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668|回复: 7

[原创] 开一记帖做纪录。新加坡各个景点or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2013 02:28:16|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爱的版友们,这个帖只用来讨论新加坡景点或历史。
有论文的晒论文,有对景点或历史知识了如指掌的,请以文字方式把它叙述出来(欢迎从谷歌摘抄)
也让更多外来的版友们了解到新加坡的文化历史以及居住者们的热心。






我先晒:

观音庙

四马路观音堂最初立庙于1884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的建筑早已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重修扩建后的规模。扩建后该庙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尺,比原有面积增加了一倍。庙宇是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来建设的。


  • 琉璃瓦的房顶,瓦当滴水下面的万字是佛教的标志。
  • 门前特色是荷花浮雕(观音是坐荷花座的,荷花代表纯洁)
  • 门前有两只麒麟来守卫。


观音堂曾在1895 年和1982 年重修扩建。里头的石像、琉璃瓦、敦煌壁画等都是庙堂的已故前主持陈慎谦祖师,在80 年代初庙堂重建时,远赴中国采购和订作的,至今依旧焕发盎然的古意。

根据该庙左边的墙上刻的颂德碑记,在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农历五月,由一家 叫“陈两成“的商号献地,及众善男信女捐款而在原址建庙。

1895年曾有过一次重修。而规模最大的重修是从1980年开始筹备与策划的,这次扩建耗资五百多万元。

百多年来,四马路观音堂一直以香火鼎盛而名声远播,据说,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 成的:首先是有过观音显灵的传闻(反正是传闻,根本无法证实),

其次是一些在那里求过签的人说,其签相当”灵"且"准",再其次是有些人许的愿后来果然实现’当然太过离谱的 愿,例如想一夜之间变亿万富翁,或想当皇帝,当然是实现不了的,那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 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观音堂附近的一件事,也增加了这座庙的神奇色彩,据老前 辈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飞机第一次空袭新加坡,四马路也挨了曰 军的Bomb

当时观音庙隔邻几间房屋被炸毁,而观音庙被强烈的爆炸声波震动了一下,但没 有中弹,只是隔邻房屋的被炸断的梁柱飞进了观音堂,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当时人们啧 啧称奇。

1980到84年重修扩建期间,观音堂照常开放,让各方善信去敬拜观世音菩萨。由于主堂在重建,十八手的观音圣像是该堂的主神像,所以庙堂的管理者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后 堂

在这期间,临时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进香堂,壁上悬挂三张千手观音彩色像,这么一间小 小的临时庙堂,仍旧吸引千千万万虔诚的善信前去敬拜祷告,成了当时的奇闻佳话。

经常去观音堂进香的人都知道,堂内那座金碧辉煌的观音圣像,每到10年就要再镀金 一次。



几十年来,负责为圣像镀金的是葛家的师傅,最近一次镀金是在1994年,那时主持这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的是那年47岁的葛师傅,他从17岁时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这套本领。

据说,为观音像镀金可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马虎不得,必须选定黄道吉日,为 圣像举行“退光”仪式,然后由三名壮汉,合力小小翼翼将圣像抬下来,移到楼上,以 方便进行镀金工作。

镀金工作完成之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1994年那次镀金用了两三万元,所用的是比916还纯的黄金。


四马路观音堂是少有的一天到晚都有人潮的庙堂,星期六、星期天、公共假期,还有农历每 个月的初一与十五,都是该庙堂的旺日。而一年当中最旺的日子主要是四个:


  • 首先是农历年除夕
  • 接下来是二月十九的观音诞
  • 六月十九观音出家修道日
  • 九月十九的观音成道日


在 这四个日子,数以万计的善信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还有一些人是从新柔长堤对岸过来的。 由于人数太多,庙内已挤得水泄不通,还有数千人站在庙外的马路上,整条四马路几乎站满 了人。

很多人都以为观音有三个诞辰,其实,只有农历二月十九才是她真正的诞辰,不过,另 两个日子是观音菩萨生平最重要的一天,所以,崇敬者也将另外两个重要日子当作像诞辰一 样隆重庆祝。

该堂另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大开"财库"和”富房",让善男信 女讨(借)红包与还红包。借出的红包每个只是象征性放一角钱,每人只限借四个。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红包的人明年都会加倍奉还。

