体验这个过程。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旧习性不见了,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到折磨,我们就知道灭除的过程是有效的。

我们可以举现代冶金术为例。若要将金属冶炼到极纯粹的程度,即使十亿个分子里面只有一个杂质分子也要去除。因此我们把金属打成条状,然后用已经冶炼至所需纯度的同种金属,做出一个金属环来。再将金属环穿过金属条,这会产生磁场,自动将金属条中的任何杂质逼到两端去。同时,金属条的所有分子都会排列整齐,变得有弹性及延展性,很容易加以锻造。同样地,我们可以把内观修行方法,看作是以纯粹觉知的环圈穿过我们的身体,逼出其中的任何杂质,得到类似的效益。

觉知及平等心,可以使心得到净化。不管我们在过程中体验到什么,不管是愉悦的或不愉悦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生起贪爱或瞋恨的反应,因为这两者都只会造成痛苦。我们在正法之道上进展的唯一衡量尺度,是我们所培养出的平等心。而如果我们要深入内心深处去根除不净的杂质,这平等心就必需是在身体的感受层次上。如果我们学会对感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那么对于外在的状况,我们也就能容易地保持心的平衡。

有人曾经问佛陀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回答说,最大的福祉是在面对生命的起起伏伏、兴衰荣枯时,仍能保持心的平衡。我们会面对苦乐、胜负、盈亏、毁誉的各种处境,每个人都一定会遇到这些情况,但我们是否都能一笑置之,真正地打心底一笑置之?如果我们在内心深处有着这种平等心,我们就享有真正的快乐。

如果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那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所帮助。这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内在都带着一大桶汽油,如果来了点星星之火,也就是过去习性反应的结果,就会马上造成大爆炸,造成几百万更多的火星子,更多的「行」(savkhara),而在未来带来更多烈火,更多痛苦。经由内观的修行,我们逐渐清空了这个桶子。由于过去的「行」,火星子还是会来,但来的时候只会烧掉它带着的油料,而不会再火上加油。这些火星子在短时间内烧掉自己的油料,然后就熄灭了。到后来,随着我们在正道上的更加进步,我们自然就开始产生爱心与慈悲的清凉甘露,这种甘露开始装满了桶子。这时,若有火星子一来,马上就浸熄了,甚至它自己带着的油料也不会燃烧。

我们也许在智识层次上了解这一点,也知道我们应准备好水罐,以防火灾。但当火真的来了时,我们却打开油罐,让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事情过后我们知道错了,但下次火来了时却还是犯同样的错,因为我们的智慧只是表面上的。我们若在内心深处有真智慧,碰到火时不会火上加油,因为我们知道这只会造成伤害,我们会浇灌爱心与慈悲的清凉甘露,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真智能必须是在感受的层次上。如果你训练自己在任何处境下都明白觉知感受并对它保持平等心,那么没有任何事物能打败你。也许你只要片刻间不起反应地观察,然后以这平衡的心,你决定该采取的行动。而这必然会是正确的行动,正面而有益别人,因为这是出于平衡的心。

有时生命中必须采取强烈的行动。有时我们试着对某人解释,我们温和有礼,脸上带着微笑,但这人吃硬不吃软,好言好语没有用,我们只好采取强硬的言行。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视自己的心是否平衡,是否对这人只有爱心与慈悲。果真如此,我们的言行就会有用,否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我们采取强硬言行,是为了帮助犯错的人。以爱心与慈悲为基础,我们就不会出差错。

看到有人被欺负时,内观禅修者会努力将施暴者和被欺负的人分开,他不仅对被欺负的人满怀慈悲,对施暴者也是一样,因为他很清楚,施暴者并不知道他正伤害着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努力帮忙这人不去做出一些以后会带给他苦果的恶行来。

然而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在事后才自我辩解,你必须在行动前就检视自己的心。如果心充满了不净杂染,我们就帮不了任何人。我们必须先矫正自己的缺失,才能助人改正缺失。你必须先观察自己以清净自心,然后你才能够帮助许多人。

