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625|回复: 0

[转载] 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8-2020 19:29:47|来自:澳大利亚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讨论的、一起分享的是「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是无怨无悔,因为假如我们时时怨恨、时时后悔,那个日子一定很难熬,绝对是度日如年。我们看到现在整个社会状况,很少有人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假如我们今天说人生可以过得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有这个方法,诸位朋友,您相信吗?因为相信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假如我们不相信人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一定会被自己给击败、击退了。所以确实人生都是被自己的信心给击毁、击垮了,不是别人可以打败我们的。
  有一次,刚好有一个地区,他们因为长年没有下雨,所以当地的牧师召集大家来一起祈雨。正在祈雨的过程,大家都很专注在读诵一些经文,突然这位牧师就很激动的指著底下的一个小女孩,大家也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接著牧师就说到:你看我们今天来祈雨,就只有这个小女孩带了一支雨伞来。其他的所有祈雨的人都没带雨伞来,所以代表著他们来祈雨的时候有没有坚定的信心说会下雨?没有!反而只有这个小女孩她来祈雨是抱著一颗赤诚的心来祈雨。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一分真诚的心才能跟天地万物相感应
  所以我们今天以一颗至诚的信心来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而且能依教奉行,相信种瓜得瓜,种豆一定会得豆。所谓「理得心安」,我们很多人生的真理、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心就安下来,这个心就释怀了。这个怨跟悔自然能够烟消云散。首先我们对於人生的道理要能够去了透、去明白。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怨,就是因为「求不得苦」,好像人生事事都不如意,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诸位老师,当我们听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马上很多乌云都飘过来了?愁云惨雾,其实你看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怨。
  所以心里是踏实、是明了,还是怨恨?其实就在我们面对一个境界,或者面对一句经文当中,就已经在产生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听了,假如能从原因当中去找答案,这句话不会让我们难受,反而会让我们反省。因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假如把原因找到了,那人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是前所种的因不对,才感来这样的结果。人生只要时时明白因果,从果推因,他就不会抱怨,他会勇於承担结果去改善自己的问题,那他的人生就是充实而不会消极。
  我们也可以再冷静观看这个世间,有没有看过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很可能大家的答案说:好像没看过。能不能说种瓜得瓜的不准?不行。我们在修学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只能检讨自己,不能检讨真理,这个态度相当重要。因为真理它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印证,不容我们怀疑。但是假如我们怀疑了,失去信心了,到头来还是自己自暴自弃去了。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真理也要有信心。我记忆很深刻,在好多年前,许哲女士曾经到高雄演讲,那时候我也很幸运能够去聆听她老人家的教诲。但是叫她老人家好像有点奇怪,因为她是「一百零八岁的年轻人」,她比我还年轻,你看人家做瑜伽动作,身体这么柔软,像我这是老骨头。所以比起来,她的身体,以至於她的心灵,很可能都比我们年轻很多。当那一次我去听完她的演讲之后,我体会到什么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许哲女士。她那种笑容真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甚至於是她那种笑容会带动其他的人乐观进取的去面对人生。
  而许哲女士的人生是如意事常八九,如意到什么程度?如意到不用去买菜,冰箱里面就有菜。诸位老师,我们家的冰箱有没有这个功效?不用买就有菜了,那可如意了。那时候我在看到采访许哲女士的VCD里面就有提到,她的冰箱都不知道是谁把菜拿来。在这个影片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很多被她帮助的这些老人以及人家,那都是几十家,当他们看到许哲女士的时候,他们那种表情、神情,就好像看到至亲一样的欢喜快乐,甚至於都已经手舞足蹈,可以感觉得到许哲女士在他们生命中的那个分量。因为把她当至亲看,所以一定也会把她当至亲一样的照顾。当至亲一样的照顾,那绝对是无私的付出,绝对不求回馈。为什么他们能无私的去付出?因为许哲女士也是无私的对他们。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著镜子笑,镜子也对著我们笑;我们对著镜子哭,镜子也是对著我们哭。所以我们的这种心境就会反应在镜子上。而镜子上的反应,统统就像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他是对著我们哭,还是对著我们笑?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而当我们发现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在哭,这时候我们会不会拿著我们的手往镜子说:你给我笑,不可以哭。能不能变?那个镜子你再怎么动它,它还是哭,甚至已经转成愤怒了,它不可能笑。因为源头是照镜子的人要真正开怀的笑,镜子才有可能会笑。所以当我们所相处的这些家人、朋友都是苦瓜脸对著我们,这时候我们去指著他:你要对我笑。他笑得出来吗?他笑不出来。所以唯有我们改变,整个人事环境才会改变。佛家叫「依报随著正报转」,自己的心真正转变,用一颗爱心对人,回回来的就是他人的爱。所以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现在心上对人还有怨,相同的,那个怨一定会回回来。只要我们转怨为恕,为宽恕、为爱心,人生就开始转变起来。
