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38|回复: 0

《坛经》与平常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5-2013 19:10:5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坛经》与平常心

守京

    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去打油,小和尚打上油就小心地端着上山。但是,他越小心,油却越是从碗里洒出来,等到上了山顶,也就只剩下半碗油了。老和尚什么话也没说,第二天又让小和尚下山去打油,小和尚又小心翼翼地端着油上山。这时,路上走来一个老头子,他看见小和尚的样子,就说:“小师父,端油不要太在意,你平常怎么走路,就怎么端着走。”小和尚听了,再没有那样过分小心,跟平常一样走路,结果油洒出来的基本没有。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小和尚今天油怎么没有洒出来,小和尚告诉师父在山下碰见一个老头子的事,并说了老头子教的话。老和尚听了说:“记住,平常心是道。”

    《六祖坛经》是记六祖慧能大师讲经说法的故事,其中描写最大的一次道场是韦刺史率领官僚入山请师弘法。当时,参加法会的有官僚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六祖大师首先讲了自己艰苦尝尽求证成道的经过,又讲了一些佛教修行的方法。最后,韦刺史请教如何在家修行,六祖大师当众说《无相颂》,让大家依颂修持: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必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平平常常,明明白白,讲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根本没有任何神奇怪异的东西。这段颂,其实就讲了个平常心。这里,六祖大师是说,发平常心,作平常事,只向心觅,勿向外取,一样可以修成正果。当然,平常心并不只对在家人而言,出家人也要发平常心。但是,相对而言,在家的修行者社会、家庭诸因素的干扰会更大,更容易产生分别执见的心理。所以,发平常心,对在家的修行者而言,是更加重要的。这里,六祖大师老婆心切,对韦刺史等在家信徒大讲平常心是道,更口不提他所弘扬的顿悟法门,只说吃饭睡觉无非佛事,闹市街衢也是道场,让人们于世间万事,平常待之,忍辱精进,求大自在。可见,大师既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不离世间法,以使人民心里易于接受。这等慈心悲愿何等的弘深啊!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理解大师的良苦用心。

    许多人习惯于标新立异,对于“怪力乱神”有一种特殊的向往,而不知真正的菩提之果却就在我们的平常心田中。六祖大师说这一段颂就是要让我们自己解脱自己。综观大师一生的行径,开禅宗顿悟法门,不管他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的教导,还是他弘扬的禅门宗风,无不从平常心中来。所以,大师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不离世间的佛法就是不离平常心、与平常心是一非二的世间生活,如果离开世间生活,离开平常心,去别求佛道,那就好象寻找兔子有没有角一样,毫无可能。所以,学习《坛经》,首先应该领会六祖大师教导的平常心。只有发平常心,行平常事,不染不着,“长空不碍白云飞”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那么,如果有的人把平常心理解成我平常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办呢?显然,平常心不等于这种随意心。就像庄子书中讲的“骈拇”(枝指)一样。有的人说,枝指也是先天生成,那就也是自然。但庄子认为,自然也要符合常然,天下人没有枝指,就你一个人有,那就违背了常然,就是不自然了。所以,有的人以为平常心就是我的心想怎样就怎样,那就像枝指违背了常然一样,大错而特错的。所以,遵循人类约定俗成的美好的道德人格规范,尊老爱幼,爱国爱教,谦虚谨慎,认真工作,也就是发平常心,作平常事,看似平淡,其意义极其伟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