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困惑ing

[小学] 真心话大讨论,新加坡小学的精英分流制度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7-2015 12:25:58|来自:上海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只能这样想,这里是牛娃的圈子,我们进的是普通人的圈子。牛娃是靠父母的,普通人是靠补习班的。呵呵,树大哥,这样讲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2:53:35|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本帖最后由 顶客 于 20-7-2015 14:06 编辑
GreenAA 发表于 19-7-2015 19:54
这个楼盖了500多层,可是没有什么真正讨论。辩论也没有,大高楼里都是各说各话。因为大家从头对基本事实的 ...

我想楼主想要说的是,上海都改了,不”拔苗助长"了,可是新加坡还在搞拔苗助长。


其实鼓励早期阅读并不是拔苗助长,但早期要求每个孩子阅读,而且要根据这个分班分流就难免会催生家长或社会拔苗助长了。

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原则上应该让每个社会成员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但是要注意,是每个,不只是最好的那个或那批,而且,孩子潜力的发挥,不应该受制于家庭背景的局限。这个应该是教育的主旨,制度层面的问题,都应该围绕这个主旨。


我猜想楼主可能是个崇尚平等的理想主义者或说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说错勿怪),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真正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但是社会主义的做法,往往碰壁,因为强调绝对平等的后果是社会没有了效益,大家没有了奋斗的动力,这在今天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整个国家很容易会被淘汰。中国在不远的几十年前,就是真诚地信奉社会主义式的平等。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揭密当年的红旗社论,批判苏修的教育体制之诸多弊端,首当其冲就是苏修补习成风。反观今天中国社会的教育现状,很多做法就是当年自己否定过的。。。历史轮回,恍如隔世,令人感慨。


既然搞平等不行,那咱只追求效益行不行呢? 答案是也不行,只追求效益的社会,不可避免的贫富分化,社会对立,严重到一定程度,大家还是要一起来买单。就说这个教育制度吧,如果政府没有倾斜政策,制度上采取过早分流的做法,鼓励竞争强调追求个人卓越,那么条件好的家庭,一定大力投资孩子的教育,孩子成才的机会自然也比较高,而条件差的家庭,却无力投资教育,孩子更难翻身。。。这种力量一代代积累,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局面,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彻底分化。这在很多国家都有现成的例子,今天的中国就有往这个道上跑的危险。


我觉得另人欣慰的是,新加坡的做法不是极左或极右的,它在保证效益和发展的同时,也有顾及平等和关怀。比如, PAP虽然收费不高,质量其实不差,(这也是楼主和诸多版亲的分歧之一),这里面就有政府的努力。我虽然认为教育制度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但我也充分认可政府已经做出和不断继续做出的努力。可以说,如果楼主觉得新加坡的制度还不够好的话,可能您在其他的华人地区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点评

我不知您为什么能对楼主的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视而不见。五百层高楼搭下来,没有理清任何问题。最后一贴和第一贴相比,有什么进展吗?  发表于 20-7-2015 13:26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3:06:18|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所谓的公平,每个人都一样,结果反而不公平。

[attach][/attach]



这是公正,不必强求每个人获得的资源一样。

[attach][/attac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3:12:46|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如树 发表于 20-7-2015 12:15
你说"他周围的同学朋友多数都补习正科,课余再加上兴趣班。朋友之间谈到孩子都不免谈论哪里补习好"

你有 ...

你连社会调查都不看就认为我的圈子有问题?报道不是说8/10的孩子有补习吗,难道都是补的兴趣班?这坛子里不给孩子补习的父母才是少数,把孩子带来坡县之前甚至孩子没上小学之前,我就听说新加坡的孩子补习成风了。
不信把这话题往报纸上放,看有几个资质中高等孩子的家长敢说自己的孩子从不补习不稀罕补习?
孩子已经上中学的家长就别来说了,近十年的新移民家庭太多竞争远远比过去激烈,孩子上中学的家长目光已经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3:40:43|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客 发表于 20-7-2015 12:53
我想楼主想要说的是,上海都改了,不”拔苗助长"了,可是新加坡还在搞拔苗助长。

说的好,  要求方方面面都满意,  不达理想标准就苛求或者批判总体政策的方式是要不得的.  另外,就事论事的说一说也是不错的,  例如,我个人就主张小一报名 2B2C 采用一定比例来预留人数,比教育部现在的预留40名额的方法要灵活点.  而一些大而无当的指责就作用不大了 (反而会有短视或负能量等舆论导向的负作用).

