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96|回复: 1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2013 22:50:2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菩提心1 于 1-7-2013 22:54 编辑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好的上师。各种修法是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地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地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给人身心带来诸多便利。但是,科学越发达,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贪得无厌。即使拥有再多也是欲壑难填。在短暂的一生中,一直不断地向前追逐,直至生命终结。

有些人可能是前世习气,或者今生没有修心,他的心非常急躁、任性、无法控制。无论做什么事,一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生嗔恨心;或者陷入极大的忧悲和苦恼;有些人分别念特别重,想象力格外丰富,一点点小事就歇斯底里,无缘无故就大声哭泣,这样的人非常需要禅修。

基督教、道教和印度瑜伽,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他们的冥思道场或瑜伽馆。瑜伽为当今社会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一线清凉和宁静。

因此,在座的各位要了解究竟什么是禅?我去过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它们都有禅学社;国外著名的大学如耶鲁、哈佛、剑桥等也有禅学社。禅学社应该对禅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吧。


禅修分世间与出世间。要进入真正很深的禅,就要入出世间禅,也就是佛说的波罗蜜多的境界。当然,在生活中,依靠世间禅就可以舒缓身心。

我觉得,不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禅,对你们的未来都非常重要。你们踏入社会后,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不堪重负,每天放松身心,禅坐一个小时,对缓解疲劳和紧张的情绪,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果你有了一定的禅境,就可以把所有事放下,进入到更深的禅修中。这时,你要选择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但不一定要去山谷闭关,没有真正的窍诀,即使闭关也不会成功。

二.禅修的条件
佛教的根本教义就是戒定慧三学。其中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经中说: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首先要持戒。没有戒,一切功德都不会产生。有些人认为,佛教有很多条条框框,非常麻烦。其实,完全不是如此。戒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怎么样做人。

世间有的人天天偷盗杀戮,这样的品行,根本谈不上更高的功德和境界。因此,不要把戒律看作一种特殊的约束、一种控制的手段。在看似一模一样的人中间,有一些人层次很高。比如佛教中有居士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最高的境界也是如此。

如果你做了这些事,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假如在居士五戒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受菩萨戒、密乘戒或别解脱戒中的出家戒,这样一层一层受持更高的戒,也就是一步步完善你的人格。

所以,戒定慧中的戒,就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在高尚人格的基础上,你的心才能清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心不寂静,不要说出世间的成就,连世间的快乐也不可能得到。比如你在一个单位上班,心如猿马不能安心,不久就会被老板开除。到了另一个单位,又会如此。朝三暮四或暴躁的人,到哪里都找不到清净的世界。到处是缺憾、纷争、仇恨和痛苦。这就是没有“定”的原因。

有了定就能演生出智慧。有些法师、大学生的学习为什么特别好?就是因为:第一他有善良诚实的品德,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心沉静稳定。这样,他的智慧就能慢慢成长。如果你心不定,即使有智慧也容易退失。我记得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没有禅定人的智慧就像风中的灯。风中的灯,虽然闪耀美丽,但很快就会被风吹灭。

一个人可能具有智力和天赋,但是,既缺乏人格基础,又不具备禅修的寂静,他的智慧如无源之水,不会带来真正的利益。

三.禅修的历史

为什么禅宗大德能长寿无病、气色如婴儿一般?为什么印度瑜伽师能在一个月中安住不动、不吃不喝?在没有氧气的封闭洞穴中坐上六天?而一般人连两小时都坐不住。

现在很多人去印度求瑜伽。其实,佛经中就有瑜伽。“瑜伽”在密法中叫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其中“约嘎”就是“瑜伽”。藏文叫“那炯”,意思是心入于本来的状态。


从历史上看,印度瑜伽是相当神奇的。我记得,有关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中提到:在朗达玛灭佛后,藏王智光、菩提光为了重振佛教于西藏,前后派了许多智者去印度,最后,终于请到了阿底峡尊者。