  有一位朋友他刚好跟他的同学处得很不好,然后他的脾气就忍不住,不过碍於在团体当中,他也会顾虑到跟他吵架其他的人可能会对我们有看法,他把这个情绪把它压下来,表面看好像还好。但是因为一直压下来,又很难受,他就自己拿著一张纸骂这个同学,就把这个怨气写下来。结果写了下来以后,刚好那一天,他走著走著就经过那个同学的位置,不经意就往这个桌子瞟过去,他那个同学刚好在桌上放了一张纸,然后写了一些话也在骂他,而且骂他的跟他骂他的差不了多少。所以你看,真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觉得他脾气大,很可能他也觉得你脾气大;你觉得他嫉妒心很重,他也会觉得你嫉妒心很重。人生这个道理相当的微妙。比方说夫妻吵架,我们听其中一方,比方说听先生说他太太不是,听完之后,我们会觉得这个太太太不像话了。但是假如去听太太讲她先生,讲完以后,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先生真不像人。这个叫不可听片面之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常怨别人,所回应回来的就是众人的怨;我们常常感恩别人,我们常常随喜别人,我们常常祝福别人,那回回来的也是感恩、随喜、祝福。
  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就是在宋朝苏东坡先生,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确实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生能有几个这种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也是相当的乐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我们读到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乐了吗?突然在那里想,怎么连半个都想不到?又开始在那里怨了。今天假如我们没有「有朋自远方来」,没有知己,问题在哪里?在自己身上!《论语》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有朋自远方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人生为什么这么多烦恼?常常就是只求结果,然后不努力,不种正确的种子下去。谁不希望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四海之内皆兄弟」。诸位朋友,您希望您的孩子的人生能有这样的际遇吗?那铁定是希望的。但是不能只是希望,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假如孩子连跟人的应对进退都不清楚,都不知道怎么样跟人交往,那他也不可能能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人生情境。
  我就记得我曾经到同学家去,他成绩非常优秀,然后我们聊了一会之后,我就跟我同学讲:我要先回去了。我的同学头转过来,看著我:哦!然后我看他没有什么反应,我只好自己走出来了。结果后来他的父亲说:同学要出去了,你连送都不会送!你看这么基本的待人的礼貌都不懂的话,那很多时候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人都搞不清楚。所以《论语》里面才说,时时恭敬心对别人,「君子敬而无失」,你时时有一分敬心在,诚敬的心在,就不容易得罪别人,对别人有所失礼。「与人恭而有礼」,非常的恭敬,不会怠慢,那人家跟我们相处就如沐春风,这样子自自然然从恭敬心当中能感召来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这样就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甚至於这一分至诚的恭敬心,不只在当下可以得到很多的好朋友,甚至於几千年的古圣先贤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所以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假如会觉得很孤独,那一定是没有读进去。
  我们看到文天祥的一句词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圣哲人的风范统统都时时刻刻早晚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打开这些经典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就好像照在我们的脸庞,所以我们跟他们是没有分离的,所谓神交古人。我们一想到范仲淹先生,马上提起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到他们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我们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我们不敢勇於承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想起的是林则徐先生的那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精神就跟我们合在一起,这一分至诚的心就把时空给突破了,那怎么会没有「有朋自远方来」?