评论新加坡教育(包括分班及补习现象),  还得看新加坡本地情况的特殊性.   多元种族及各自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家长受教育程度, 经济收入及对教育的支出能力等,  
不能简单的拿中国国内政策或现状来比对,   国内不同省份城市差别也很大. 常常看到新闻报道,比如北京市家长为了孩子上个好小学投入如何如何大,  如果家长过量投入,孩子学习能没有压力吗? 所以,压力的产生不仅仅补习那么简单.


如果从北京上海抽出 类似新加坡这样背景条件的群体来调查, 可能补习情况说不定更厉害呢.  可能以广东或其它更偏重以金钱起点为人生成功的价值考量的地区补习情况就弱些,因为社会因素/风气不同.
留守儿童多的地区补习肯定少得多, 家长不在身边, 少有来自家庭的教育投入,在学儿童学习上的压力小, 但这是学生时代的理想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3:50:28|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据说学习轻松的澳洲,一个班老师按程度把孩子分成几个group, 每个group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当然了如果新加坡也这样搞,相信老师会疯掉。

因为本地学校无差别教育,一些程度好的学生被迫到TLL这类难度大的补习班补习,因为学校教的知识有些侮辱他们的智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3:55:11|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d369 于 20-7-2015 14:04 编辑
谦纭 发表于 20-7-2015 13:12
你连社会调查都不看就认为我的圈子有问题?报道不是说8/10的孩子有补习吗,难道都是补的兴趣班?这坛子里 ...

有补习正常啊, 感觉不足就要补,  身体缺钙可以补钙, 饿了要吃.  知识缺乏或不稳固就不能补?   只能在学校课堂上学? 其实 智力正常,课堂上认真听讲,下来作业认真做, (课余家里再买一些参考练习书自己做,)不补习直到小学毕业也是可以的.  但这些环节必须都有,总有一些学生缺乏,不补也没有办法.

另外,说是"补习",真正得出补习情况程度的结论, 也得仔细看,  比如, (兴趣班之外) ,  一年投入多少时间在补习上等指标来衡量,才能有效说明些问题.不能简单以"有补习"来统计.  如果周末只上1小时的补习课, 全年算下来才40-50小时,  其实也没什么嘛.对个体来看,  这个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吗? 会影响到孩子的其它玩乐和身心健康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4:12:14|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听一声干鹊 发表于 20-7-2015 13:50
在据说学习轻松的澳洲,一个班老师按程度把孩子分成几个group, 每个group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 ...

有些孩子人家就是爱学习,  对学课堂之外深广的东西兴趣很大,  怕"参加补习被人看低"的感觉,  或者 怕对学业平均程度的孩子家长产生压力,  只让孩子自己摸索, 不允许其出去参加增强班学习.
如果真有这样家长这样做法,就有点好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4:19:57|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顶客 于 20-7-2015 15:13 编辑

GreenAA

我不知您为什么能对楼主的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视而不见。五百层高楼搭下来,没有理清任何问题。最后一贴和第一贴相比,有什么进展吗?  发表于 半小时前

亲,并非视而不见,而是我个人的感觉,多数是表达技巧的问题,比如你前面的举例,你觉得是答非所问,其实她是思维有点跳跃,想用上海的例子证明连上海都改了,新加坡还不改是不对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楼主的表达可以再提高,但是我觉得主要分歧点是楼主对这个问题的视角和大部分版亲的视角的根本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15 14:41:07|来自: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谦纭 发表于 20-7-2015 13:12
你连社会调查都不看就认为我的圈子有问题?报道不是说8/10的孩子有补习吗,难道都是补的兴趣班?这坛子里 ...

有没有问题只有你知道, 我只是提个醒. 我那句话用的是疑问句. 不是"认为".
8/10的孩子有补习可能没错, 这里版亲的孩子几乎个个补习过, 也包括我的孩子, 但是我们说过, 是有针对性的, 不是门门依赖性的补习. 大家都没觉得补习有什么罪大恶极.

如果你的孩子姿质不错, 你把他防在需要门门补习的孩子们中间, 是进错了圈子;
如果你的孩子资质一般, 你偏要逼他补习到门门拿第一, 也是进错了圈子.
如果你那么瞧不起新加坡, 又偏偏勉强让自己和孩子留在这里, 更是进错了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