借红包干什么?有的人是希望讨个财运,但也人是为了讨个吉祥与平安。 关于四马路观音堂,还有几件事大家不妨知道:

到该堂拜观音,只能用三支小香,不能用大香。大量小香在进门处摆放着,由客自取, 要捐献香油钱也是随各人的心意。该堂强调是上香要心诚。

1984年扩建重修之后,该堂就遵照政府的规定,不设让人焚烧金银纸的器具,所以, 香客们千万不要拿金银纸去那里焚烧。

过去,观音堂附近摆满了无执照的各种小摊,有的是卖神像及拜神的用具,有的替人解 签。几年前,这些非法的摊贩己被政府执法人员彻底取缔。如果有人拿了签不得其解,可在 庙堂内免费查阅解签的小册子(有中英文版本)。

该堂约20年前已设大学生基金,用以资助大专学府的学生完成学业。每年受惠的有国 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工艺学院及义安工艺学院的学生。该堂是每年捐出一笔款 项,交给各大专学府,由校方决定如何分发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 庙前许多售卖供奉用的鲜花,香烛等。
  • 每年年初一凌晨,许多善男信女都会把这里记得水泄不通,为的就是争着插象征全年好运的 第一柱香。
  • 附近商店商场也靠山吃山,有着许多经营神佛用品的商店,也有许多为人们指点迷津的风水 馆和命理手相店。




以下是一些故事,可以增加讲解的趣味性,大家可以酌情使用。


進佛堂前通常都只點 三支香,代表是敬佛、敬法、敬僧。大家可知道烧香的來由嗎?

傅說中釋迦牟尼成佛前,就在菩提樹下悟出生老病死的道理,當時他經常給眾人 講道理,以前也沒場所,于是就在菩提樹下席地而坐,樹林中蚊子又多,于是有 弟子找來細木柴點燃,可驅蚊

,通常講一整天下來坐太久會想睡,因印度盛產香 料,所以就加上香料,防止睡著,以後就演變成把柴磨成粉,加上香料,每次釋 加牟尼講經時點燃。

後來釋加牟尼圓寂時,弟子繼續講經,為表對釋加牟尼的尊 敬,後人只要在講經時都會點燃香,以示對佛的敬意。所以等一下各位貴賓想進 去參拜的話就可在外面先點三支香,也可帶蓮花、鮮花和水果進去里面拜

蓮花 原來代表了繁榮,多子多孫,但傅到中國後代表的是純潔。鲜花却水果代表的是開花結果,也是因果關系。


佛教是從印度傅來的,覲音原本為男性,它原是一位王子。佛敎傅到中國後,到了唐朝,開始鼎盛,觀音原名觀世音

他神通廣大,行善天 下,一般人都“听”音,唯獨觀世音可”觀“音,世上什麼事,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觀世音被奉為大慈大悲的菩薩,因女像更能讓大眾所接受,所以我們現在看到 的觀音像基本上都被塑成女身。

但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忌諱,所以去掉了“世" 字,只稱觀音娘娘。



以觀音為主尊的佛寺殿,稱為觀音殿,又名“大悲壇“。觀音為阿彌陀佛的左脇 侍,西方極樂世界三聖之一,所以有各種不同造型出現,最常見的有坐在蓮花上 的,有站著手拿花瓶和蓮花的、也有千手千眼的、還有抱著小娃娃的等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四馬路觀音堂供奉的是准提菩薩,是觀音的化身,有18只手,也 稱觀音18手,左右兩邊各是華佗先師,和达摩祖師。


以前的信徒來廟里拜觀音求平安、順利,也求身体健康,而華佗則是公元2世紀 時的名醫,他發明的麻醉劑,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

他用麻醉劑做全 身麻醉,進行開腹手術,他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救死扶傷了很多百姓,又不畏 強權,并多次拒絕返曹操身邊,終于被曹操所殺,所以人們便稱華佗為神醫,并 所以現在的信徒也求祌醫保佑身体健康。


