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60|回复: 0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忏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013 19:19:1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金刚禅寺部落格

忏悔是修行当中所不可缺少的功课,而忏悔则必须懂得正确的方法,依正确的方法忏悔,才能事半功倍,见其功效。

        古时候,佛陀是以法摄僧而建立和合僧团的。和合僧的存在,即是正法的存在。那么,僧团的组合,便建筑在律制的基础上。严格的纪律,成为摄僧、安住、寂静、法住的过程,间中必定有人犯戒造罪。因此需要经过一定的忏悔程序,请求僧团的宽恕,陈露先恶,改往修来,重获清净,续佛慧命。可见“忏悔法”的法药是多么的重要啊!可使无羞人如病得药,如裸得衣。
      
        佛教传来中国之后,中国的祖师大德,依据经论中所说的忏悔方法与原理,编集了一些忏本,以供广大信徒忏悔之用。例如:志公禅师的《金山御制梁皇宝忏》、悟达国师所编集的《慈悲三昧水忏法》以及天台宗派的大师所编集的《法华忏》、《药师忏》、《大悲忏》、《金刚忏》、《地藏忏》和《净土忏》等忏悔法门。


忏悔的意义
每个宗教都注重忏悔,也希望他们的信徒常常忏悔。佛教是要我们先有“惭愧心”,然后才有“忏悔心”。所谓有惭愧心,必能折服无羞人而得安隐住持。

“惭”:自不作恶、“愧”:不令他作

        佛陀说:“惭愧是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水忏》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异也。”这可见惭愧是人类的特点,道德的意向。在人类相依共存的生活中,自己要“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即是人类倾向光明、厌离黑暗的自觉。如能自觉人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

“忏”:发露过往所作的旧恶、“悔”:知错以后不会再续作

        《四十二章经》第五卷云:“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摩诃止观》卷七云:“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例如:七众弟子如果犯了戒,就必须向僧众发露,陈说自己所犯的戒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后,所犯的戒罪,便可以消除,内心也就重获清净。戒经云:“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清净即安乐。”

忏悔的次第

        1、作法忏:是依靠著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籍著方法的运作,而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在律宗来说:忏悔时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忏特别为持戒律的行者所注重。

        2、取相忏: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责于心,不计困劳地礼拜佛菩萨,以求见瑞相。见到瑞相之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懊恼。

        3、无生忏: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胜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著而已。追究恶业的由来,求之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

事忏与理忏

        《圆觉经修证仪》第十六卷曾云:“夫忏悔者,非惟灭恶生善,而乃翻染为净,去妄归真……故不但事忏,须兼理忏;事忏除罪,理忏除疑。然欲忏时,必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汗;口陈罪状,心彻罪根。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

事忏除罪,注重仪式羯摩法;理忏除疑,注重观心破疑法。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谈到要忏悔业障者,必先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业障乃得灭。这七种心就是:1.惭愧、2.恐怖、3.厌离、4.发菩提心、5.怨亲平等、6.念佛报恩、7.观罪性空。

    目前中国佛教推行的忏悔法门,是以礼佛忏悔作为方便,但这并不意味著每位僧众与信徒在犯下重戒或造下大恶后,就可进行中国佛教的礼佛忏悔法来赎罪。一般僧信二众都会谨抱著「念佛一声,增福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的心态来“求忏增福”罢了!虽然如此,不要否定此忏悔法的功效。

        古时印度佛教的忏悔法多用于出家僧团,而后来中国佛教的高僧大德所编集的忏悔法并用在僧信二众身上。采用这类型的礼佛忏悔法,是中国佛教的一种革新创举。已有过错的修行者,请好好珍惜佛教所给予信徒们最慈悲礼物—忏悔。

        请常持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