佛陀说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是从黑暗走向黑暗的人,第二种是从光明走向黑暗的人,第三种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第四种是从光明走向光明的人。

对第一种人来说,到处都是苦难与黑暗,但他最大的不幸是没有智慧。每当他碰到任何痛苦麻烦,都产生更多愤怒、更多仇意、更多瞋恨,把自己的痛苦怪罪于别人。这些愤怒与瞋恨的「行」,只会在将来为他带来更多黑暗、更多痛苦。

第二种人拥有世俗所谓的光明面:金钱、地位、权势,但他也是没有智慧。他因为无明而变得自大,不知道自大以后只会为他带来黑暗。

第三种人的现况和第一种人一样,四周都是黑暗,但他有智慧,知道自己的处境。他明白自己的痛苦都是咎由自取,因此心平气和地尽其所能改变处境,对别人不生任何愤怒或恨意,反而对那些伤害他的人只有爱心与慈悲,他为自己所创造的未来都是光明的。
最后是第四种人,就和第二种人一样享有财富、地位和权势,但和第二种人不同的是,他充满了智慧。他善用他所拥有的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所需,而以爱心与慈悲将多余的用来造福别人。他的现在是光明的,未来也是光明的。

我们无法选择现在所面对的是黑暗或光明,那是由个人过去的「行」所决定的。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主宰自己,掌控现在,而未来只不过是过去加上我们现在所增添的。内观教我们如何藉由培养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来成为自己的主宰。如果我们能在当下自主,未来自然就是光明的。

好好利用剩下的两天,学习成为当下的主宰,自己的主宰。持续在正法中成长,脱离一切痛苦,在此时此地享受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2 19:23:0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天开示

将内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罗蜜(parami)

九天过去了,现在该来讨论一下如何将内观修行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最为重要的。正法是生活的艺术,如果你无法将之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么来参加课程就比举行宗教仪式或典礼好不到哪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不如意。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我们的心就失去平衡,开始产生负面情绪。而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我们就变得痛苦。我们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情绪,不自寻烦恼?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安详和谐?

向内探究心物实相的智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管心中为何生起负面情绪,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我们可以站起身来,喝口水,开始数数字,或是开始持诵我们信仰的某尊神明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我们就会摆脱负面情绪。

这办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实相的最深层次,直到究竟的真理。这些开悟的人了解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识表层感到安详和谐,但并没有将生起的负面情绪铲除,而只是将之压抑下来。在潜意识的层次,负面情绪继续在造作累积,增生加强。迟早这负面情绪的休火山会爆发出来,打败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负面情绪仍然存在,即使是在潜意识的层次,这样的解决之道就只是不全、暂时的。

一位完全开悟的人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就是不要逃避问题,要面对它。观察心中生起的任何染污不净,只是观察,不去压抑它,也不放纵它变成有害的言行表现出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中道:就只是观察。当我们开始观察它,负面情绪就失去力量而消失灭去,无法主宰你的心。不仅如此,同样类型的不净旧业也会随之消除。只要意识层面生起不净烦恼,我们同类型的旧业也从潜意识层面生起,和现在的不净烦恼相连结,开始增生加强。如果我们只是观察,不仅现在的不净烦恼,就是旧有的部分也会被去除。就这样渐渐地,所有的不净烦恼都会根除,我们就得以脱离苦海。

只是对一般人来说,要观察心的不净烦恼不是容易的事。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又如何主宰了心。等到它浮现到意识层次时,已经太过强劲,难以不起习性反应地观察。就算我们试着这样做,想要观察抽象的心理不净烦恼是很当困难的,不管是抽象的愤怒、恐惧或[关键词屏蔽],我们的注意力都会被引起不净烦恼的外在刺激所吸引,而这只会使它增生加强。

