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对去年12月8日发生的小印度骚乱事件记忆犹新,其中多数人表示难以置信,因为骚乱和暴力袭击在当代新加坡几乎闻所未闻。
骚乱的起因是由于当晚21时23分,一名印度客工在小印度跑马埔路(Race Course Rd)和翰莎路(Hampshire Rd)的十字路口被一辆私人巴士撞倒后当场丧命,引发工友及路人不满,聚众包围袭击了肇事车辆、警察车及随后赶到的救护车。逾300名外籍客工参与此事,暴乱共持续兩个多小时。这起事件是新加坡独立后的第二起暴乱,自1969年种族暴动后40余年内的首宗暴乱。
这起骚乱不禁让我们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新加坡历史上最混乱和最不稳定的那段时期。 1950年12月11日—Maria Hertogh骚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Maria Hertogh的荷兰女孩被一个印尼家庭收养,她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Nadra并且变成了一名穆斯林。战争结束后,Hertogh夫妇回来争取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利。
Maria Hertogh的监护权最终被裁定给她的荷兰亲生父母的消息在法庭外等候判决的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马来人和穆斯林认为他们受到了歧视,很快,一场骚乱开始了。许多在新加坡的欧洲人和欧亚人在骚乱中遭到暴徒袭击。骚乱的第三天,已经造成18人丧生,超过170人受伤。
1954年5月13日—国民服役暴动
1954年5月13日的华校学生运动,在新加坡历史上称为五一三事件。五一三事件的起因,是华校中学生反对殖民政府的国民服役法令。国民服役法令,在表面上,是殖民政府要求国民承担国民义务的法令。然而国民服役法令,在实质上,可以看成是殖民政府的一条管治华校中学生的一项法令。从广义上来看,这也是殖民政府管治华社,与华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殖民政府,自战后以来就不断的以各种不同的法令来规范社会活动,而国民服役却是可以理解为针对华校中学生。
法令要求18到20岁的适龄青年向政府登记国民身份。这也是中学生或刚毕业学生的年龄,所以可以看成是针对中学生而设的。关键性的一点是,国民服役并不是全民性的,即每一名适龄青年都必须服役。国民服役是选择性的,也就是政府可以从适龄青年中任意挑选青年进行服役训练。这一种任意选择的权力,被看成是针对华文中学生和毕业生管制行为。
最初约500名华校学生到政府门前抗议游行,导致了与警察间的暴力冲突。事情造成26人受伤,45人被捕。
冲突在接下来的一周恶化,超过2500名学生参与到五一三事件中来,面对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殖民政府最终让步和推迟法令。 1955年5月12日-福利巴士工潮
从华校学生政治历史来看,1954年有五一三历史,1956年有中学联历史。那么1955年,作为衔接五一三历史与中学联历史的时间桥梁,华校学生运动的历史是怎样一种情况? 1955年在华人政治历史里,福利巴士工潮是主要事件。因此,在这一时段内的反殖爱国华校学生运动,也主要是围绕在支持工运事件的政治活动上。 1955年2月底,巴耶利巴巴士公司有过一起工业行动,200名工友为争取更佳工作条件与待遇而罢工。华校学生组织派学生到罢工现场声援,并以物质资源协助罢工工友。同年的另一起由林清祥领导的汽水工厂的工业行动中,100名华校学生代表也到场给于罢工工友必要的政治支持。在福利巴士工潮开始后,华校学生组识也立即给于支持,派出文娱团到现场访问与表演。 1955年4月27日上午,在围堵车厂的1,000名人士中,就有许多华校中学生。5月1日劳动节,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羽球馆的庆祝大会上,就有2,000名华校中学生出席。5月10日,当福利巴士工潮进入白日化阶段时,800名华校中学生到场给于支持。5月12日上午,镇暴警察以强力水枪射击罢工工友事件发生后。在中午时分,中正中学与华侨中学的学生,分别乘坐20辆罗厘赶到福利巴士车厂。过后,有近2,000名华校中学生加入罢工纠察队。在警民冲击的暴乱中一名16岁的华校中学生被警方枪击而死亡。 此次罢工,共造成4人死亡,31人受伤。
1956年10月24日-华校学生暴动
1954年5月13日的五一三学生流血事件后,华校学生运动逐渐具体成形。在经过了1955年5月12日的福利巴士工潮大暴乱的洗礼后,华校学生运动更是形成为一股新兴的华人政治力量。1955年12月5日,获得马绍尔政府批准后,中学联(SCMSSU)正式注册成立。
但由于中学联在1956年被政府被迫关闭,数百名学生在中正高中聚集抗议。10月26日,警察强行进入学校并使用催泪瓦斯驱散学生。
愤怒的学生走上街头,向警察投掷石块并将汽车推翻。政府迅速实施宵禁,并逮捕了900多名学生。但此时暴动已造成1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1961年9月9日-Robinsons工人罢工
