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2255|回复: 2

《般若摄颂浅释》 第三课 索达吉堪布传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2-2014 10:26:2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課

        基無得之理中的廣說──萬法不可得,分所知對境不可得和有境智慧不可得兩個科判,所知對境不可得是從意義和比喻兩個方面來抉擇的,意義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比喻。
        卯二、比喻:

        如遍行派之具鬘,慧觀無緣滅蘊得,
        菩薩通曉如此法,不證涅槃彼住智。

        這個偈頌說明,通達對境無我才能得到解脫,一旦執著任何法有相狀或實有,則不能獲得真正般若的境界。所以對初學者或鈍根者來講,般若法門的確比較難。在座的道友當中,以前學過《中觀根本慧論》的,聽《般若攝頌》就比較簡單。如果以前對中觀法門一無所知,從來沒有聽聞過,那裡面的內容恐怕就很難接受。再加上本經是以歸納的方式闡述所有般若的甚深內含,故一般根機的人想一下子進入這樣甚深的般若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學習般若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對佛陀的無上智慧生起無比的信心,平時也應好好祈禱: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我的相續,讓我能通達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空性的真正密意,之後好盡心盡力廣利無邊無際的老母有情。

        對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人來講,他肯定不願意安住在寂靜的地方什麼事情都不做,也即不會入於寂滅的邊,一定會利益眾生。而利益眾生也不會:今天開心的時候想利益眾生,法師面前也承諾;過一段時間不開心時,什麼都不願意做。真的,如果相續中有般若空性的境界,隨時隨地都不會做自私自利的事情,一定會想著可憐的眾生。只要能讓他們獲得暫時、究竟的利益,自己就會全力以赴地去操作,當然這就是般若空性的威力所在。而在修學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對般若法門生起恭敬心、虔誠心和精進心,這樣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達這種甚深的智慧。

        這裡的比喻是說:比如,在遍行外道派中有一個叫具鬘又名左揚的人,他剛開始的時候在外道的教派裡出家,也學習了禪定等方面的知識。但因為外道所宣說的都是有緣的修法,並沒有一切萬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他雖然修了很長時間,但相續中的實執不但沒有摧毀反而越來越增長。後來他憑藉自己的智慧觀察,得知在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解脫的機會,於是他來到佛陀面前盡心盡力祈求妙法。佛陀了知他堪為法器,於是給他宣講了緣生無我的空性法門。之後他不斷修持,由於信心堅固、修行精進,結果這個遍行外道通過無我的智慧完全摧毀了如山王般的薩迦耶見,也即滅除了執五蘊聚合的相續為我的惡見,而獲得了斷除輪迴的涅槃。

        這個例子也說明佛教跟外道完全不相同,這一點在座的有緣信士一定要明白。正因為是這樣,許許多多外道智者才進入佛教,像《勝出天神讚》和《殊勝讚》的作者,以及馬鳴論師等很多印度智者,他們以前都是學外道的,但後來都進入佛教並獲得證悟。包括目犍連和舍利子,剛開始他們都在外道本師面前修學,後來還建立了學團。當時他們覺得,在整個印度像自己那樣具有無上智慧的人根本沒有。後來他們因看見馬勝比丘非常寂靜如法的行為,而生起極大的信心,於是特意向馬勝比丘請問:你的老師是誰,你老師給你講的是什麼?馬勝比丘說:我的老師是無與倫比的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講了「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等法要。他們聽後生起極大的信心,於是前往竹林精舍拜見釋迦牟尼佛並成為佛陀的高足,同時也證得了無我。

        記得《百業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學裸體外道的裸體迦葉進入佛教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他圓寂時出現了種種瑞相。當時裸體外道認為是依靠他們法的力量而獲得成就的,甚至還到處去宣傳:我們的裸體迦葉如今獲得了什麼樣的果位;佛教徒則說是佛法的力量所帶來的成就。後來,守護佛法的白法天尊親自來作證說:這並不是學外道法而出現的成就,而是學佛法所現前的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外道的學說中並沒有真正的解脫之道。

        在座的道友可能很多都有這樣的體會:以前在學校讀書時,或自己讀一些世間雜書時,心裡的疑惑始終解決不了;但進入佛教之後,這些疑惑全都蕩然無存。以前我在學物理、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時,心裡始終覺得這些並不是究竟的知識,更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標。遇到佛法後,佛法裡最簡單的一個修行法門,比如前行法或淨土法,任何一個法師講我都很起信心,沒有認為這個法師講得不對,這個法說得不對。即使法師稍微說錯了一點,也認為這是法師在示現,並不是他真的不懂,反而對人與法生起更大的信心。所以我衷心希望佛教的光輝能照耀於整個世界,也願大家皆能生起這樣的信心。