不过,开悟的觉者发现每当心中生起不净烦恼时,身体上同时就发生两件事,一是呼吸变得不正常,二是身体内在开始产生生化反应,也就是感受。而也因此找到了一个实际的解决之道。要观察心中的抽象烦恼是很难的事,但只要加以训练,我们很快可以学习观察呼吸及感受,这两者都是不净烦恼在身上的显现。借着观察身体层面的不净烦恼,我们让它自然生起又灭去,而不造成任何伤害,这样我们就得以从不净烦恼中解脱。

掌握这修行方法需要时间,但只要持续修行,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许多过去会让我们生起负面情绪反应的外在情境,现在我们都能泰然处之,保持心的平衡。即使我们起了反应,这反应也不会像过去那么强烈或持续那么久。总有一天,即使在面对最恼人的处境时,我们也能接收到呼吸及感受发出的警告,而开始去观察它们,就算只是片刻也好。这片刻的自我观察,可以作为外来刺激及我们所起反应之间的避震缓冲;因此我们不再盲目反应,而是保持平心静气,可以采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的正面行动。

藉由观察自身的感受,你们已经踏出根除不净烦恼、改变心的习性的第一步。

我们一生下来,就被训练向外观望,从不去观察自己,因此我们无法深入自己的问题,反而向外寻找痛苦的原因,总是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别人。我们只从单一角度、一隅之见去看事情,这必然造成扭曲,而我们还把这种偏见当作完整的真相。以这种片面见解作成的决定,只会对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要得见完整的实相,我们必须从多角度来看事情,这就是我们修习内观所学到的东西:不仅要从外在,也要从内在来洞照实相。

若只从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以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是外在环境所造成的,因此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改变别人及改变外在环境上。事实上这是白费力气。学会向内观察实相的人很快就会了解,他要为自己的痛苦或快乐负全部责任。举例来说,有人被别人辱骂了,因此变得不高兴,他把自己的不高兴怪罪到辱骂他的人头上。事实上,辱骂他的人也为自己制造了痛苦,因为他污染了自己的心。被辱骂的人对侮辱生起盲目反应时,就开始污染他自己的心,因而制造了自己的痛苦。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痛苦负责,而不是任何别人。当我们体验到这个真相后,就不会再有责怪别人的疯狂事。

我们是对什么起反应?我们是对自己创造的印象,而不是对外在真相起反应。我们看别人时,过去的习性会影响到我们对他的印象。旧有的「行」(savkhara)会影响到我们对任何新情况的判别想法。接下来由于这种受到制约的想法,身体的感受就变成愉悦的或不愉悦的,而依不同的感受,我们又产生新的反应。这些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受到旧「行」(savkhara)的制约。但如果我们对感受保持觉知及平等心,盲目反应的习性就会减弱,而我们开始学到如其本然地看清真相。

当我们发展出从不同角度来看事情的能力时,那么每当我们碰上有人出言辱骂或是行为不当时,我们会了解,这人行为不当是因为他正在受苦。我们了解到这点,就不会起负面情绪的反应,而只会对这受苦的人感到爱心与慈悲,就像母亲对生病小孩的感觉一样。我们会生出想要帮助这人解脱痛苦的心愿,因此我们保持安详快乐,并帮助别人也变得安详快乐。这就是正法的目的:修习生活的艺术,也就是根除心理的染污不净,培养好的特质,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要达到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圆满培养十种良好的心理特质,也就是十波罗蜜(parami),而最终目标就是完全的无我。这十波罗蜜就是会逐渐消融自我的特质,让我们愈来愈接近解脱。在内观课程中,我们有机会培养所有这十种特质。

第一种波罗蜜是nekkhamma-舍离。出家成为僧尼的人,舍弃了在家人的生活,没有身外之物,甚至得托钵乞食为生,这都是为了消融自我、去除我执。那么在家人要如何培养此一特质呢?在这样的课程中,就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在这里吃住是靠别人的布施。我们接受别人所提供的吃住或其它设施,无论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就逐渐地增长舍离的特质。在这里不管人家给我们什么,我们都善加利用,努力修行净化内心,不仅为了自己好,也为不知名的布施者好。