而達摩禪師則是印度人,是禪宗第二十八代佛祖,他是第一個把禪學帶入中國的 人,所以也稱為達摩祖師。他歷盡艱辛,終于在少林寺後山面壁九年才悟出大道 和髙深武藝。

他的歷充滿傅奇性和戲劇性。而當時的北魏國師為了私慾加害達摩 禪師多次,但每次達摩都化險為夷,最後達摩想回久別的故國,他知道百姓和弟 子們不舍他離去,就乘机假信中毒不治,溘然化滅。

滅渡二年後,有人見到只穿著一只芒鞋的達摩,再去開棺,果然無尸,于是達摩祖師西歸佳話傅遍天下,而 北魏的國師竟震驚得跌落山谷而死。


发表于 3-12-2013 02:32:25|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亚洲文明博物馆

新加坡是个文化积聚多样化的国度,这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新加坡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博物馆,而今天要给您推荐的就是这其中之一的亚洲文明博物馆。

它是位于新加坡金融中心对面新加坡河畔的一组开放式米黄色古老建筑, 该建筑是帕拉第奥式建筑风格的一个例子。在地面的外观具有很强的槽(或粗琢)的处理,形成双高壁柱以上的基地。

帕拉第奥式建筑是一种欧洲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1508-1580)为此风格的代表。


在新加坡,有两个英国历史人物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实施他们的雕像不在,他们的名字也处处可见,这两个人一个是莱佛士先生,另一个是维多利亚女王.

新加坡河附近的维多利亚剧院、维多利亚纪念堂、还有维多利亚街、维多利亚学校、维多利亚初级学院等等,都是为了纪念她所建造的,现在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而命名的。

这座建于1864年建筑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也因为坐落在皇后坊,所以称作皇后坊大厦,他最初是作为法院之用,

后来改为殖民政府办公大楼,原先只有现在中间部分,后来在,1903年、1911年及1920年增建侧翼部分,作为移民厅办事处,后来国民等级局与生死注册局也设在这里。


皇后坊的名称,如果确实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话,那么这个华文名称就取错了,人家分明是女王,怎么就变成皇后了呢?应该叫女王坊猜对啊,皇后坊大厦也应该叫女王坊大厦。

当时大家把queen就翻译成皇后了,其实queen可以是皇后,也可以是女王。那大家要非常清楚一点,维多利亚女王绝对不是维多利亚皇后。维多利亚女皇恰好于1819年莱佛士来到新加坡的那一年出生。

维多利亚女王是19世纪英国在位最久的统治者,1819年恰好是莱佛士来到新加坡的那一年,维多利亚女王18岁登基,在位长达64年,于1901年1月22日病逝,终年82岁。


在以前它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皇后坊”。那是在1890年为了纪念"维 多利亚女皇”的统治而被命名为“皇后坊大厦”的。它修建于1865年,在其后的10年 中一直是法院,随后又先后成为出生及死亡登记处和入境事务处。

一直作为移民厅总部的皇后坊大厦在1987年就不再使用了,这年,政府耗资1800万元重修成为新加坡文物馆。


1989年到1995年间,新加坡文物馆举行了11项大型展览,主要展出中国大陆、德国、约旦和香港的文物,其中以中国历代文物展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1998年,新加坡文物馆开始改建工程,改造成亚洲文明博物馆,整个工程耗资7160万元,历时三年才完工,这个馆已在2003年3月2日正式开幕,现在整个博物馆内部的面积是一万四千平方米,超过两个足球场。

博物馆内展示手法相当新颖,走在博物馆的某些角落自己会错以为置身于科学馆,有时候又感觉是在观赏一次剧场演出,而非参观文物,

走入展示厅你会感觉自己好像步入了皇室的宫殿,里面展示的亚洲各国文物不是随意的堆放,而是把文物最初所在的古建筑也复制过来,让人们对文物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门口两尊雕像,武将像和文官像,是邱志民医生夫妻赠与博物馆的,他是亚洲文明博物馆历代馆长之一,并且是仁慈医院的副主席.