200多名Robinsons工人在来福士广场的商场大楼外进行罢工游行,抗议公司的不公平及虐待式管理。32人被警方提控。 1961年11月1日-市议会职工罢工
由于工会不被政府承认,市议会的职工举行罢工,并威胁要停止水电供应,垃圾和粪便的收集。罢工很快成为与警察间的冲突,一辆货车和许多自行车被砸坏。
罢工在一周后结束,有22名职工被逮捕。当时,垃圾和粪便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区域大量堆积。 1963年4月22日-市政厅抗议
大约100人游行到市政厅,要求见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以抗议对政府逮捕左翼政客和工会会员的不满。游行人群攻击了一些警察和记者,随后被前来增援的警察驱散。 1963年7月12日-监狱暴动
1963年7月6日,13名担任木工的拘留犯因为拒绝在星期六在码头做超时工作而被遣送回樟宜监狱。建码头的工程需要等海水退潮时才可以进行,而低潮的时段不一定和拘留犯的规定工作时间吻合。监狱总管达顿又因为预计过几天的天气会不好,所以想要尽快完成这项工程,便要求拘留犯做超时工作。由于木工违背达顿的指示,他们便被遣送回樟宜监狱。
1963年7月12日,安乐岛发生了拘留犯暴动事件。当天中午,达顿已收到消息,说安乐岛上的拘留犯正在密谋造反。午餐时间过后,岛上70到90名拘留犯被分配一些锄头和巴冷刀好让他们准备耕种。这时,有人给了暗号,暴动便一触即发。有的拘留犯袭击狱卒,有的便前往达顿所在的所在地攻击他。达顿不但被淋上汽油放火,还被乱刀砍死。当救兵抵达安乐岛时,发现烽火连天,岛上的建筑物几乎都被摧毁,有4名监狱官包括达顿丧命,5人受重伤。
案件在同年11月18日过堂审理。七人陪审团认定18人谋杀罪名成立,判处死刑。 1964年1月1日-冰淇淋商罢工
由于当时两家主要的冰淇淋供应商:Cold Storage Creameries和Fitzpatricks提高了价格,300家冰淇淋商进行了两天的罢工。 1964年7月21日-穆罕默德生日暴动
1964年7月21日,数以万计的马来人在巴东庆祝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日。但在庆祝人群到达芽龙的时候,和警察发生了冲突,冲突在当天晚上恶化。当天,旁观的马来人和华人也加入到了骂战当中。
骚乱总共造成了22人死亡,400余人受伤。数以千计的人被逮捕,马来西亚的民族统一机构(UMNO)和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相互指责对方的暴力行为。
1964年9月2日-种族骚乱
一名马来三轮车骑士在芽茏士乃被刺死,当时有传言说是华人秘密社团成员所为。事件迅速升级为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又一个种族暴乱。为期5天的骚乱中,12个人死亡,超过100人受伤。
1964年的这两起种族暴乱最能体现当时战后新加坡的混乱和不稳定。
1965年4月30日-劳动节示威
共产联工会高层领导人聚集在哇扬街,控诉警方禁止他们进行劳动节集会。特种部队迅速扣留九名男子,但这并未阻止5月1日超过5000名青少年在新加坡的各个角落聚众抗议,包括花拉公园区域。抗议活动很快演变成与警方的冲突,幸运的是,事件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一共有271人被逮捕。 1969年5月31日-种族骚乱
1969年种族暴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和八打灵发生的五一三事件。它由马来西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换届选举,在5月13日至7月31日期间共造成196人死亡,超过350人受伤,真实数据可能比官方公布更多。其后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其后更暂停议会至1971年。
此次骚动本与新加坡无关,但马来西亚的群体暴动随后扩散至新加坡,造成严重影响。此次暴动与发生在 1964 年的上一次群体暴动相隔不久。据称1964年新加坡种族暴动引致新加坡于 1965 年 8 月脱离马来西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意欲维护马来人在新加坡的统治地位(“马来人至上”),此举加剧了新加坡中马来人与华人间的矛盾。
在新加坡,关于马来人对马来西亚华人实施暴行的流言开始传播。群众也对马来西亚武装部队处理疑似暴徒时的武断作为感到愤怒。被捕华人当场受到严重惩罚,流言加剧了新加坡境内的紧张局势。
此次中马冲突中,共有超过 500 人受伤,36 人死亡。
新加坡圈网站原文:http://sgquan.com/2014/09/1414 请勿转载。 ————————-
微信公众平台
xinjiapoquan(新加坡圈)
新加坡圈个人帐号 xinjiapoquan001(与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