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242|回复: 0

略說 如何從心理上對治憂鬱症及焦慮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0-2012 02:33:41|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說 如何從心理上對治憂鬱症及焦慮症

一切心靈上的苦受現前時,只有完全接受,才有減輕、乃至滅除的可能!但是,若不能接受人生本是無常、苦及無我的真相,就不可能究竟滅除心靈上不斷出生的苦受。其中無我的部分雖然涉及佛法深妙的觀行,非一般人所能知、能證,但是只要能夠認知、並接受世間的本質就是無常、是苦這兩個事實,就足以令人遠離憂鬱症及焦慮症的發生了;對於已經身處此種種不善境界的患者,也能漸漸令其解脫。

佛教有云:「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前的一切際遇,都有前因,無一例外。若言:不一定是前因所造成,那就請問:世上有那一件事,沒有前因而能有後果?絕對沒有!所以不可因不知何者為前因,就稱無因而有;若是無因而有,則不吃喝也能飽足、不滋生也能成長、不著衣也能禦寒、不工作也能賺錢、不學習也會游泳、不種稻米也會有飯吃……,類似之因果,遍及一切時、遍一切處,無所不在,說之不盡。既然凡事都不離因果,若不信因果,就不會約制自己的行為、就會不斷任意造作不善之因,將來就必定會受到不善之果報。簡而言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由於果報必須等到緣熟時才會現前,所以會有長短不一的時間差,因此經常會令人忽略因果的必然性;如果因此而不信因果,肆意而行的結果,就只有無奈的等待惡果的現前了。

憂鬱症或焦慮症的發生,多出於對各種不順心、不合意等種種逆境所造成的挫折感而無法排除,以及對得失看得太重而引生。其實,只要出生以後,就難免老病死的果報,誰也無法避免;在人的一生中又充滿了與親愛的人別離、與仇怨之人的相處,以及無窮無盡所求不能實現的痛苦;由此衍生無量無邊的苦受,令內心不斷的計較衡量、掙扎燥動、無法平靜;輕者坐立不安,重者徹夜難眠,內心猶如火焚,無以止息。此苦人人皆曾經歷,唯有輕重長短的不同,依各人的福報多寡與罪業大小而有差別。談到福報與罪業,必定不離因果,也就是前所言之善有善報…等語了。

若人不信因果,就難免隨貪嗔癡起念,而造作諸不善業(業者,指已經完成某種善惡行為),於是只有等待未來的不善果報來折磨了,例如:違犯國法、傷人害命、奪人所愛……等強烈的不善業因,肯定會引生不善的現前果報。多行善事,不與人爭,必為人所敬重,將來受其恩惠者,終必善報之,若不得善報,就很可能涉及過去世的前因了;待償完不善果報,現行之善因,仍不壞滅,未來必有償報之期。

當已深信因果,就會對現前的種種挫折,生償債想,而願而能虛心接受而不抗拒,這就是對此不善果報已經完全接受了;由於深信一切法無常,不能久住,必有轉圜之機,所以不會以怨報怨,因此就能避免怨怨相報,而無有止期了;這就是深信因果者的正知見,也是離苦的最佳之道。如果實在無法忍耐心靈上的煎熬,就應遠離現前的境界、遠離現前的不善因緣,才能眼不見、心不煩;躲得遠一點,苦受就會少一點,因此就能減少或免除怨恨相對或求不得之苦;若為了不捨某種利益而不肯遠離,那就是在自討苦吃了。當善境界現前時,亦不貪戀,深知這一切即將過去,不能久住,在善境界消失時,就不會有愛別離之苦了。因此,對於感情或物質上的欲望,切莫投入太深,否則必定會引生怨恨相對、求而不得,或是終必與親愛之人或物離別之苦。

人生在世,最後一無所有;命終之際,縱然家財萬貫、子孫成群,又與自己又有何干?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離去,除了其他幽魂,又有誰能相伴?豐功偉業,親友眷屬刹那即成夢幻泡影,一無真實!直至此時,才知人生原來是夢,辛苦賺得的一切,最後無一能夠依存,自己原來只不過是個過客而已。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深入觀察、思維,不求心靜而心靜止矣!

以上所說,皆是出於佛門教理。世間萬法之中,唯有佛法才能教人究竟離苦,其他一切方法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即使有一時之效,只要苦本不除,心病即無法痊癒,最後肯定藥石無效!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普天之下,沒有比佛法更好的心藥了。如果一時之間,還不能深信因果,就請一本《金剛經》詳讀熟讀;在每天晚上的睡前,暫時排除外緣、遠離喧鬧、收斂心神,單獨一個人讀經並思維其中的道理,應有速效!個人在初學時,曾有此親身經歷,猶如醍醐灌頂、即得清涼,此種境界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屆時便知。唯此經含有極深妙義,非一般人所能知,如有機緣,以後再深入也還不遲!目前就以經文表面的意思進行理解已足矣!若內心苦極,覺得快要或已經罹患憂鬱症或焦慮證的人,請不要長期依靠中西藥來壓抑,就請依以上所說,自己試著把心結解開,解結畢竟還須繫結人!在閱讀以前,一定要暫時放下身心的苦惱,然後專心探究。或找時間到圖書館,一個人靜靜的閱讀,切忌呼朋引伴!因為唯有孤獨才暫時收心,能收心才能把經文看進去,如此才能讀懂經中所說的道理,然後與自己現前的處境互相對照,心病即能漸輕、漸除矣;但因各人的智慧、根器不同而有差別!請注意:這個方法必須以純客觀的求知心態,進入經文探索,這樣才會有效、才有可能令心火漸熄,而得清涼。

如果不願信受佛法,或認為佛經都是迷信,或者想以批判的心態來讀這部經,就請不要閱讀了!但仍希望能夠記住這句忠告:“有求皆是苦,無求乃安樂。”如果還是不能信受,那就只有等待此次苦受的無常,以及下一次苦報的繼續來臨了。

一智 合十 2011.8.8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