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Central Provident FundBoard, MBAlib 更新至2015年12月 CPF即中央公积金。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公积金局,对所缴纳的资金进行全国统一管理和使用。简而言之,这笔钱政府用来进行各种投资,给会员支付一定的利息,也允许会员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和支出CPF存款。政府通过这一制度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养老问题。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人民生活困苦,特别是居住条件很差,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缺乏社会保障,为了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又避免政府承担财政责任,于是立法建立了这种自助性的保障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现已发展为向社会成员提供养老、医疗、储蓄等保障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其覆盖范围也从公共和私人部门内的雇员扩大到自雇者。 经过演变之后,如今会员的CPF分为3个账户。一是普通账户,其存款可用来购房、购买CPF保险,也可用于投资和子女教育。二是特别账户,用于养老需要及购买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三是保健账户,用于支付医疗费用。 政府掌管了来自人民的巨额财富。2013年CPF的总余额是2000亿美元,而2012年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700亿美元,也就是说2013年CPF总值占到其前一年GDP的74%。 CPF为政府进行公共建设和投资提供了廉价的巨额资金,也增强了新加坡政府的财务能力。这也让政府有条件保持较低的税率, 事实上,新加坡的所得税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之一。 这种无需政府负担甚至能给政府带来大量财务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今却渐显疲态,颇受诟病。 2014年6月7日,在一向风平浪静的新加坡,发生了一场以本地标准来看堪称“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性活动:据报道有6000多人在新加坡唯一被允许进行公开示威的芳林公园集会,抗议国家的公积金养老制度,批评政府运作公积金制度的手法不透明,给的利息太低,不能满足新加坡人的养老需求。 另外,巨额的公积金使得政府必须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低水平,且利率要高过通货膨胀率。让人民“相信自己的储蓄不会因为通货膨胀或者新元对其他货币贬值而化为乌有”。换言之,新元必须始终保持坚挺状态,几乎不能贬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