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5359|回复: 0

华人男子因病去世,妻子、情人不堪打击双双上吊随“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7-2022 08:19:14|来自:浙江杭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男子因病去世,妻子、情人不堪打击双双上吊随“去”

小狮儿提示:阅读本文约5分钟!

人很坚强,人很脆弱...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很悲痛的一件事...
马来西亚关丹一名华人男子在家中跌倒逝世,妻子和同居女友疑因不堪打击,上吊随他而去...

640 (3).gif
(图:来源自网络)

华人男子老白(化名),48岁,患有肾病,有一名38岁的妻子阿花和一名23岁的情人阿娇...
据说是在家中跌倒后死亡。
...
而他的死亡只是悲剧的开始...
据阿花的邻居描述,老白的妻子阿花在昨天傍晚7点多回到家后,曾向她哭诉丈夫突然逝世所带来的精神打击,作为邻居也尝试安慰,最后阿花还是哭着回到家。
第二天凌晨1点多,警方接到死者家属的报案后赶往现场,发现老白的23岁同居女友阿娇吊死在客厅,妻子阿花则吊死在楼上房间...

640 (1).gif
(图:来源自网络)

警方推测,两人相信是在男死者逝世后不堪打击而自寻短见,案件没有刑事成分。
发现两名女子上吊的,就是老白和阿花的孩子。他发现母亲和父亲的女友上吊之后,向住在附近的长辈求助,之后拨打紧急反应系统热线求助。
孩子告诉警方,父亲是因第五期肾病去世,怀疑母亲和父亲的女友是因为失去了依靠,压力过大而上吊。
他也提到,案发前看到母亲和父亲的女友握着绳子,没想到她们竟会做出傻事。

640 (2).gif
(图:来源自网络)

自杀...真的凄凉...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重要事实:
1、自杀可以预防
2、自杀未遂是最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3、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QQ截图20220724144531.jpg
(图:来源自网络)

关于自杀干预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只有抑郁症患者才会自杀
事实上,应激性生活事件,例如丧亲、失业、亲子矛盾、校园霸凌等生活压力源都与自杀意念相关。
抑郁症的确是自杀的风险因素,一项自杀案例调查中,仅9%的人曾在精神或心理科就诊。这个数据也许与精神疾病被严重污名化、人们普遍避讳就医的现状有关,但也提醒不用非得生病,才有资格哭泣和求助。

误区二:自杀者都不想被阻止
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新闻的讨论中,经常能看到对个体的责难,例如不够努力、自作自受、思维狭隘,甚至苛责自杀者的自私。
实际上,当一个人主动放弃生命,个人因素只是压垮ta的最后一根稻草,痛苦的本质来源并非单一的。
看见社会施加于个体的结构性的压力,比草率地“尊重ta的个人选择”更仁慈,也更理性。

误区三:自杀不可预防。
在一个对自杀有耻感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不敢直接谈论自杀,所以才会产生自杀不可预防的错觉。

QQ截图20220117235956.jpg
(图:来源自网络)

如何识别自杀者的信号?
近期经历重大变故,比如丧亲、离婚、失业、确诊癌症等等
在交谈或个人作品中反复出现有关死亡的话题
性格突变,情绪不稳定
饮食和睡眠行为改变
有自毁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自残和故意破坏人际关系
开始安排后事,处置‘遗产”,向亲友告别

如何阻止有自杀意愿的朋友呢?
不要害怕谈论自杀,请直接问ta有无具体的自杀计划。
多倾听,了解ta的真实生活与近期变故。
看见并承认ta的痛苦,不故作积极。
承认自己无法真正理解ta、但是有试图理解ta的意愿。
适时转移话题(比如问ta明天想吃什么),让ta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生活的实感。
不要勉强自己单独应对自杀危机干预,更不要答应帮ta保密。
可以推荐心理咨询或自杀热线,鼓励ta积极寻求帮助。

如何应对自己的自杀危机?
建立自己的安全网,包括但不限于信任的亲友、让你感到有所寄托的事业或爱好、能包容你真实想法与情绪的树洞平台等等。
有需要时积极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不避讳就医。
自杀干预热线忙线中,那就换一个。

提醒:珍惜生命,请给自己一个机会。
新加坡援人协会24小时热线:1800-221-4444

QQ截图20220724144627.jpg
(图:来源自网络)

我是小狮儿,每天记录和分享新加坡有温度、有高度、有时度的趣谈,关注我,随时了解当地靠谱干货!
如果您对内容喜欢,期待您的转发,也请您在评论区内留言互动!谢谢!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

222724hoe8x8ka941kexlk.pn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