许多餐厅及酒吧紧邻着皇后坊开设,艺术创作与餐饮空间相互融合,创造出多元化的休闲风貌。

亚洲文明博物馆分成5个主要展厅,东南亚厅、中华厅、西亚回教厅、南亚厅和新加坡河展示厅,共展出超过1300件文物。

在这博物馆里如果你想听一些详细的资料介绍,那么在很多的角落地方都会有一个电子屏幕,你只要用手轻触一下,就能看到一个真人在屏幕里为你解说。


新加坡河展示厅:新加坡的位置从很久以前就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岛上的考古挖掘找出许多早期14世纪的居住和海上商业证据,在新加坡河畔所进行的挖掘行动翻回了14世纪中国陶瓷碎片,还有印度房贷人,苦力。

东南亚- 展览厅呈现出超过2500年的历史,例如泰国北部的苗族和印尼的古典爪哇人,公元前600的铜器和陶器开始早期东南亚商业与贸易的证据,宗教信念—新都教、佛教。

西亚、回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中有三个源自西亚-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

回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是单禅论的宗教,它注重颂扬一个神----阿拉。

中华厅是一个单独陈列的展厅,通过文物和录像投影来表现中华文化不同面貌沿着展厅规划出来的走道,参观者将看到有关中国帝王生活,儒家思想文人生活,道教影响等方面的文物,展出新加坡各种种族的传统文化,加深新加坡人对彼此文化的背景和历史的了解是亚洲文明博物馆1997年成立时候的宗旨。可见新加坡对促进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平等尊重所作出的努力,各民族和睦相处,所展现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正是新加坡的最大魅力所在,

有一件展品非常的引人注意,它是好似一个佛的脚印,里面总共有108幅的图画,这画里呢除了有各种吉祥的动物比如说:许多法器、大象,还有一些动物,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亚—早期文明印度西北部和印度次大陆的其他部分,印度的金币以及雕像,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四大宗教的发源地,

我个人感觉这个亚洲文明博物馆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众多高科技手段展现了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如入说:虚拟主持人,触摸式展馆,当然还有24小时可调节衡温衡湿的展厅,这个展厅会是专门用于展览一些特别敏感的展品,字画等展品。

大家也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间提供精致美食的餐馆“Indo Chine WaterFront Restaurant",这里的食物是以亚洲烹调手法为主,举凡中菜、越南菜、泰国菜,甚至是 海鲜还有美酒都有提供。


在门外草地上有一个时间囊,是在建国25周年时埋下的。会在建国50周年时打开。前辈说里面有88件当时的物件,有第一封发出的国民服役的信、吴庆瑞的报告书、身份证、25周年时的照片、植树节的树根(奇怪了,口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啥树根?)。有空去图书馆查当年的报纸,一定有记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3 08:20:18|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your singapore.com
新加坡旅游局官方网站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3 08:21:19|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冷门的。。。
我到過一個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夢境。
  很多長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個地方,听我一說,惊訝万分。
  是韓山元先生帶我去的。韓先生是此地一家大報的高級編輯,又是一位滿肚子掌故的鄉土歷史學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么摸開了我住所的大鐵門,從花園的小道上繞到我臥室的南宮下,用手指敲了敲窗框。我不由林然一惊,因為除了一位輕手輕腳的馬來亞園丁,還從來沒有人在這個窗下出現過。
  他朝我詭秘地一笑,說要帶我去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怪地方。我相信了他,他一定會發現一點什么的,就沖他繞來繞去繞到我這個窗下的勁頭。
  我打開大門,那里還等著兩位女記者,韓先生的同事,也算我在這里的學生。她們都還年輕,對探幽索秘之類的事,興趣很大。于是,一行四人。
  其實韓先生也不太記得路了。在車上他托著下巴,支支吾吾地回憶著、囁嚅著。駕車的女記者每到岔道口就把車速放慢,好讓他猶豫、判斷、罵自己的記性。韓先生尋路的表情越艱難,目的地也就變得越僻遠、越离奇。
  目的地竟是一個墳地。
  新加坡的墳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們葬身他鄉已經夠委屈的了,哪能不盡量把墳地弄得气派一點?但是,這個墳地好生奇特,門面狹小,黑色的舊鐵欄萎萎縮縮。進得里面才發現占地不小,卻冷冷清清不見一個人影。一看几排墓碑就明白,這是日本人的墳地。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墳地比它更節儉的了。你看這個碑”,韓先生用手一指,那只是許多墓碑中的一個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著六個漢字:
  