        當然這裡也說,這樣的無我法門唯一佛教才在提倡,而它是真正的甘露妙藥,唯有它才能治癒世間一切不可救藥的煩惱疾患。所以我們能飲用這樣的甘露,的的確確是多生累劫的福報,否則今生想聽聞如此甚深的般若空性,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任何一位菩薩,如果真正通曉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皆是無我空性,那他絕對不會證入寂滅一邊的涅槃,也不可能墮入外道所承認的頑空境界當中,更不會墮入世間情愛之網,他將安住於遠離一切戲論的現空無別的智慧境界中。這種境界極為不可思議,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就以五種勝義相來這樣描述它:「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當然,現在我們要入於這樣的聖者行境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學習,就不會像原來那樣特別執著感情、地位、名聲等,甚至很多執著都能得以摧滅。但大家首先要從道理上明白,一切萬法皆無實有的相,這是第一步──抉擇為空性;然後再進一步觀察,所謂的空性也只不過是分別念的執著相而已,實際上它也不存在。在那個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茫茫人海每天都辛辛苦苦為了自己執著的對境而奔波,這完全是受了妄想的支配,到頭來只會徒勞無益。而且對這些沒有通達般若空性的眾生,你的慈悲心也會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實在太愚昧、太可憐了。這個時候,你還會盡力用佛法來饒益他們,其實這就是通達般若空性的作用。(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发表于 2-3-2014 13:36:2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寅二(有境智慧不可得)分三:一、從建立側面說明;二、從遮破側面說明;三、攝義。

        卯一、從建立側面說明:

        所謂建立,即建立萬法皆空之理。按麥彭仁波切《澄清寶珠論》的觀點,雖然從勝義的角度來講,並沒有什麼建立的,但站在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建立勝義中萬法皆空的觀點。

        此慧為何屬何者?何來思擇法皆空,
        詳察無沉無畏懼,彼菩薩即近菩提。

        通過前面的觀察,相信大家都清楚:一切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對境全都不成立實有,不但實有不存在,無實的空性也不成立。既然如此,那請問:抉擇它的智慧波羅蜜多,也即一切世出世間功德源泉的般若,它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它屬於誰的境界?它來自何處?

        首先是智慧波羅蜜多的本體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從與對境一體他體等方式觀察之後,我們就能了知,在名言中智慧波羅蜜多的本體如夢如幻;在勝義中它沒有任何實質,也即有也不是、無也不是,或者說遠離一切戲論。

        其次它是誰的境界:從名言來講,可以說它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因為凡夫人等並沒有通達這樣的般若,而佛陀和菩薩已經通達了;但是從勝義的角度來講,不要說是佛菩薩的境界,就是佛菩薩本身也不存在。《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我們不能認為佛菩薩是有聲音、有色相的本體,那自然般若波羅蜜多的擁有者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最後是般若波羅蜜多的來源:雖然從名言的角度來講,可以說依靠善知識的竅訣和諸佛菩薩經論的加持,使相續中的無明煩惱消失而顯現智慧的陽光;但從勝義的角度來講,它卻是不來不去的。所以可以這樣建立:在勝義中,智慧波羅蜜多的本體、擁有者和來源全都不成立。

        若能這樣詳詳細細觀察,相信大家皆能通達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當體即空,並沒有任何一個法實有存在。若能如此,那對空性的意義再也不會有任何迷惑不清的昏沉(即迷茫),也不會有任何畏懼;而證得如此境界的菩薩,也真正接近圓滿菩提。

        在《經論對照》中,前面的偈頌說明加行道暖位和頂位,本頌說明加行道忍位。對一般凡夫來講,在聽到空性法門時,心中會產生恐慌、害怕,以至於不敢接近;但是,對要接近證悟的忍位菩薩來講,他對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一點都不會害怕。原來有一個人給我說:講空性的時候我一點都不怕,是不是我得的境界很高?可能他的不怕需要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還有一個人這樣給我講:你不要講得太深了,我接受不了,你講淺一點我就能接受;一步一步地來,不要把最甚深的中觀法要全堆在我的頭上,不然我會暈死的。相信大家不會到達這種地步,我們也應盡力了解甚深的法要。

        有一次我問一個小沙彌:「你能聽懂中觀嗎?」他說:「聽不懂。」我說:「為什麼聽不懂?」他說:「中觀啥都破了,那學完中觀以後幹什麼?」他認為一切都破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其實,就像陽焰般根本不成實的萬法,我們卻執著它們為水或執著它們實有存在;而這種執著沒有就是所謂的破。如果認為本來是存在的瓶等萬法,在學中觀後就變成沒有了,那無我智慧就成了摧毀有實法的鐵錘,這非常不合理。