  我们在以这些圣哲人为榜样的当下,有一个态度很重要,就是别人做得到的,圣哲人做得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要有这一分信念跟信心。假如这分信念不在,那很难修学。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成就学问、成就家业、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假如我们常说:都是圣哲人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意念,其实我们在学习的当下就已经在退步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进步?什么时候是退步?我们的念头是随顺圣贤教诲,这个叫进步;我们的念头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叫退步。
  中国家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弟子规》。现在很多海内外的华人统统在修学《弟子规》,甚至於是其他的民族都已经开始在修学了。《弟子规》,我们从头念到尾,诸位朋友,念到哪一句的时候精神最振奋?依我的观察,念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最振奋,「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那还要再了解一下,就是说是因为念完了很高兴,还是因为这一句话把它领纳於心,拳拳服膺在心中?所以「圣与贤,可驯致」,那是自我的一个自信,自我的一个激励。而这个态度假如失去了,其实我们就已经在下降。
  在我们修学的道路上,真的可以时时观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冷静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是进退?很可能当我们听到这句「不进则退」的时候,心里想著说,我今年比去年稍微有进步,或者是我现在比十年前进步了。你看我们所量的这个进退,都是一年、二年这么长的时间。其实说实在的,假如看到的是一年、二年,才在那里思考进还是退,很难不退。其实进退都在一念之间。今天我们,比方三天都很认真的读书、读经,心情非常的平和。突然看到一个人,跟他起了冲突,火冒三丈。诸位朋友,这几天的修学怎么样?兵败如山倒,所谓「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其实不只是「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贪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傲慢心起,那火烧也是功德林。即使是一个妄念起来,很可能前面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水。所以我们对自己这种起心动念要非常的谨慎,那才是修道人的学处。
  我们记得在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我们记得安世高大师,他到我们中国来弘法利生,而他后来去找了他一个前世的道友,而这个前世的道友已经变成了龙王。他为什么会变成龙王?本来这位道友前世也是明经好施,因为他明经,所以这一次变成了龙王,但是还有一点智慧,所以人家来请教,来拜他,他都还能够给人家一些好的指引,因为他明经!而又好施,所以福报很大,可能是百里之外的人都会赶来这里来给他祭拜。但是明经好施,又是个大法师,就因为有一次去托钵,然后嫌菜不好,你看就一念贪心、一念的脾气上来,结果下一世就堕到了畜生道去了,当了龙王。这些公案都很值得我们修行的人细细的去观照思考。所以确实是一念瞋心、一念妄想、一念习气起来,就会火烧功德林。所以起心动念才是我们修学的进退,这个要很谨慎才对。
  在《国语》里面,孔夫子也讲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行善就好像爬山一样,要一步一步蹬上去;但是假如做恶事,那就好像瞬间自己没踩好就跌下来,整个就崩落下来。我们想像一下这个情景,我们想要学好、想要行善,那好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要踏上去,而且要上去的时候还要加把劲。诸位朋友,为什么要加把劲?因为有地心引力在拉我们。而这个地心引力,换作是一个人在修学,那就是我们的习性,坏习惯,在拉我们,所以你必须要再加把劲把它蹬上去。但是「从恶如崩」,就好像你这一步没有踏好,突然踏空了,会怎么样?一步踏空了,很可能会怎么样?很多朋友马上就说:会跌到山下去了。我说这样也太惨了。
  当我们一步没有踏好的时候,那就双手放开让他掉吗?绝对不是。这一步没有踏好,赶快用双手去拉,说不定扯到了一根树枝,马上就不会再继续掉下去了,那又赶快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上,继续往前迈进。所以要懂得抓住这些树枝。其实当人念头不对,那真的就好像一步踏空,就突然往下掉了。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我们有警觉性,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提起正念,很可能马上就好像抓到树枝,不会往下掉。甚至於是赶快把《弟子规》拿出来,现在脾气很大,念一遍提醒自己,突然念到「言语忍,忿自泯」、「凡是人,皆须爱」、「将加人,先问己」,你看好几根树都抓住了,就不会继续往下掉了。