  納骨一万余体

  碑下埋著的,是一万余名侵略東南亞的“皇軍”的骨灰。
  “再看那邊,”順著韓先生的指點,我看到一片廣闊的草地上,舖展著無數星星點點的小石樁,“一個石樁就是一名日本妓女,看有多少!”
  用不著再多說話,我确實被震動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這樣緊縮,擠壓得這樣局促么?而且,這又是一些什么樣的生命啊。一個一度把亞洲攪得暈暈乎乎的民族,將自己的媚艷和殘暴揮洒到如此遙遠的地方,然后又在這里划下一個悲劇的句號。多少情笑和吶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了,凝結成一個角落,凝結成一种躲避,躲避著人群,躲避著歷史,只怀抱著茂草和鳥鳴,怀抱著羞愧和罪名,不聲不響,也不愿讓人靠近。
  是的,竟然沒有商人、職員、工人、旅游者、水手、醫生躋身其間,只有兩支最喧鬧的隊伍,浩浩蕩蕩,消失在這么一個不大的園子里。我們不能不把腳步放輕,怕踩著了什么。腳下,密密層層的万千靈魂間,該隱埋著几堆日本史,几堆南洋史,几堆風流史,几堆侵略史。每一堆都太艱深,于是只好由艱深歸于宁靜,像一個避世隱居、滿臉皺紋的老人,已經不愿再哼一聲。
  到底是日本人,擠到了這么一個地方,依然等級森嚴。
  一般士兵只立集体墓碑。除了“納骨一万余体”外,還有一個含糊其詞的所謂“作業隊殉難者之碑”,也是一個万人碑,為太平洋戰爭時戰死的士兵而立。另一個“陸海軍人軍屬留魂之碑”,則是馬來西亞戰爭中戰死日軍的集体墓,原在武吉知馬山上,后被抗日人士炸毀,日本人在碎墟中打點收拾殘骨,移葬這里。
  軍曹、兵長、伍長,乃至准尉級的仕官,皆立個人墓碑。一根根細長的木樁緊緊地排著,其中稍稍高出周圍的是准尉。
  少尉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級軍銜大佐,則立大理石碑。
  讓開這所有的群体,獨個儿遠遠地坐東面西的,則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陸軍元帥、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的大墓。這座墓,傲气十足,俯瞰著自己的數万屬下。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對寺內壽一這個名字十分敏感。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后,寺內壽一曾被任命為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在他的指揮下,日軍由北平進占山西、陝西、甘肅,直取蘭州。在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中遭受中國軍隊慘重打擊的板垣師團,也屬于他的部下。這么一個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整個儿浸入血泊的軍閥,最終竟然躲到了這個角落!
  我呆呆地佇立著,死死地看著這座墓。我深知,几乎未曾有過中國人,會轉彎抹角地找到這里,盯著它看。那么,今天也算是你寺內元帥与中國人的久別重逢吧。你躲藏得好偏僻,而我的目光背后,應是華北平原的万里云天。
  寺內壽一改任南方派遣軍總司令是在1941年10月東條英机上台組閣之后,他与山本五十六的海軍聯合艦隊相配合,构成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爭。他把他在華北的凶殘傾泄到了南洋,從西貢直搗新加坡。他的死亡是在日本投降之后,死因是腦溢血。
  元帥的死亡,震動了當時由英軍看守的日軍戰俘營。正是那些早就被解除武裝、正在受到公審、正在受到全世界唾罵的戰俘,張羅著要為寺內壽一筑墳,而且是筑一座符合元帥身份的墳。從我接触到的一些資料看,為了眼前這座墳,當時日軍戰俘營里所發生的事,今天想來依然触目惊心。