第二波罗蜜是sila-持戒。我们借着随时谨守五戒,不管在课程期间或日常生活中,来增长此一波罗蜜。在世俗生活中有许多障碍让我们难以持戒,但在这里的禅修课程中,因为课程紧凑又约束甚严,我们没有机会犯戒。只有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会无法严守戒律,因此我们誓愿在课程的前九天禁语,这样至少在课程进行期间,我们可以严守戒律。

第三波罗蜜是viriya-精进(努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努力,例如努力赚钱谋生。不过这里我们是要努力保持觉知与平等心以净化内心,这是正精进,可以趋向解脱。

第四波罗蜜是pabba-般若(智慧)。在外在世界里我们也许有智慧,但那是我们从书本读来或从别处听来的智能,或只是知识上的了解。真正的智慧波罗蜜,是我们在禅修中从亲身体验、发自于内的了悟。我们藉由自我观察而直接了悟到无常、苦及无我的事实,而经由直接体验实相,我们可以解脱痛苦。

第五波罗蜜是khanti-忍。在这样的课程中,大家在一起修行及生活,也许某个人的行为举止会干扰到你,使你厌恶不耐。但是我们很快了解到,这个打扰别人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他有病在身。因此我们的厌恶消失了,对这人只感到爱心与慈悲。我们已经开始培养忍的特质。

第六波罗蜜是sacca-真谛(真理、实相)。持戒让我们在言语上维持真实,但sacca还要更深入实践才行。正法之道上的每一步,都必须不离真理实相,从粗显表面的实相,到较微细的实相,以迄于最究竟的真理实相,这其中没有虚幻想象的空间,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觉知当下所实际体验到的实相。

第七波罗蜜是adhitthana-坚决。我们参加内观课程时,必须下定决心要完成整个课程,还要决心遵守五戒、禁语以及课程所有的规定。开始内观修行方法后,我们还要下坚定决心,在每个集体静坐的整个一小时内,都不张开眼睛或移动手脚。在正法之道的后面阶段,此一波罗蜜至关重要;当接近到最后目标时,我们必须要能坚决静坐、无有间断,直到解脱。因此我们必须增长坚定的决心。

第八波罗蜜是metta-纯净无私的爱(慈心)。过去我们试着对别人生起爱心与善意,但这只是在心的意识层次,在潜意识里仍然充满着旧有的紧张冲突。当心完全净化时,我们会从内心深处希望众生快乐,这是真正的爱,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也帮助自己。

第九波罗蜜是upekkha-平等心。我们要学习保持心的平衡,不仅是在体验到粗重不愉悦的感受或身上某些部位没有感受时如此,在面对微细愉悦的感受时也是一样。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当时此刻所体验到的感受是无常的,必然会消失灭去。以这样的了知,我们保持超然、无所执取的平等心。

第十波罗蜜是dana-布施、捐献。对在家人来说,这是走上正法之道的首要一步。在家人有责任以正当的谋生方式来赚钱养活自己及家人,但我们若对赚来的钱产生执着,就会膨胀自我,形成我执。因此,我们必须把一部分赚来的钱用以利益众生。如果这样做,就不会形成我执,因为我们了解到,我们赚钱不仅是自利,也是利他。我们会发愿要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而我们也了解到,帮助别人最佳之道,莫过于让人学到脱离痛苦的方法。

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有很好的机会增长此一波罗蜜。我们在这里得到的一切,都是别人所布施捐献的,这里吃住都不收费,教导当然也完全免费。接下来可以轮到我们布施,为别人的受益而捐献。我们布施的多寡因个人能力而异,比较富有的人自然希望布施得多,但就算是最少的布施,只要心愿正当,都十分有助于增长布施波罗蜜。我们不期望任何回报,只是要让别人体验法的好处,并得以脱离他们的痛苦。

你们在这里有机会增长所有的十波罗蜜,当所有这些良好特质都臻于至善而圆满时,你就会达到终究的目标。

要持续修行,一点一滴地增长这些特质。在正法之道上前进不懈,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解脱,也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与解脱。

愿所有苦难众生都找到纯净正法,得到解脱。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