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本书的理论
限定在“本书”是因为有其它著名的心理学家给出不同的理论,比如皮亚杰大师(我选择书的时初衷是想读他的书,却意外发现了阿德勒的),所以家长应该各方面多读。
本书的三个核心:生活格调的统一性;自卑感与自卑补偿/追求卓越;社会兴趣;
1.生活格调
姑且不计较什么年龄形成了生活格调(参考上一章Pg110的摘录),其形成是孩子整体经历、观念、行为的统一。举例:如果孩子从小受高雅教育,比如父母是艺术家,耳濡目染,孩子的格调自然高雅,这将影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持续一生;自卑的孩子也如此,即便长大后如何努力,眼神中总能感到其恍惚不定的一面(作者对眼神还特别提到,而我的经验确实如此);
有些是有意识的格调,比如从小受到什么不好的经历,自己给社会或者某种情况贴了标签,比如“社会很阴暗,你不吃他,他就吃定你了”,“不要相信媳妇能跟你一辈子,只有爹妈才靠得住”。。。这些标签无所谓对错,是从个人出发的观点,可见由此引发对社会和家庭的态度自然形成其格调了;有些是无意识的格调,比如自卑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的,所以一个优秀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这将在第二个核心更多解释。
教育的一大重要使命是:培养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他们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的优秀,如果非要在一个普通的健康孩子,和一个思想畸形的天才中选择,我选择前者,而我审视自己的现状,确有不足,但仍无大碍,了以欣慰。父母有期望,为何不想成:人格健康的孩子不更有成功的可能呢?
2. 自卑感 与 自卑补偿/追求卓越
自卑感人人都有,不可避免,从小时候因为身体弱小而被迫听从父母安排、到长大为了顺应社会法则而不得不规范自己行为的漫长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个人力量的有限,与之产生的自卑。意识到的自卑就不说了(上段阐述过),无意识的比如:一个好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眼里都不错,对自卑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你问这个学生以及他的家长“如果你中考/高考砸了,或者你由于意外不得不退学,你会如何?”他们可能被这个问题震惊,或许回答是“我/他必须考好,不可能退学”。这样的回答避开了问题,说明学生不愿意面对最坏情况的发生,因为这将使他变得无能,便自卑了。工作也如此,一个事业顺利的人,如果遭遇家庭或婚姻不幸,很可能变成工作狂,因为“如果你失去工作,你还能干什么,生活的目标在哪里?”,这也算压抑了自卑;就算正常事业路上的,爬得越高或许也担心,于是有些人自己创业了,因为靠自己成功换来的踏实远比寄托在别人名下的风光更让你自信了(或许我现在就是这个心态)。可见,遇到自卑而去压抑和改变现状也是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称之为自卑补偿。
作者用“追求卓越”来体现乐观态度,这要和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思想联系了,弗爷爷曾认为阿德勒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和继承者,但是当作者发展出自己乐观态度的理论后,便靠向人本主义,这和精神分析学的悲观主义形成对立,最终让作者离开老师,独树一帜。但是也看到作者的理论无不显现老师思想的影子。
除了理论核心外,对孩子常见的不良现象现在能用理论解释了,比如懒惰、口吃、拖沓、叛逆等,我仅用懒惰来说明,其实本质都一样。
父母不妨继续阅读时先自己想想“孩子为什么懒惰?”
当孩子看到了与他人对比并受到不良对待时,产生自卑,比如老师总夸奖其他同学而警惕这个孩子好好学习榜样;或者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家长也用对比的方式教育,那么差的孩子自然自卑(请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不会,因为很可能这是大人的看法,而没有从孩子角度看),那么孩子就自然要补偿,可能是无意识的,即通过懒惰!因为这样可以使父母更多关注他(即便方式不是孩子希望的,至少关注了),被人关注就产生优越感(其实人人渴望被关注)。
另外,父母或老师可能这么教育:“孩子,你其实很聪明,如果你不懒惰的话,你一样可以学好”,但是不能改变现状,那是因为:孩子确实相信他有成功的能力,只是他选择懒惰!。。。所以自以为有的能力也可以获得优越感,而一旦尝试了却不能成功,那么优越感就失去了,孩子害怕失去所以继续懒惰。
假如父母认识到这一点,教育方针需变通,没有完美的说教,但是一个重要思想是:请从孩子的眼里看这个世界。如果父母没自信做到,那么是否他们也该补补课呢?因为教育别人何尝不是自我再认识呢?
3. 社会兴趣
以上自卑补偿的方式如何和社会意义不一致就会使人格走向畸形,比如:拼命努力地赚钱已补偿童年时贫穷的缺憾,而过程中忽视了朋友、社会的关爱,甚至应用了不道德的手段;或者处在优越感的人表现出骄傲自负,不与他人交流合作,这些都不是社会意义所提倡的。培养小孩产生社会兴趣,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并为之作贡献,这已不是普通意义的“做一个对社会意义的人”或者“回馈社会之类的”,而是站在个体心理学上为着同一个目标实现的理论,即:你之所以关爱社会,是因为你拥有健康的人格。
父母的心态
先理一理前面的一些观点,便于父母行动吧。
1. 我们其实对孩子很无知,我们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无知呢?
2.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
3. 用鼓励和创意性的引导
4. 平衡对待,软硬适中
5. 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
6. 应该建立父母之间的互动
然后是个严肃的话题了,何谓父母的心态?
从结婚到生子通常在三四年完成,较之成长时间的二十多年是短暂的,所以从单身并且身为子女的角色过渡到父母不是顺利的,面对的典型问题就是两个:如何教育子女 和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一直学习着,为自己的爱好,也为家人的福利,当我苦恼的时候却仍然发脾气惹家人烦恼,内心中渴望着被理解 - --“我也辛苦,孩子你们就不能感受到、少惹我生气吗?”或对爱人“你就不能关怀我一下?”。。。现在想来,孩子小,不可能理解你,就算将来长大,也不可能;夫妻一体,爱人是有感受的,但是他/她何尝不辛苦呢?所以这些内心的渴望是不是愚蠢或自私呢?。。。我很惭愧,到近日仿佛真切体会到这些,觉得父母的心态应该是:博大与坚强,他们没有资格和必要再去烦恼,而是履行赋予他们的责任 - 经营好家庭、教育好子女,只有认识到这样的心态,那么以后的过程就不再苦恼了。
甚至想起了我的父母,想和他们说几句,但是又不知怎么说了。前几天孩子生病,不知怎么就让国内的老人知道了,时不时发消息询问咋样了,我没有回应,等好了以后只是回复“不必担心,已好了”,似乎我作为父母当要独立时便不应再给他人烦恼了。
尾
寥寥几笔,与君分享,愿即将成为父母或已为父母的都能获得启示,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
有意者联系我,QQ 498879163,微信:lazytiger19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