  這些戰俘白天在英軍的監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采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山上曾發生過日軍和英澳聯軍的激戰,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几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确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里開采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
  這些戰俘開始行動了。他們正儿八經向看守他們的英國軍官提出申請,說想自己動手修建戰俘營的宿舍,需要到外面去采伐、搬運一些木料石料。同時,他們又搜集身邊帶著的日本小玩意儿來籠絡英軍及其家屬。英軍同意了他們的申請,結果他們開始大規模地采運石料,不僅為寺內壽一,而且為其他戰死的日軍筑墳。柔佛那方染血的巨石完全不像修宿舍的材料,只能在星夜秘密偷運。運到离現在墓地8公里之外一座荒棄的橡膠園里,搭起一個帳篷,用兩天時間刻琢碑文,刻好之后又運到墓地,恭恭敬敬豎好,澆上水泥加固。我現在死死盯著看的,就是這個墓碑。
  這一切,竟然都是一個戰敗國的俘虜們偷偷做成的,實在讓人吃惊。我想,如果有哪位電影大師拍一部影片,就表現一群戰俘在黑夜偷運染血巨石來作元帥墓碑的艱苦行程,一定會緊扣人心。山道上,椰林下,低聲的呼號,受過傷的肩膀,勒入肌肉的麻繩,搖晃的腳步,警覺的耳朵,尤其是月光下,那一雙雙不肯認輸服罪的眼睛……
  資料告訴我,即使在國際法庭公審和處決戰犯之后,那些日軍戰俘,竟還想盡各种辦法,通過各种途徑,弄到了每一戰犯處決時洒血的泥土,匯集起來到這個墳地“下葬”,豎起一個“殉難烈士之碑”。這個碑,我進人墓園不久就看到了的,不知底細的人怎會知道“烈士”是誰?
  韓山元先生曾听守墓人說,別看這個墳地冷清,多年來,總有一些上年歲的人專程從日本赶來,跪倒在哪几座墓碑前獻酒上香,然后飲泣良久。這些年,這樣的老人看不到了,或許他們也都有了自己的墓碑。于是,墳地真正冷清了,不要說戰爭,就是那星夜運石的呼號,也已成了遙遠的夢影。但是,只要你不小心走進了這個地方,在這些墓碑間巡□一遍,你就會領受到人類精神中极其可怖的一個部分,陰气森森。這里上下有序,排列整齊,傲骨嶙峋,好像還在期待著某种指令……
  現在該來看看那些可怜的日本妓女了。
  論資格,這些妓女要比埋在近旁的軍人老得多。大概從本世紀初年以來,日本妓女蜂擁來南洋有過几次高潮,每次都和日本經濟的蕭條有關。而當時的南洋,由于橡膠和錫礦的開采,經濟頗為繁榮,大批在國內不易謀生的日本少女就不遠千里,給南洋帶來了屈辱的笑顏。
  日本女子的美貌和溫柔使她們很快壓倒了南洋各地的其他娛樂項目,轟轟烈烈地构成了一种宏大的職業。從野心勃勃的創業者到含辛茹苦的錫礦工人,都隨時隨地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日本娼寮。各國、各族的嫖客,都在日本妓院中進進出出。在這個時候,日本民族在南洋的形象,顯得既柔弱又可怜。
  既然日妓南下与日本經濟蕭條有密切關系,而經濟蕭條又是日本必須向外擴張的根本動因,那么,不妨說,日本妓女的先來和日本軍人的后到,确實存在著某种因果關系。讓他們的墳墓緊緊靠在一起,好像是故意在搭建一种歷史邏輯。
  當日本軍隊占領南洋時,原先在這里的妓女再加上軍妓,日妓的數量更是達到空前,連著名的南華女子中學也解散而成了日本藝妓館。這簡直成了一支与“皇軍”可以并駕齊驅的隊伍,有人戲稱為“大和部隊”。据說還有一位日本官員故意向寺內壽一總司令報告:“大和部隊已經打進來了。”寺內壽一因此而把不少軍妓遣送回國,但日本妓女真正在南洋的銳減,則是在日本投降之后。這些已經夠屈辱了的女子,無法在更屈辱的大背景下繼續謀生了。事實上,即便是戰敗的苦難,她們也比軍閥們受得深,盡管她們遠不是戰爭的發動者,也沒有因戰爭而有任何得益。
  日本妓女在南洋的悲慘命運,已由電影《望鄉》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依我看,那畢竟是日本人自己搞的作品。在某些歷史關節上無法冷靜地開掘。日本妓女在南洋的遭遇,只有与以后日本軍隊的占領南洋疏通起來,現代日本民族的心態和命運才能梳理得更加完整和透徹。僅僅表現她們在屈辱中思念故鄉,顯然是把題目做小了。