在去西藏的途中,一天,阿底峡尊者一行来到恒河边,看见一位老瑜伽士,把一具年轻的尸体放在岸边,自己跏趺坐入于定中。一会儿,老瑜伽士颓然倒下,孩子却站了起来,把瑜伽士的尸体扔进恒河,头也不回地走了。藏地学者心中不解,问阿底峡尊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阿底峡尊者说:“禅修中有一种‘夺舍法’,又叫‘迁识法’,是一种借尸还魂法。瑜伽士老了,找到一个年轻尸体,就将自己的神识迁移到那个身体里。”藏地也有玛尔巴之子达玛多德,夺舍婆罗门子尸体的公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出自一段可靠的历史。

印度依然保存着古瑜伽的传统。在古瑜伽中,一般会吸收不同宗教的内容,既有佛教,也有婆罗门教等。迄今为止,印度都不愿开放,这是有其宗教、历史、文化等原因的。二十年前,我去过印度。发现很多藏人汉人到印度后,一直保持着一种原生的生活状态。我觉得非常好。


印度人特别重视素食,不像中国天天杀生吃肉。等你们完成学业,挣了很多钱后可以去印度朝圣。印度航空公司以前只供应素食,听说直到现在,有的公司依然如此。而在我们的飞机上,要得到一份素食却非常困难。当然印度经济发展不如中国,听说现在,他们和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原有的珍贵文化,却保存得相当完好。


印度的每个饭店都吃咖喱,咖喱是非常清净的食品,刚吃时不知是什么味,既不是辣,也不是咸,是一种很奇怪的味道。但是在离开印度后,有时我会想:“什么时候我还能再去印度,吃上他们的咖喱呢。”

除了印度瑜伽,中国和日本的禅文化也曾风行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日本就有企业家禅令营。那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反对气功等一切禅修活动。昨天,一位人民大学的学生说,我们的思想处于非常狭隘、封闭的状态。确实如此。那时在藏地,只要发现山洞中有人坐禅,这个人就会立刻被投入监狱。直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气功才在汉地悄悄地兴起。

有一位美国总统说:二十多年前我来过中国。那时候,每个人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但是现在大家都穿得五颜六色。在座的同学也许还记得他的话。每个人的心态不同、爱好不同,在外相上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


八十年代后,人们纷纷学习中功等气功,也有人通过气功趋入到真正的禅修中,包括这里的一些大法师。汉地有些比较著名的法师也练过气功,练到心静时,生起一种不同于以往分别念的特殊觉受。之后他们皈依佛门,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栋梁。


我曾经专门了解过,气功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气功热?后来发现,气功借助了一些佛教理论,有关气功的原理,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诠释。

现在有些地方举办企业家禅修之旅、静心营、禅商文化讲座,在短短的几天中放下一切,松弛而坐,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四.什么是世间禅

本来我们生活在压力、恐惧和忧郁中,禅修后身心平和,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瑜伽的意义,虽然有多种翻译,但“合而为一”可能是最恰当的。“合而为一”就是把心找回家,让它平静、沉淀,从而发现它的本来面目。


现在世间流行的禅,都属于世间禅。在佛教中叫“凡夫行禅定”。比如,在大学中参禅,心不执著于任何一法,安住在不执著中。禅定时会出现的三种境界:一种是空,心空无所有;一种是明,心了了分明;还有一种是无念,心中不起任何念头。又叫:“乐、明、无念。”


“乐”是轻安、快乐,这种乐受,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比拟。城市中一些特别疲惫的人,一旦参禅,就不想从定中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乐”的缘故吧。


我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个和尚对我说:“我现在禅定境界很高。”我问:“怎么高法?”“我现在出定入定时,什么念头都没有,每天都处于无念中,太舒服了。”还有一种舒服在里面,但也是无念。本来我们的分别念此起彼伏,若能不起任何念头,也是很清静的。


汉地寺院常举办禅七夏令营,七天中,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大家坐在禅堂里观心。那时会有禅师引导:“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分别,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明、无念的,这就是世间禅。它有没有作用呢?有。但只是暂时的作用。


在印度瑜伽中,世间禅有五大派别。其中哈他瑜伽是最广为人知的。它通过身体的姿势、放松的技巧和呼吸,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一呼一吸时,原来漂泊的心,能找到回家的路。即使找不回来,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多么动荡起伏、一刻不停。经常这样练习,心会变得非常宁静。