所以这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面对看到经文的时候,我们都时时要观照我们是在进还是在退?因为修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刚刚是讲到苏东坡先生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先生刚好感受到自己当下的境界很不错,就写了一首偈,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诸位朋友,当苏东坡先生写到「八风吹不动」,其实动了没有?已经动了。所以人要真正看清自己真是不容易,真的是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跟经典当中的差距,不然被自己出卖了都不知道。这时候苏东坡先生就把这首偈送给了佛印禅师,结果佛印禅师回回来,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苏东坡看了很生气,马上快马加鞭就赶过去,渡江而来。
  结果到了山门门口,佛印禅师写了两句话,「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打过江」。其实这两句话,真的是醍醐灌顶。假如这时候苏东坡先生回光返照,可能当下他就会有悟处,甚至会开悟。诸位朋友,假如你是苏东坡,当下会怎样?故事不能白听,这些圣贤人都是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要有所领会!我们不能这些故事听一听说:我都听过了!那这样对不起古圣先贤的表演。场场好戏,我们不能看了之后,统统白看了。诸位朋友,我们在当下会不会回过头来,然后就说:你给我记住。能不能这样?不行!假如是这样的心念,那最正直的朋友都会离我们而去。所以《弟子规》说「闻誉恐,闻过欣」,把我们缺点直接指出来,甚至是从我们起心动念把我们的问题指出来,这样的朋友太难得了。我们假如能够当场就跪下去,给佛印禅师顶个礼,谢谢你的教诲,可能那一生就会很有成就。
  当然苏东坡先生成就也很高,其实他是做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可不能故事听完之后说:苏东坡先生修养很不好。那不对!因为这些圣哲人他都很清楚人生的责任,他不只要帮助当下的这些社会人民,他也要给后世留垂范。所以「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我们在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最重要的学处是学他们的心境,「慕贤当慕其心」,而不只是学他的一些言语行为而已,当慕其心。所以这些经典当中的教诲,都是圣贤人的心境流露出来的一言一行,我们从言行当中要回到他的根本,就是他的心地上来学习。他们的心境、一举一动都是要为天下人做榜样,「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个天下不单是他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又是往后的世世代代,是这样的心境,是为往后的历史做交代,这是他们的心境。
  我们常常在跟朋友做交流的时候,会问到一个问题,不要说天下,就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家道要承传多久?结果这么一问,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很少。连家庭我们都没有这种承担,希望他能够我们用好的榜样让他承传久远,那更何况是对天下?从这里我们就深刻感觉,我们跟圣贤人的差距很远。既然要希圣希贤,就要从他们的心地去效法、学习。所以人生心胸要宽广,视野要能够看得深远。
  我们往后再看这些圣哲人的故事的时候,也要深深去体会他们的用心,很多都是给我们做表演,针对我们最严重的问题。因为人都很难接受别人的劝诫,所以苏东坡先生也示现来让我们好好反省。其实苏东坡先生在宋朝,那是数一数二的忠贞之臣。看古代忠贞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可以从哪里看得出?看他被贬到多远,就看得出来他那种正直的程度。因为他太正直,皇帝听他讲话有点不舒服,就把他贬了。结果苏东坡贬到哪里去了?我很清楚,苏东坡先生贬到海南去了。因为我们到海南海口推展中国文化,就深刻体会到海南人民中国文化的根基,早在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先生就建立了。所以没有苏东坡先生到海南去,可能我们去推广也推广不起来,因为那个根基都已经先扎好了。
  而这些读书人他被贬官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会不会怨天尤人?我们以前读书都觉得说,他们被贬了以后一定很郁闷,忧郁而死,有没有?人家是浩然正气,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看这些正直的读书人,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都一定教化一方,利益当地的人民。因为都是利人的心、无求的心,所以他也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他尽心尽力了,所以他无悔。他无欲则刚,他不求什么,他只求能够利益人民。所以他不只无怨,他还乐在其中。这个心境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当我们有怨有悔,帮自己都帮不了了,焉能够帮得了别人?