  《望鄉》中一個讓人難忘的細節是,日本妓女死后安葬南洋,墓碑全都向著故鄉。但是,我在這個日本墳地中看到的情景卻完全相反:300多個妓女的墓碑,全部向著正西,沒有一座向著北方!
  也許是不敢,也許是不愿,她們狠狠心擰過頭去,朝著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牽腸挂肚,不再幽恨綿綿,連眼角也不掃一掃那曾經天天思念的地方。
  豈止不再眼巴巴地望著故鄉,在她們這么多的墓碑上,連一個真名字也沒有留下。石碑上刻著的都是“戒名”,如“德操信女”、“端念信女”、“妙鑒信女”,等等。這些姑娘,身陷可怕的泥淖之中,為了保持住一點點生命的信念,便都皈依了佛教,希望在虔誠的祈求間,留住些許朦朧的微光。但是我覺得,她們不具真名,与其說是為了佛教信仰,不如說是要隱瞞自己家族的姓氏,不使遙遠的族人因自己而招腥惹臭。
  這种情景,与邊上那些耀武揚威地寫滿軍銜、官職的軍人墓碑有多大的差別啊。我仔細地撥開草叢,讀著那一個個姑娘自己杜撰的假名字。她們都有過鮮亮的青春,但很快都羞縮成了一枚枚瑣小的石丁,掩埋在异地的荒草中。我認出那些字來了,顯然都是死者的小姐妹們湊几個錢托人刻上去的,卻又像死者在低聲地自報家門。她們沒什么文化,好不容易想出几個字來,藏著點儿內心的悲涼:“忍芳信女”、“寂伊信女”、“空寂信女”、“幽幻信女”……
  我相信,這些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一定比那邊的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更通人性。可惜,這些墓碑群什么資料也沒有留下,連讓我胡亂猜想的由頭也十分依稀。
  例如,為什么這座立于昭和初年的墓碑那么精雕細刻呢,這位“信女”一定有過什么動人的事跡,使她死后能招來這么多姐妹的集資。也許,她在當時是一位才貌雙全、俠骨慈心的名妓?
  又如,為什么這些墓碑上連一個字也沒有呢?是因為她們做了什么錯事,還是由于遭致什么意外?
  還有,這五位“信女”的墓碑為什么要并排在一個墓基上呢?她們是結拜姐妹?顯然不僅是這個原因,因為她們必須同時死才會有這樣的墓,那么,為什么又要同時死呢?
  這些,都一定有故事,而且是极其哀怨、极其絢麗的故事,近乎中國明清之間的秦淮諸艷。
  發生在妓院里的故事,未必都是低下的。作為特殊的時代的一個特殊交際場所,那里會包藏著許多政治風波、金融搏斗、人生滄桑、民族恩怨乃至國際諜情。也許,日本史和南洋史的某些線頭,曾經由這些“信女”的纖纖素手綰接。我在這片草地上走了一圈又一圈,深深可惜著多少動人的故事全都化作了泥土。當地不少文學界的朋友常常与我一起歎息當今南洋文學界成果寥寥,恕我魯莽,我建議南洋文化的挖掘者,多找找這些墳地。軍人的墳地,女人的墳地,哪怕它們藏得如此隱蔽。
  “軍人,女人,還有文人!”韓山元先生听我在自言自語,插了一句。
  是的,這個墳地里,除了大批軍人和女人,竟然還孤零零地插進來一個文人。
  這位文人的墓,座落在墳地的最東邊。本來,寺內壽一的墓座東朝西,俯瞰整個墓地;但這座文人墓卻躲在寺內壽一墓的后邊,把它也當作了俯瞰的對象。
  僅僅這一點,就使我們這几個文人特別解气。而且墓主還是一位挺有名的日本文學家:二葉亭四迷。我記得他的相片,留著胡子,戴著眼鏡,頭上的帽子很像中國的氈帽。我應該是在研究魯迅和周作人的時候順便了解這位文學家盼,他葬在這里,對我也是個意外。不管怎么說,整個墳地中,真正能使我產生親切感的只能是他了。
  他的墓碑上的字也寫得漂亮,是一种真正的書法。這又使我們几個多了一份高興。那些軍官的墓碑既然都是戰俘們偷偷張羅的,字能好到哪里去?
  二葉亭四迷1909年2月在俄國游歷時發現患了肺結核,但是這位固執的文學家不相信醫生,胡亂自己服藥,致使病情嚴重,后由朋友幫助,轉倫敦坐輪船返日本治療。但是,他并沒有能夠到達日本,而是死在由哥倫坡駛向新加坡的途中。就這樣,他永久留在新加坡了。他進墳地是在1909年5月,不僅那些軍人的墳墓還一座也沒有,連妓女的墳墓也不會有几座,因為當時,日本妓女還剛剛向南洋進發。
  二葉亭四迷早早地踞守著這個墳地,他万万沒有料到,這個墳地以后會有這般怪异的擁擠。他更無法設想,多少年后,真正的文人仍然只有他一個,他將永久地固守著寂寞和孤單。