凡夫行禅定,不能根治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但能暂时压制粗大、浮躁的分别念,甚至将它摧毁。但摧毁的不是本质、不是习气,只有出世间禅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摧毁心中的烦恼暗习。


印度瑜伽中大多数都是世间禅。这一点,各位一定要清楚。你们在参禅时,一定要观修心的空性,这是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的分水岭。


五. 什么是出世间禅

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这三种分类。


如果你安住在诸法无自性的心念中,通过心的空性,断除心的无念、明、乐的状态,是第二步境界,叫义分别静虑。第三步境界就是远离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执著,这就是缘真如禅定。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却不能从三界中解脱。

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宗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


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清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看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见一些佛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


除了利根者以外,三言两语是不会明白的。利根者依靠《六祖坛经》、《金刚经》、大圆满直指心性等任何一法,都能幡然开悟。从此,他的言行举止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说实话,你们离这些窍诀还相差很远。这样的修法,要在学习佛法十几年并完成加行后才可以传。像主持人刚才说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在没有弄懂它的义理和窍诀前,自己不能盲修瞎练,否则不仅无功而返,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症状。


在藏传佛教中,禅修分了五个阶段:刚开始时心如飞瀑,一刹那都不能安住;而后就像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经减缓。这时心安住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像江河一样,只有到了岸边,才发现它川流不息。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还有一些分别念;第四阶段犹如大海,远看风平浪静,近看还有细微的动摇;最后如须弥山王不为狂风所动。这时心不管专注何方,都能随心所欲。

对大学生来讲,修世间道教的禅,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禅或世间一般明、乐、无念的禅都可以,但是,要进入真正的禅,就要修出世间禅。这时,发心是最重要的。


比如声闻乘希望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发心后安住下来,按照四念处,观修身体、感受,意识和法。贪心严重就修白骨观;嗔恨心严重修慈悲观;《阿含经》中宣说以五种所缘的方式来修。最后证悟人无我,获得声闻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灭烦恼,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在座的人如果要参禅,你的意乐和发心是什么?是想自己快乐呢?还是让天边无际的众生快乐?如果是后者,先皈依、发心,再参禅。


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与声闻乘一些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无我摄持,后者以人无我摄持。以空性摄持的禅定,叫止观双运。止,是寂止的止;观,是观修的观,是对诸法本体空性的证悟。禅定不仅仅是心安住下来,还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而后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部分,讲的就是止观。因为非常深奥,宗大师写着写着,心想:“即使写下去,也不会有人懂的,还是不写吧。”他搁笔后,文殊菩萨亲自现身,对宗大师说:“你还是写下去吧,肯定会有人懂的。”很多大德在传法时,看到众生根基低劣,与深法不相应,所以不愿传深法,只讲一些粗浅的法门。


今天,我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面前。《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说,观修时,要以观佛像为主。如果你们有时间,最好看一下《白莲花论》最后释迦牟尼佛修法,还有《华严经》、《大集经》的公案。


我经常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前面,如果心实在静不下来,就睁开眼看看佛陀,而后,闭上眼睛。此时,佛的影像自然在心前浮现。心在这样的状态中安住,不会出现任何违缘。要让这样的境界稳固和明显,就要持续修行。


如果你的心因此安住,当然非常好;如果不能,一直看着佛像,也能在相续中种下善根。不论你信佛与否,这样观对你百分之百有利,不会有任何危害。

所以,我想送每个人一尊佛像。(掌声)这尊像是我特意订做的,装藏非常珍贵、圆满。你们要找一两个上师吹气可能很困难,但这尊佛像,请所有僧众开过光,它的加持是更大的。


发心人员不要伤心,也许以后,我能送你们一个。不管到哪里,我都会携带一尊佛像。这尊像小小的,你们出差或到什么地方时,随身携带会很方便。虽然它不是古董,但一般来讲,要做得这么精美、这么庄严,是很不容易的。希望你们一辈子都能好好珍惜,经常观想。(掌声)

今天,就讲到这里。

发表于 1-7-2013 23:30:3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