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数都有华文名字。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不管“听说”还是“读写”都是非常困扰的。
以前上学时,有一个新加坡籍的讲师介绍自己时在白板上写了Macus Teo, 接着就有学生叫他 Mr“ 丢” (Teo 读音与“ 丢”相近。) 我还在纳闷百家姓里到底有没有“ 丢”时,他竟然拿着点名册用华语叫了起来:“ 啊, Jennifer Zhang, 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便只有傻笑的分了。之后接触多了,竟然又发现了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Mr“ 丢” 家里老中青爷孙三代 身份证上注册的姓氏竟然都不一样。老爷子七十多,姓“Chong” (读“冲”);Mr“ 丢”大概五十,身份证上写的是“Teo”; 儿子是八五后,身份证上写了三个名字,排列如下: Teo X X, Javier (Zhang X X ) 张 X X (爷爷和Mr“ 丢”的身份证上是没有中文字样的。)
明明就姓张,偏偏就弄出了 Mr Chong, Mr Teo 和 Mr Zhang 来。不要说我那些澳洲同学打死不相信他们是爷孙三, 连我这个受中华文化熏陶长大的“五百年前的家人”也只得学人摆手耸肩了。
这在新加坡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当我回家把它当作奇闻告诉新加坡籍的姐夫时, 他竟然也给我丢了一颗烟雾弹过来: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妈妈(八十多岁)姓“黄”,可是她和兄弟五人,身份证上的姓氏全都不一样。我妈的是‘Wang’; 二舅的是‘Wee ’;三舅的是‘Ng ’;四舅的是‘Wong’;五舅的是‘Ooi’。”
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够牛B 吧。”下面来解释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一个历史原因,一个文化原因。 新加坡在1960 年左右,得到英殖民政府的支持进行人口注册,办居民证。大家都知道,早期的新加坡华人大多是 从福建广东一带卖猪崽过去的,主要有闽南人、客家人(潮汕)、广东人、和海南人,文化水平不高,会写的就更少了。 而当时官方语言只有英文,注册官们都是英文学校毕业的,英文和马来话讲的得呱呱叫,中国方言在家里也有讲, 华语基本上是不会的。所以,你姓啥就得看你讲什么方言,注册时碰上哪一个注册官,他是讲什么方言的,又如何把读音转化成相近的英文读音。
按照我姐夫解释的来说,他妈妈是海南人,把“黄”说成“汪”,所以好心的注册官就按音把它译成了“Wang”( * 注:那时还没有汉语拼音哦。); 三舅遇到的注册官是福建人,听说三舅儿姓黄,就用注册官自己的方言翻译成了“ Ng”(读嗯);我猜四舅碰碰上的注册官一定是广东人了, 她就译成了“Wong”。至于翻译“Ooi ”和“Wee”的注册官是何方神圣,你就给我九个头,我也闹不清楚。
再说Mr“丢”爷孙三人的名字,则反映了时代和文化的发展:爷爷正是注册居民证的初期去的,他是客家人,只会说客家话, 又不会写,于是就被译成了“Chong”;到了Mr “丢”的时候,新加坡已经初步统一了一些姓氏的标准译法,所以和大多数姓张的人一样, 被译成了“Teo” (应该是潮州音);而到了小小张的时候,当然是跟老爸Mr “丢”的姓,可咱Mr “丢”是留洋的,有见识,小小张到龄做身份证时, 新加坡也已经推广中国的汉语拼音了,为了后代“姓福”,Mr “丢”于是要求加了一个汉语拼音的写法进去。其实,这个做法真的是高瞻远瞩, 就算是现在,用拼音拼写名字的新加坡人并不多,但是在身份证上加入华文字的人倒是越来越多了。
除此之外,人名的读和写对于外国人也是个老大难。比如:姓陈的人一般写成“Tan”,我开始老是用汉语拼音来读“tan”, 结果我的新加坡同学就老是把它拼成“Tang”(姓唐)。后来我才知道“Tan”应该读成“丹”。(这是受新加坡的国语--- 马来语的影响, T 和D 都读作“滴”;B 和P 都读作“逼”,洋人是永远也搞不清楚马来人讲的是two 还是do, 是ten 还是den的, 不过中国人就好办多了,直接同化就得了呗。)
本文转载于JenZ新浪博客,无任何商用目的。 ========================================================================
狮城论坛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原创文章,狮城生活,各类生活信息。
小编会把大家的文章推广在微信和微博上,在论坛也会有帖子收录大家的文章链接。
狮城论坛微信公众平台: bbssgcncom~
狮城论坛投稿信箱: editor@sgc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