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性与空性
黄国达
禅宗常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标榜明心见性,并以此为至高无上之法,贬抑「空」「涅槃」为不圆满、不究竟,有些声称「开悟」者甚至批判中观之空为「恶取空」。到底什么是「本心」,什么是见性?是否真的是比「空」、「涅槃」更究竟、更圆满?实有必要加以探讨,否则以讹传讹,人云亦云,恐怕会增加宗派之间的见诤呢?
佛法是应机设教
这些思想的争议,其实与经典有关,贬低原始佛教、中观般若的言论,在楞严经、涅槃经、胜鬘经中屡见不鲜,以常住真心、佛性、自性清净心为究竟。但在阿含经中却只简单地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大智度论甚至说:「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亦如幻如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亦复如幻如化」。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争识呢?
中国的祖师们,以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五年初期、中期、晚期的说法来解读前后的差异,所以重视宣扬如来藏佛性的经论,参酌中观般若、唯识经论,却忽视阿含经、部派论著,这样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观点一直延续到近代才有突破性的改变。经过学术研究,解开经典结集之谜,厘清经典的起源和开展。研究证明佛陀时代并无经典,佛陀灭度后才有经典的结集,但当时也只有口耳相传的修多罗、祗夜、记说等,还没有文字记载的经典,而内容近于目前北传汉文的「杂阿含经」及南传巴利文的「相应部」,四阿含及后代的大乘经典都是在几百年间陆续流传出来的。
因此,经典的原貌真相大白,从此阿含经的千年沉冤得雪,同时中观、唯识系的历史枢纽地位得到重视,而南传的修行方法和北传大乘三系及藏传的密教,可以客观地呈现出它的原貌,并且受到公平的对待。
原始的阿含经是朴实而贴近当下身心的,中期的中观唯识有着较严谨的哲学架构和修行次第,后期的如来藏思想和密教则有圆顿、玄秘、唯心的特色。佛教思想的流变,是契应众生的根机而产生的,只有契理契机的表述差异,而不是高下或真伪的问题。
佛性与成佛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说佛性呢?依中观的说法,一切法从缘起,只要因缘具足,觉行圆满,任何众生皆可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众生希冀佛果的殊胜圆满,却又不耐三大阿僧祗劫的久远修行,遂有圆顿法门应运而生,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
佛性说,会使人以为:在众生心中,有如来的体性存在,而具足智慧德相、相好庄严。这与印度的神我说,很接近,很容易混淆。
到底佛性的真义是什么?如阿含经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法其实是见到诸法的实相,也就是「法性」,见佛也是指见到佛的如实法身,也就是「佛性」。缘起、法性、佛性,名虽有三,其实是一。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中也说:
「法空性──「真如」是「无差别」的,如《宝性论》说:『法身遍无差,真如无差别,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 。从无差别来说,在众生就叫众生界,在佛就叫如来界了。无差别法性,是常恒清凉不变的,佛以此为性,以此为身,所以叫佛性,法身。约真如法性的无差别说,佛是这样,众生也还是这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成就如来藏了。 《楞伽经》说:『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宝性论》说:使众生远离五种过,所以说佛性,第五种是:『计身有神我』。这点,是如来藏教学的信行者,应深刻注意,「勿」自以为究竟了义,而其实是「滥」于「外道见」才好! 」
中观者,以空性的现证能明白当下身心世界万法的全体,无非因缘的展现;而佛性论者以佛性为体,万法为相,能觉、能知,举手投足、吃饭、说话,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水土的滋养万物等等为佛性的妙用,实际的内容不外空寂法性的缘起显现。
在空性的现观中,时空如幻,时间虽久远却不离当下,只要现在的因缘是善的、清净的,那么智慧、善巧、禅定、福德与日俱增,自在、喜悦时时现前,顺境、逆境都是学习成长的增上缘,成佛的迟速,又有何妨呢?
何况佛果是智慧、慈悲、功德的圆满,必须经历事修,绝非单靠理悟即能速成,妄想速成,反而走偏锋了,或自夸圣境、显神异或自以为某某佛菩萨来转世,可谓求悟反成迷,大为颠倒了!
佛性即是缘起空性
揭开佛性的神秘面纱,佛性就是空性。佛性说若能回归缘起性空、三法印的根本教法,则能从圆顿、玄秘、唯心回到平常、如实的修行。
在觉照、觉知当下的色、声、香、味、触、法之时,只是纯然而全然地看、听、闻、尝、觉、知,不以「自性见」「虚妄分别」添加其中,没有预存一个主观、固定、单一、孤立的认知来局限它、僵化它。法法皆是流动、鲜活、幻起幻灭。
此时,一一法还其本来面目,觉照、觉知的当下即成为觉醒,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一一无非空性或觉性的显现,如以刀割水,而水不留痕迹,依然无损于它不可分割的本性;又如天空中,白云飘过,而天空不因白云有所增添,依然无碍于它浩瀚无限的本质。
觉性即是空性,佛是觉者,觉性也就是佛性。这样的「明心见性」即是般若智慧的开发,是贴近生命、生活的平实见地,既不需强调高深玄妙的佛学名相,也不是神秘、唯心、脱离现实的主观经验。
依此「法尔如是」、「清净本然」的佛性、或空性而修持,即是以般若为眼目的六波罗蜜。
法不孤起,应缘而生,修行也是缘起法:当内心生起苦受时,即见到苦是由爱取而生,此时安住空性中,照见所爱取的种种对象是虚浮不实的,那么,无明灭则爱取灭,爱取灭则苦灭,心无所住,自在无碍。
当见到周遭的人有苦时,油然生起悲心,并化为实际的行动,帮助他离苦,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都是不离缘起、觉性的妙用,不需要预先发动心念,作意而为。
在空性中,没有我人、自他的分隔和对立,自然没有侵略性、没有攻击他人的行动,和睦待人,这是持戒波罗蜜。在空性中,一切法因缘生,视不如意、委屈、不公平为正常,以平常心看待,修安忍波罗蜜。在空性中,明见没有可以攀缘的对象的实体,唯有幻生幻灭的现象,心住寂静,是为禅定波罗蜜。
这就是依佛性或空性的如实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