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俊法師法語 編輯組輯錄 文責編輯自負
在家学佛和出家学佛在知行上有什么异同?
出家和在家在见解上是相同的,在行为上有一些特殊的不同:出家是「不对自我增感情,直向众生发愿德」,出了家,一方面持好比丘戒,一方面在菩提心上发挥菩萨的精神。菩提心是慈悲和智慧力的总和,有了智慧,控制、消融一般自我的观念。因此,真正出家的人,不再像一般人一样,对自我增加感情,换句话说,不再为自我着想了,积极地一直向一切众生发愿,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出家应有的态度。
在家是「善用其情愿导情,愿挚慈充觉有情」:在家学佛要善用情。我们通常说情如火,火可分为三种:一、物质的火,我们现在用的电、瓦斯等,或古代的钻木取火,属于物质的火,物质的火能煮物、能消毒。二、情火,人类生命的感得是情火,假使完全没有了情了,就没有了生命的动力,所以我们生命的感得主要的力量是情。如果情用得好,它的力量相当大,用得不好,问题也非常严重,好比火用在正常的方面,能够维生,增加暖气,消除酷寒,用得不好,会毁灭很多东西,甚至烧毁自己,所以要善用情。三、佛法的智慧之火,智慧和火一样,任何东西一接触到熊熊大火,总被烧得干干净净。学佛法,能得到了智慧之火了,所有的烦恼、妄想,都被智慧之火完全烧毁,换句话说,身心彻底光明了。
怎样才能把情用得好?要以愿力导情,因为情有偏重性,一向酷爱自己,尽管有时也关心他人,但到了必要的时候,就完全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了。现在你把情和愿配合起来,客观上见到许多人受苦,发愿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以愿的力量,来指导情。这样的情是大的同情心,大的同情心是愿力开始增长的动力。愿非常真诚,在诸佛前发愿,于众生有真正的承诺。愿真诚了,真正的道德心--就是慈悲,才能充实。因此,即使是在家居士或是菩萨,能善用其情愿导情,更进一步,愿真诚了,慈悲充足了,看到众生有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样,自然而然情不自禁地积极为众生奔走、呼吁,这是在家菩萨的一种责任,菩萨精神的开始。
从根源上说,释迦佛过去都是行菩萨道的,积功累德,才能感得今生的佛果。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活在僧众当中。僧众大致说有两种根性:一、钝根,随佛修学,断烦恼,急求解脱,以解脱自我为目标。二、利根,见到佛之所以为佛的主因,在于佛生生世世面对人间,活在人群当中,学一切人的长处,也将自己所学的贡献给一切人。所以,菩萨一开始跟一切佛学,也跟一切众生学,把一切众生和一切佛的种种功德智慧都学得充实了,才有条件和力量去贡献一切人。佛在世时利根的出家根性,不断地和佛生活在一起,体见释迦佛的精神,因此菩萨道的开始,从出家众中发展出来,发展久了,此种精神深入社会各阶层,许多利根的在家居士,不论从事军政或士农工商,遍于各阶层,接触到利根弟子的实际行为,深深地受到感召,因此,各自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所学的佛法表现在身心上。
这种例子在大乘经中不胜枚举,譬如『华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座下的善财童子发心学佛时,年纪尚轻,还不足二十岁。他受了文殊菩萨的指点,向古代的东南印度走去,逐一参访每一条路上或每一个国家各阶层的学佛者。这些学佛者都是行菩萨道的,而且都是在家居士,完全通达了某一特殊的法门,运用自在,就他们所了解的,可说是完全把握了佛法,但是他们非常谦虚,对善财童子说:我只懂得这个法门,另外还有许多的善知识,你还要一个个地参访。如此展转介绍,善财童子参访了许多的大菩萨,心境舒畅,把许多大菩萨的功德都摄取到自己的身心,智慧和内在的力量增加了,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具有了每一个菩萨特殊的功德。
就像这样,佛法的推动,是由佛法的青年出家比丘开始的,推动得普遍了,深入社会各阶层,各阶层的人物(许多是领袖人物)学习、贯通了佛法。所以,在家居士如果能接受佛法,把佛法看成自己的,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配合佛法来做,就是你教化众生的一个法门,也就是体验、发挥你所做的、所悟入的那种特殊精神。
所以,在佛法中,如果你要出家,就不能同一般人一样享受情的幸福;如果你要做一个在家居士,就要善用其情,家庭才能融洽,家庭融洽了,才能导情。进一步说,佛是不绝情的,佛是多情的,中国人有句话:「多情乃佛性」,佛的悲情太充分了,向无尽的方面发展,唯其如此,才能普遍地关涉一切众生
※※ 一般的在家学佛者,总是受受归依、拜拜佛就好了,其实这是最起码的层次。从原则上说,出家人应知应行的,在家学佛者同样应知应行,好比空气、阳光、水,是任何人不分种族、国界都需要的。如果你要做一个真正了解事理的人,或者进一步以理导事,以事会理,出家人懂得的你也要懂,出家人行的你也要行,只是生活上的方式暂时的不同,应解应行的则完全是一个样。
※※ 佛法所说的僧伽,狭义地说,指出家人;广义地说,在家人也叫做僧伽,为什么?如果你过去有宿根,现在有殊胜的因缘,能把佛法看成自己的,一切生活都佛法化了,认真地修学,尽管过的在家生活,可以断除根本烦恼的,所作所行就身心清净了。身心清净了,以理指导事,做任何事情都不违背真理,这样也是出家的生活,而且是真正的出家者,为什么?一个在家人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比那些虚伪的出家者真不知高贵多少倍。
佛法是哲学吗?和世间哲学有什么不同?
