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765|回复: 0

面对生死理解生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9-2012 19:25:3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对生死理解生死——临终关怀侧记 -- 【菩提人生】文:如理思惟

下午4点右左,台北的天空依然是一片灰蒙蒙的,我正想提早离开病房回宿舍休息。这时我负责的病房正好转来一位新住院病人,在护理站看着病历上的资料写着“ALS”,我还没领悟,指导老师立即提醒我,这是一位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或俗称“渐冻症”的病人。凭着过去曾阅读《潜水钟与蝴蝶》以及电影《一公升的眼泪》,片面了解患上这样不治之症,就如同灵魂被锁在那动弹不得的肉体中,神识是清醒的,然而肉体宛如巨大的潜水钟般,不让活跃的灵魂追求她的梦想。

当我走进122病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繁忙”的景象,病人的大女儿正“忙碌”地听取医护人员对呼吸器的报告,外籍看护则“忙碌”地整理杂物,只有病人“不忙碌”且静静地躺在床上,任由呼吸器“忙碌”地协助她维系殆尽的生命,大家忙碌的脚步似乎忽略病人的存在与需要。入院时病人的身体功能只剩下眨眼及手指微弱功能,但意识还是清醒,那双凹陷却炯炯有神的双眼,似在诉说着生命的种种无奈。我走到病床边,轻轻握着病人那瘦弱的手,我引用了证严法师的静思语“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告诉病人身体虽然不听使唤,但我们还是可以掌控我们的心,做心的主人,也告诉她我们会陪着她度过这难关。病人用孱弱的力气握紧我的手,眼角流下了眼泪,替她拭去眼泪之后,我看着病人的眼神,似乎有好多的话想说,但无奈身体功能已经无法使唤。

躺在床上任病魔“宰割”
病人今年67岁,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曾经是航运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但是其一生却命运多舛(chuǎn) ,童年不愉快,婚姻不幸福,一年前又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当四肢渐渐不听使唤,原本孤傲的她,如今只能躺在床上任病魔“宰割”。

为了协助病人提升灵性境界得到善终,我们请病人的女儿到小佛堂对话,在与病人女儿对谈后得知,病人在一年前发病,且病情发展迅速,从最初的吞咽困难开始至今已使得病人瘫痪在床。发病后,病人拒绝他人的探视,原因是病人过去长得非常好看,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服务于航运公司,如此优秀的女性,其命运多舛。

由于时空因缘的关系,病人在原生家庭,并没有获得父母太多的爱,与先生结缡后生下了两女,但无奈与小女儿缘薄,从小即不亲密。病人既为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因而自视甚高,婚后常以恶语伤害先生,对大女儿则管教甚严,也可说是军队式的管教方式,稍不如意即鞭策。久之,先生受不了恶言相向,随即离她而去,先生离去之后,病人似乎将大女儿视为发泄的对象,除以更严厉的方式管教,还以语言伤害女儿,导致大女儿在高中毕业之后,也因受不了母亲的管教方式而离开家庭,从此之后病人成了独居者。

发现母亲也需关怀呵护
深入了解病人家庭背景及人生经历以后,知道大女儿心中固然对母亲有怨恨,但已为人母的她,在母亲生病之后,对母亲过去种种早已释怀,且在母亲病重住进安养中心时,发现母亲也是一个亟需被关怀呵护的“小女孩”。但是,由于母女俩都是很紧绷的人,对于彼此的爱,始终说不出口,如今病人因已无法自主性呼吸而进入安宁病房,但女儿还是无法道出对母亲的爱。

病人在入住安宁病房的隔天早上,血压开始下降,血氧浓度不稳定,意识陷入昏迷,相较于昨天双手还能微微抖动以及转动眼睛,今早病人已经失去这些功能,而进入近乎植物人的状态。当询及女儿是否已对母亲道出心中对母亲的想法感受,紧绷的女儿却说还没,我想这时候当务之急就是让女儿道出内心的感受,才不致在母亲往生后感到内疚与后悔。

于是我轻声的对女儿说:“师父陪着你一起好吗?”病人女儿终于点头。再次进入病房,我轻轻握着病人的手,告诉她我们来了,而她的女儿有话对她说,我将她俩母女的手轻轻的握在一起,大女儿终于鼓起勇气,长跪在母亲床前,对母亲说出内心最真挚的话,“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知道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您是爱我的!过去虽然曾经怨恨您,但我还是很爱你!妈,我下辈子还要做您的女儿!妈,我爱您!”女儿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下,场面令人动容。

努力醒过来回应女儿
中午时,看护说病人的血压已恢复正常,到了下午我再次走到病房时,病人的手和眼珠又可以微微抖动了,我欣悦地走到病床边握着病人的手,问她知不知道我是这里的宗教师,病人立即用微弱的力道按了按我的手,表示“知道”,当我接着说“那早上你的女儿对你说的话,你都听见了吗?”她再次表示“知道”、“那你选择原谅女儿了吗?”病人用微弱的力道握着我的手“是”。我相信这是母爱的力量,病人为了让女儿无憾,听到了女儿的声声呼唤,而努力醒过来回应女儿的道歉与道爱,这让我极为感动。当询及病人是否愿意皈依佛教时,原本极度排斥宗教的她,更同意皈依佛教成为佛教徒,这让我感到欣喜,也让我更加深信临终的病人的确有提升灵性的能力,尤其是对宗教的需求。

生命末期的病人,在临终前往往会对死亡产生极大的恐惧,若此时宗教师能扮演引导的角色,适时介入,引导病人及家属面对生死离别的痛苦,则能有效协助临终病人面对死亡的恐惧,家属也能够得到安抚,生死两相安。

学佛就是学习面对生死
自古以来,华人是忌讳死亡的民族,“死”更是华人避讳谈论的议题,甚至远离所有与“死”有关的事件。纵观父母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大多是错误的方式,诸如看到丧家要回避,乃至绕道而行,若是看到棺材不能正视,千万别让棺材“冲”到,看到出殡的队伍要远离他们。总之,所有与“死”有关的事物就是要学会“勿看”、“勿听”、“勿谈”,在这样的“死亡教育”底下,固然让我们对死亡感到害怕。

然而,学佛者学佛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习面对生死,学习面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恐惧人人有之,但若我们可以在生时即可透过宗教信仰,提升自己的灵性来面对自己的生死大事,则死亡来临时不致手足无措而产生极大的恐惧。

走入安宁缓和病房,彷佛走入一部经典中,每个在安宁病房的病人与家属,用不一样的语言,演绎着佛陀所说的法,这是我在安宁病房所见之感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