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的制服 恋物癖患者闯入华侨中学,趁学生上厕所时,偷走他的圣约翰队制服,昨天被判需接受12个月的强制性精神治疗。 被告陈楚全(35岁)面对一项偷窃控状,指他潜入华侨中学偷走一名学生的课外活动制服等总值120元的私人物品。此外,他也面对一项杂项条文控状,指他拥有多套但无法解释,相信是偷来的学生警察、军服等制服。控方以偷窃控状提控他。 根据案情,案发今年2月27日晚上7时05分,地点是位于武吉知马路的华侨中学校园内,受害人是一名15岁的华侨中学学生。 受害人案发前留意到被告尾随他进入男厕,受害人把背包放在长凳上,然后去隔间小解。背包里有受害人的圣约翰队制服、腰带和鞋子等。 被告趁机拿起受害人的背包,溜之大吉。这一幕被学校的闭路电视拍下。 被告过后于3月3日落网。 被告显然对学生团体制服情有独钟,杂项法令控状指出,他非法拥有总值574.64元的至少九套学生警察、学生军和圣约翰救伤队的制服以及一条学生军的裤子。 被告被发现有恋物癖。据了解,他只要看到学生团体制服就会“性奋”。 法官最后判他需接受12个月的强制性精神治疗。(人名译音)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很多犯事的最后调查时都会被鉴定成某种“精神病”,即使他/她从前从来没受过精神病困扰。这次这个“恋物癖”又是怎么回事呢? 恋物癖 恋物癖是指把无生命的物品或把异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为对象以引起性兴奋的性变态行为,恋物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多见于男性,由于这种性变态行为会引发患者不惜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恋物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恋物癖主要指通过接触异性穿戴和使用的服装、饰品来唤起性的兴奋,获得性的满足。广义的恋物癖所恋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异性穿戴的那些无生命的物品,而且还包括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通过接触身体的某一部位获得性满足,恋物癖者以男性为多。他们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兴趣,而把兴趣集中在女性的内衣、内裤、乳罩、头巾、衣服或异性的头发、手、足、臀部等部位来取代正常的性活动以激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他们常常通过对这些物品抚摸、玩弄、吸吮、啮咬等方式激起性兴奋,同时伴以手淫来获得性满足。 恋物癖-病因 1是一种习得的结果大部分患者都与环境影响和性经历有关最初性兴奋出现时与某种物品偶然联系在一起但经过几次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时只一次深刻的印象也可造成心理上的固定阴影,这类情况多是在青春期出现。如曾有一男青年在地上躺着,一位风韵十足的女性将一只脚放在他身上这一偶然的动作竞激发起他的性欲后来此男子成为一个终身的恋足癖者。 2.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初高中阶段,男女接触较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男女生连话都很少讲,这样便使他们将自身的性冲动向一些异性的象征物发泄起初他们是偶然得到异性的物品,性兴奋也是偶然引起的,但经过几次反复便成为一种习惯。 3.由性心理发育异常所引起。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异常的特点他们在潜意识中多有对自己生殖器的忧虑害怕被阉割。从而促使某些人去寻求较安全较容易获得的性行为对象,或产生把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及饰物当作性器官的潜意识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4.性知识缺乏、好奇和意识方面的某些问题也是形成恋物癖的原因。 家长须知:预防「恋物癖」,父母有所为,有所不为! 虽然在医学上目前仍未能最终确切找到「恋物癖」的发病原因,但不难发现「恋物癖」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係,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会如何预防孩子出现「恋物癖」。 婴幼儿时期,即3—5岁时,对于孩子而言,家长一定要注意这几点:首先,多点肯定父亲,在孩子面前更要多点肯定父亲的优点,不要当面贬低父亲,也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男孩往往都有「恋母情结」,即表现为对妈妈的依恋和对父亲的排斥,而这个时期心理成长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男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转化到对父亲的认可,如果妈妈非常溺爱男孩又在家庭中非常强势,经常在孩子面前训斥孩子的爸爸,那麽就可能导致「恋母情结的固化」,表现为男孩无法认同自己的父亲;其次,与孩子分房睡觉,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地睡觉,因为这个时期如果母亲与男孩同睡一床则容易增加对孩子不良的性刺激;再次,不要在孩子面前穿戴随意,尤其是穿着内衣在室内走动,虽然孩子还小,但是经常面临这些场面则容易让性刺激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最后,大人尤其是成熟的女性,尽量不要把玩小男孩的生殖器,避免其过早产生性兴奋。 青春期,即10岁—20岁,对于孩子而言,家长一定要注意这几点:首先,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徵和年龄阶段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其次,一旦孩子出现「早恋」的苗头时,不要一味地打压,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家长应该给与合理地引导,与其客观地分析当前的能力与任务;再次,面对孩子内心的压力与困惑,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从多方面协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最后,作为父母要注意孩子多方面的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