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667|回复: 0

「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8-2012 19:17:3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T

佛教博大精深,而又简明透彻,在指点人生、透析尘寰方面,犹如清夜钟声、点醒群梦。释迦佛启示我们:世界上有三种东西,一种是别人捡得去,而自己带不去的;另一种是别人抢不去,而自己也带不去的;还有一种是别人抢不去,自己带得去的。

第一种是什么呢?是财物,这是世人看的最重、最真、最有用的东西,可是佛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这五家是水灾、火灾、盗贼、官府、败家子,可以把您的财产于一夕中化为乌有,这就是当您活着的时候,别人可抢得去的,另外尚有战乱、地震、重病,可以抢走您财物的因素还多着哩,到您临命终时,却是一分钱亦带不去的,最真的却是最假的。

第二种东西是知识、技术、能力等的抱负和智能在您身上,人家是抢不去的,可是一旦命终,自己亦是带不去,下一世即使仍得人身,还是要从头学起,如果堕落到三恶道就更愚笨痛苦不堪了。

第三种东西是看不见的,善与恶、功与过,一生所造作的行为、业力,人家当然抢不走自己却全部带得去,功德固然永远跟着您,过恶亦是紧跟着不放过您的!这才是决定每个人未来苦乐升沉的因素,正是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人们都应当猛省“日月两盏灯,人间一台戏,从朝演到暮,谁识其中意?”其中的真谛,就是在生死相续梦幻泡影的众生界中,由于三世因果的规律,而形成六道轮回的业报,那众生世界、人生舞台,就是共业与别业综合而成的业力之网而已。

那人际的关系呢?亲到母子、夫妻、亲友、兄弟姐妹及至冤家对头,所有悲欢离合苦乐产生的场合,释迦佛指点的一清二楚,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从感情方面而论,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从财物方面而论,不是讨债,就是还债,都是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债务,没有超出其外的了。

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自在。

“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本书,本身并不存在你、我的差别。但我们将这本书买来之后,就会在其上附加“我”的标签。一旦确定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而在此之前,无论它发生什么变故,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再如我们去购房,未买下之前,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因为它还未和我们发生关系。可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这种难过,正是由于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觉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琐事烦恼,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间每天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会因此寝食难安。这是因为其中还未粘上“我”的标签,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觉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个遭遇挫折的是“我”,那个离开人世的是“我”的亲人,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是呵,在我们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比“我”受到伤害更严重的事件呢?当一个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未足为奇;可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叹自己薄命。

可见,一切烦恼皆围绕“我”展开。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作是“我”,将种种不是我的当作是“我”。若不是受这种错觉的影响,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进而伤害我们呢?如果没有“我”的干扰,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我们能够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

那么,色身总该属于“我”的吧?其实不然,色身亦是因缘的产物,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前者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后者是蕴藏无量种子的阿赖耶识,其中并无“我”的属性。当阿赖耶识最初投胎时,将父母的基因执以为我,赋予“我”的感觉,从此难弃难舍。因为执著时间太久,故对我们的影响也特别大。其实,色身从成长到衰老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现如今,医学更发达到可以替换人体器官,可以更换“我”的组装零件。其中,又有哪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我”呢?至于我们的想法,一生中也在不断变化,青年不同于中年,中年不同于老年。而感情就更是无常,亲人可能反目为仇,仇人也许握手言欢。在人间这个大舞台上,这样的情节时时都在上演。

身内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汽车、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这些,我们只有暂时的使用权,都不能代表我们自己。一件无主的物品只因附加了“我”的感觉,却成了能够伤害我们的武器,越是在乎,杀伤力就越大。那爱钱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财产,就如遭受灭顶之灾,甚至丧失活着的勇气。造成痛苦的根源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金钱的执著。我们每做一件事,也会介入我执,成功了,觉得“我很成功,很有面子”;失败了,觉得“我很失败,屡受挫折”。事实上,事业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如果两者是一体,事业失去时,“我”是否也会随之失去呢?感情、家庭也是同样,各人在乎的对象不同,烦恼的重心也不尽相同。因为感觉的力量也是缘起的,取决于我们的培养。

由此可见,“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并无实际内容。凡夫因无明所致,将拥有的一切赋予“我”的错觉,进而执著它。其实,被执以为“我”的一切,只是出自我们的设定而非事实本身。我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源,唯有从根本上舍弃它,我们才能超越三界和轮回。否则,学佛只是隔靴搔痒,或充实一下业余生活,对于改善生命并无真实力用。

我们的心,本像虚空那么空明浩瀚,那才是心灵的真相。情绪只是虚空漂浮的云彩,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积累的渣滓。而凡夫因看不清事实真相,始终纠缠在云彩中,将之作为虚空,作为心的本质。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就能驱散遮蔽虚空的浮云。使生命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随着过去世归结下的缘,在此生报债中也有一定的份量与时间,缘尽即分散,要想多留一刻亦不行!缘未尽想要离开,也离不开的!人生舞台只不过酬偿一回宿缘而已,只是还了旧的又结下新的,所以永远在恩怨财债的生死轮回中翻跟斗,苦不堪言,审谛观察,这完全符合因果、业力和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就应坚定正见,发起出离心与菩提心,怨不可结,爱不溺,正应“随缘了旧业,更不造新殃!”并应自勉“不能救世非菩萨,未出轮回岂丈夫!”佛教就是要众生了生死成佛!“看破”、“放下”、“自在”是佛乘宗宗旨,而不是增加众生“造业”、“名利”、“执著”,是一门了脱生死的法门。众生应以大自在王佛为自性佛,不向外求佛、求法,应向自心求,与大家共勉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