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43|回复: 4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1月7日最新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2014 14:13:31|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貪”會帶給人一時快樂,結局卻是無盡麻煩;“嗔”能讓人瞬間壓倒對方,卻會埋下無窮禍患;這二者都來自“癡”,由於不明道理,所以不懂取捨。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http://weibo.com/suodj


发表于 7-1-2014 14:16:01|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壬一、(應知三毒的作業):

       問曰:貪嗔癡三毒各有什麼樣的危害作用呢?


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


       貪欲的作用能攝集有情及財物;嗔恚的作用即是興起鬥爭;癡的作用能增長貪嗔諸毒,就像風大對諸大種能遍及推動增長作用一樣。

       欲斷貪嗔癡,必須先明各個之作業功用,也即先要了知其危害作用。有情眾生的煩惱細分有八萬四千乃至無數種,而總結起來可以包括在貪嗔癡三毒之中。其中貪欲,有攝集情器諸法的作用,比如說人們見到某有情或某器物,內心立即生起想得到的欲念,這種希求外境之心,即是貪欲心。針對貪欲的這種作業或功用,大小乘佛法相應提出了對治法。如小乘的不淨觀,以了知所欲境的不淨名言本質而壓制貪念的相續現行,從而遠離眷屬和受用;大乘行人以觀察貪欲境與貪欲念的本質,了知它們如幻無自性,以此而斷除貪欲煩惱。嗔恚的作用即是興起鬥爭,它是對某種不合意境的厭惡捨離之心,比如人們都厭惡疼痛,一旦某種境給自己帶來痛覺時,即會生起惱怒,與之作鬥爭以求平息或遠離。因此對治嗔恚,需要修習慈心忍辱,而且以合意的宮室衣食語言等,輔助調柔內心的粗惡分別念。愚癡是一種不明事理蒙昧無知的心態,其業用是增長貪嗔等煩惱,由於它的作用,眾生不明貪嗔的本質、禍患及對治,反而助長鼓勵貪嗔等煩惱。對治癡毒的方法,於小乘中主要順觀逆觀十二緣起,於大乘中修緣起性空,以無二智慧了達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本性,徹底斷除無明癡心之根。此癡毒根一旦斷除,貪嗔煩惱即會自然息滅,猶如四大種中風大已除,其餘大種也會死寂無動一樣。否則,只要癡毒不斷,其餘貪嗔煩惱一定會不斷增長,如同風大存在時,火大在其作用推動下會更加熾盛,水大也更加活躍,地大也會不斷運動發展。因此,修行者必須如是明了三毒之各個行相,才能有效地以對治妙法斷除其危害。

       譬如說,海中的鯨魚非常有力,若咬住了人或船,很難讓牠鬆口放棄,但是如了知其習性,施以火攻,牠立即會放棄而逃。同樣,貪嗔癡三毒對眾生的危害攻擊非常凶猛,一般人很難斷除,只有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賜予的殊勝智慧之火,才可徹底降伏。月稱菩薩言:「貪心攝愛欲,嗔心毀慈悲,無明愚癡者,不知其過患。佛陀所說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滅諸煩惱。」如是依世尊所教之究竟智慧,了知三毒煩惱敵的詳情,後施以妙法,方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將煩惱徹底摧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4 14:18:29|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壬二、(必須斷三毒的理由):

       問曰:既有對治三毒的方便,又為什麼要斷除它們呢?


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不能會遇所愛境故生貪苦;欲捨離對境而無助力故生嗔苦;不知無我理故而生愚癡苦,由於它的蔽覆所以不能了達彼等貪嗔是苦。

       貪等三毒雖有對治方便,可令彼等暫時不現行,但是仍需進一步努力,以徹斷其根,因三毒只要存在,即會引生諸多苦惱。其中貪欲所生苦,即是有情貪求某種悅意境,不管是有情或器物,如果得不到滿足,即會生起求不得的痛苦;而貪欲本身有永不滿足的特性,故有貪欲者,這種欲壑難填的痛苦即無止息之時。再說嗔苦,其來源是因厭惡某對境,自己想摧伏遠離它,卻又得不到力量幫助以達到目標,因而生起不堪忍受的苦惱。然後癡苦,即是由愚癡不知正理而引生的煩惱痛苦。本來一切法之名言本性為無常、不淨、苦、無我,勝義中為離戲大空,由於愚癡無明,有情不知其實相,因此生起貪執、嗔恨、嫉妒等煩惱,引生種種痛苦。而且由於愚癡的障蔽,凡夫有情無法了達貪嗔癡煩惱是痛苦的真相,無由認識諸法本面而息滅痛苦。

       譬如說,昔日有窮人偶然見到了美豔的王妃,即生起猛烈的貪欲,然而其貪求無法實現,這位窮人由是而飽受了貪求不得的苦惱;在漫長的求不得過程中,他經常覺得自己孤苦無援,無法達到目標,由此常常大發憎恨,恨天怨地,飽受嗔恨苦惱;他想求得王妃的貪念,實際上也是以愚癡無知而起,而且因愚癡障蔽,這位窮人始終不知貪求王妃是愚昧之舉,也不知此是引生痛苦之舉。因此可見,如有三毒存在,痛苦即無由止息,月稱菩薩言:「因自無緣分,一生求不得,此人再無有,更大苦惱矣!」故當思維貪等三毒過患而生起徹斷之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4 14:21:41|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FaLun,其中第二轉FaLun,著重宣演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無著菩薩以《現觀莊嚴論》為宗綱,開創了廣大行派,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龍樹菩薩以《中論》為根本論,開創了甚深見派,直顯般若空性深義。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即聖天菩薩(亦稱提婆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四百論》;另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四百論》尤應深加研習。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14 14:24:46|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2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在整個世間當中,弘揚釋迦牟尼佛教法的論師當中出現過“六大莊嚴”,我們以前也給大家做過介紹。首先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等有關經典裡面,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登地的龍猛菩薩,他造了《中觀》的相關論典;第二個是彌勒菩薩親自攝受的無著菩薩,也即開顯廣行派的無著菩薩;第三個是文殊菩薩親自攝受、獲得戰勝一切悉地的陳那論師。此三大論師人們稱之為“三大造論者”:《中觀》的造論者龍猛菩薩;《大乘俱舍論》的造論者無著菩薩;《因明》的造論者陳那論師。後來弘揚他們的教法、解釋他們論著的有三大論師,也即在蓮花當中化生的聖天論師解釋了龍猛菩薩的觀點;能背誦九十九萬部論典的世親論師解釋了無著菩薩的觀點;勝伏一切外道、抨擊一切外道的法稱論師,他解釋了陳那論師的究竟意趣。一般來講,人們稱這六大論師為“六大莊嚴”:三大造論者、三大釋論者,總共有六大論師。有關“六莊嚴二殊勝”也有不同說法:有些說無著菩薩和龍猛菩薩為二大殊勝論師,加上功德光尊者和釋迦光尊者兩位論師作為“六大莊嚴”。

       不管怎樣,釋迦牟尼佛所有的大乘小乘教法,依靠這六大論師而進行弘揚的,這一點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其他傳承的佛教都是公認的。所以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密意,必須要依靠這些論師們特別珍貴的論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