        其實,一切萬法的本體根本不會有絲毫變化,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說:從聖者的角度而言,一切萬法遠離一切戲論、超離一切生死、始終沒有;從愚者的角度來講,一切執著相和一切生死始終都是存在的。其實,這就像大人和小孩對玩具的態度完全不同一樣。對大人來講,他對玩具一點執著都沒有,但孩童絕對不是這樣:不管是他做的沙屋,還是其他玩具,都會特別執著,一旦摧壞心中就會產生無比的痛苦。雖然大人在孩童時代也執著過,也為玩具流過很多眼淚,但現在回憶起來時,就會覺得當時的行為很幼稚。同樣,雖然在凡夫時,對對境──色聲香味觸特別執著,但一旦獲得聖者果位,就會覺得當時的執著特別可笑:我在凡夫位的時候,對感情、財物、名聲、人際關係等既生貪心又生嗔心,其實這些全是假的,執著它幹什麼?(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14 19:58:28|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卯二、從遮破側面說明:

設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識蘊而行持,

思此蘊空而菩薩,持相非信無生理。

前面講空性應該建立,但大家對空性一定不要有相的執著,否則還沒有完全理解真正般若空性的意義。本頌則從遮破的側面宣說實有和單空的邊皆應破除,在藏地,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抉擇單空不究竟時,就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說明。

假設有人不了解一切萬法本來都是遠離一切戲論、超越一切相的空性本體,反而對色蘊有色蘊的執著、想蘊有想蘊的執著、受蘊有受蘊的執著,行蘊和識蘊也同樣有它們的執著,那他的行持就有執著相。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看見色法時都會分別好看或不好看,其實好看和不好看都是相,如果我們對它們進行取捨、破立,經常產生種種分別念,這就叫做想的執著。

若以勝義理證對五蘊進行剖析,從而斷除了對它們的實有執著,此時若認為有一個空性存在,那這種菩薩也還在行持有緣的相,並沒有對釋迦牟尼佛在第二轉法lun中所講的無相、無我、無緣的空性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更沒有通達它的真理。比如,通過將柱子剖析成微塵等方法進行觀察,最後得出柱子不存在;這個時候若不再以甚深的智慧繼續分析,就會認為這種不存在最究竟,其實它並非究竟之法。在物理學界,粗大的法可以分解成分子、原子、夸克、亞夸克,若進一步分析,最小的法也不存在;那這樣的空性是不是最究竟的空呢?其實這樣的空性也耽著在一個單空的層面,並不是最究竟的空性。

我聽過有些法師講《金剛經》和《楞嚴經》,通過觀察之後,他們得出了「一切萬法皆不存在」的結論。此時自己也很高興,認為已經開悟了,還問大家懂得了沒有:就是不存在。其實這只是單空,根本不用那麼歡喜。因為《二諦經》云:真正的勝義諦並非身語意的行境,它超離一切言思。對於此,麥彭仁波切曾說:作為凡夫,像柱子、我等不存在的單空皆可安住。所以,如果這就是真正遠離戲邊的空性,那誰都容易證悟,故佛陀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龍猛菩薩云:「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講得很清楚,如果真正的空性是單空就不合理。為什麼呢?因為大慈大悲的大聖者──佛陀宣說萬法皆空的道理,就是為了摧毀所有世間的見,如果認為單空還實有存在,那誰都沒辦法調化了。佛陀還說這種見解非常可怕,寧可產生其他執著,也千萬不要產生這種單空的見解。所以在真正觀察時,也不能建立這樣一個空性見解。龍猛菩薩在其他論典中還說:「究竟本性中,無捨亦無立。」意思是,在究竟本性中,不可能捨棄任何東西,也不可能建立任何東西,因為這些都是住於一邊的見解。其實,最究竟的中觀見解必須遠離四邊。《中觀四百論》云:「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意思是說,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全部都要寂滅,因為它們都是其他宗派有執著的見解。

所以,如果認為色聲香味等法在名言和勝義中皆完好無損地存在,那也不對。若認為萬法全都不存在,而且一直執著這種空性存在,這也不對。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為對單空有所理解,就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證悟空性者的行列,甚至自己還開始寫「證道歌」,可能寫出來的全是單空的歌,所表達的心情也只是耽著空的歡喜心。當然,單空並不是永遠都不能學。為了摧毀眾生相續中的實執,諸佛菩薩也給我們宣講了這種暫時遠離一邊的空性,所以學修這樣的單空也非常有必要。但傳承上師們在講單空不究竟時,也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說明。(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