就相似的方面说,佛法近于哲学而与世间哲学不同。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大思想家都是讲哲学的,他们当时所讲的哲学包括所有的一切,以智慧清楚地分析事事物物,这在他们看来就是真理了。世间的哲学讲「形上」--「『形上』『本体』究实理」,不仅古代哲学如此,现代哲学也大致如此。形上与形下相对,形下就是形而下,凡所见到的一切--人、山河大地--见得清清楚楚的,称为形下;「形上」指真正的真理是超过了形而下的,它是形上的,是真实的,世间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千差万别的现象是从根本的「本体」中发生出来的。所以哲学讲形上、讲本体,认为是真实不变的。
佛陀所证悟的,和世间哲学形上、本体的主张根本不同。 「佛陀彻证二种空」,佛法讲空,分门别类虽多,但最基本的是两种空:一、「自性空」,也就是「自无空」。一般人以自我为本位,认为自我是实在的,根本不空,印度的外道,都是这样说法,一般的凡夫,也是这样的想法。佛法否定实有自我和自性,说没有自我、自性这回事,只是众生的妄想执着。二、「毕竟空」,毕竟空是普遍的、原来的就是一个空,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众生起种种的执着而认为实有的东西,佛悟入都是因缘幻化所成的,因缘幻化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有这、有那、有一切,从佛法上说,有因、有果、有因缘,但这些都是种种条件构成的,你不能执着它;心理上最后单独的一个念头或物理上最后一个单元是不存在的,从现在的科学上说,也都是无法成立的。所以佛的智慧说自性空、毕竟空、普遍空,和世间哲学形上、本体的说法完全相反。
从智慧的认识方面说,佛法重于智慧,哲学也重于智慧,所以近于哲学,但是与世间的哲学研究的结果,一个讲求毕竟空,一个讲求实在的,二者归结完全不同。
为什么佛法反对持咒?
有人听说佛法反对持咒,说咒是外道的,就不欢喜了,认为这是毁谤佛法,他说:许多大乘经上不都有咒吗?中国过去的寺庙早晚课诵,不也都是求天龙八部加持吗?从根本佛法说,这些都是不对的,咒是古代婆罗门最重视的一个东西,好坏皆有,甚至杀人伤人的也有,所以佛在阿含经中说,出家比丘在任何情况下,不论病得再重,苦得再苦,假使持一句咒,就要堕地狱。为什么?不像出家人了!学了婆罗门法了!大乘佛法为了适应广大世俗的要求,也有咒,但它的咒都是变相三宝的名称--佛的名称,法的名称,或者种种清净的名称--虽然还称为咒,事实上和外道的咒不同。
平心而论,真正的持咒有其作用,能让你专心,心无二用,帮助你得定,但它本身不是定。但一般人持咒的心态都差不多,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求到的,说持诵大悲咒,就都求到了,这样求灵感的持咒,说实话,是功利主义。从根本佛法说,因为婆罗门特别重视咒,咒危害人类极大,所以佛不准持咒。至于天龙八部的加持,天龙八部都是归依佛法的,不论那一方面都没有人类强,恶性很重,恶龙发起脾气会杀人。当然,从好的方面说,他们归依了佛法,心性转变慈和了,诚心来护法,佛很宽大,说:你们来护法也可以。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畜生或是天道,才让他们护法,佛并不需要他们护法。从原则上比起来,若天若龙,远比不上人的智慧和力量,你现在还颠之倒之,求他加持!有人说,作了法见到大脚印,说天人下凡了,大惊小怪的,说实话,这些人摸不着佛法的边底。真正的佛法要把这些幻相都推掉,天人下凡没什么了不起,你不要重视他。所以学佛法要有特殊的精神与知见,才能把握纯正的佛法,没一点侥幸和高诳,才是学佛的正常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