  有一次范仲淹先生也被贬,他就讲到一句话,「不以宠辱更其守,不以毁誉累其心」。你看我们人生有很多的埋怨在哪?失宠了,埋怨;被人家侮辱了,很埋怨,那不可能有无怨无悔的人生。「不以毁誉累其心」,人家毁谤我们,心情毫无受影响;人家称赞我们,我们也不会得意洋洋。当被贬的时候,范仲淹先生讲了一句话,「岂辞云水三千里」,因为被贬的太远了,都好几千里,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这个「疮痍」就是指非常困苦的人民,不管他被贬到那里,他依然能够忧国忧民。所以他还是很快乐。以前我们在看一些书籍,提到这些读书人被贬官,然后都是写的他们好像很凄惨,其实这都完全误解了圣贤人的心境。这都是我们现在在深入圣贤经典当中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知。
  我们刚刚提到了佛印禅师写了这两句话回应了给苏东坡先生。之后,他们两个人又有一次聚会,刚好打坐,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禅师看他很庄严,说:你看起来像一尊佛。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苏东坡也很高兴,就问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接著佛印禅师说:那你觉得像什么?苏东坡先生接著又说了:你看起来像一坨粪(因为佛印禅师长的比较胖一点)。佛印禅师听完之后也没生气。苏东坡先生回去之后,有点高兴,喜上眉梢,刚好他的妹妹看到了,就问他:你今天高兴什么?接著他就说到:我今天跟佛印禅师在一起,他说我看起来像佛,我说他看起来像粪;所以你看我比他高,我是佛。结果苏小妹就说:哥哥,你今天输得太惨了。他也不大了解,接著他妹妹就说:人家是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大哥你是心中有粪,见人是粪。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见人是心中有佛,还是见人心中有粪?当我们时时都是看到别人脾气大,事实上再回光返照就是自己脾气大;看到别人很傲慢,再回头一看,其实自己甚至还比他更傲慢。所以这都是很微妙的人生道理。一个脾气很好的人绝对不跟脾气不好的人生气。因为他知道脾气好那种心平气和内在的喜悦跟那种快乐。当他看到别人脾气大的时候,他会舍不得,不只会不跟他计较,还会舍不得,说:你不要这么生气,暴怒伤肝。赶快给他倒一杯水给他喝,甚至於假如因为他生气,他就赶快走了,不要再让他气下去,都是有那一分宽恕怜悯的心。所以怪别人脾气大,那是我们脾气大;怪别人很贪心的,其实也就是自己也很贪心,看不下去。
  人生,我们刚刚说到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最重要的要先改变自己,自然能改变所有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要抱怨他人的时候,要回过头来想著,只要我变了,大众就会变,所谓「正己化人」。所以面对人生的这些际遇,我们时时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怨。孔夫子也曾经给我们教诲,「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个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我们从这些经句当中,可以又感受到我们古圣先贤的一种心境,他时时与万物学习的谦卑心。你看光在射箭的时候都能领受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我们每天见那么多山川大地,一点悟处都没有,那关键就在我们没有那一分谦退、谦恭好学的态度。
  所以夫子指到,射箭跟君子之道的一种观照。这个箭射出去,没有射到靶心、目标,我们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能不能说这一支箭品质不好?这支弓做的不合规格?就开始在那里只是找藉口、找理由,那就不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应该是没有射到目标,反求诸其身,马上先检讨自己的技术不够好。所以他人对我们没有爱敬之心,首先检讨的是我没有爱敬的心去对待他人。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平和的去把原因找出来。这个是真理,一定要时时拳拳服膺在心上。
  有一位母亲她教她的孩子,「父母呼,应勿缓」,但是就感觉她的孩子都拖拖拉拉的,不是很听她的话。然后她就想,我父母每一次叫我的时候,我马上就应了,怎么会是这个结果?不可以检讨真理。她又往深处去看,原来父母叫她,她确实都有回应;可是口上应,心里还是有不耐烦。后来她真正打从心里恭敬的回应父母,父母亲叫她,她都马上过去,欢欢喜喜:妈,有什么事?结果真的,当她的态度一转,她女儿的态度马上就跟著转。所以确实小孩他的敏感度特别高,我们是行为当中服从,内心没服从,小孩都感知得到。而当母亲这样恭敬的面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的时候,她的这个小孩子她的心性也开始效法转变过来。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