  我相信,如果二葉亭四迷地下有靈,他執拗的性格會使他深深地惱怒這個環境。作為日本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員大將,他最為關注的是日本民族的靈魂。他怎么能忍心,日日夜夜逼視著這些來自自己國家的殘暴軍士和可怜女性。
  但是,二葉亭四迷也許并不想因此而离開。他有民族自尊心,他要讓南洋人民知道,本世紀客死外國的日本人,不僅僅只有軍人和女人。“還有我,哪怕只有一個:文人!”
  不錯,文人。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死的時候不用像那些姑娘那樣隱姓埋名,葬的時候不用像那些軍人那樣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我相信,每一次妓女下葬,送葬的小姐妹們都會在整個墳地中走走,順便看看這位文學家的墓碑,盡管她們根本讀不懂他的作品;我相信,那些戰俘偷偷地把寺內壽一的墳筑在他的近側,也都會對他龍飛鳳舞的墓碑端詳良久。二葉亭四迷為這個墳地提供了陌生,提供了間离。軍樂和艷曲的渦漩中,突然冒出來一個不和諧的低沉顫音。
  不能少了他。少了他,就构不成“軍人、女人、文人”的三相結构,就构不成一种寓言式的抽象。現在夠了,一半軍人,一半女人,最邊上居高臨下,端坐著一位最有年歲的文人。這么一座墳地,還不是寓言?
  這個三相寓言結构竟然隱匿于鬧市,沉淀成宁靜。民族、歷史的大課題,既在這里定格,又在這里混沌。甜酸苦辣的滋味,彌漫于樹叢,彌漫于草地。鐵柵欄圍住的,簡直是個歷史的濃縮体。我走過許多地方,未曾見過如此具有概括力的所在,概括得令人有點難以置信。
  离開墓地之后,我們的車又在鬧市間胡竄亂逛。不知怎么,大家對街上的日本人特別注意起來。
  顯而易見,今天的日本人在這座城市地位特殊。前几天讀到本地一位女作家的一篇作品,其中寫到一個年輕繁忙的華人母親把自己幼小的女儿托養在公婆家里,沒想到一年以后,女儿牙牙學語吐出來的第一句話不是華語,不是方言,也不是英語,而竟然是日語。原來公婆家通用的是夾著日語的英語,而日語的成分又日見提高。這位年輕的母親真正地發怒了,大聲吼道:“我不能眼看著自己十月怀胎生下來的孩子,成為一個是華人又不像華人的怪物!”
  這种現象,在這里比較典型。日本是亞洲首富,經濟界人士競相趨附是不奇怪的。你看,就在我們的車窗外,那些最豪華的商店門口,停得最多的是日本旅游團的大客車。一大串專供旅游的人力三輪車從我們的車外慢慢前行,不用細看,坐的大多是日本人。
  這時我心中忽起一個念頭,真想走上前去告訴那些坐在人力車上興高采烈的日本朋友;就在這座城市,一個草木掩蔭的冷僻所在,有一個墳地。無論如何,你們應該去看看的。我們剛去看過。
  真的,你們應該去看看。

以上文字引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日本人墓园倒是个蛮精致的去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3 08:33:02|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3 00:52:11|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管道工tary 发表于 3-12-2013 08:20
your singapore.com
新加坡旅游局官方网站欢迎您

你丫闭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3 07:20:12|来自:英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多嘴一句


只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去哪里都是旅行!
啥风景如画,名胜古迹,都是浮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13 06:54:59|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