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来新加坡求学,“陪读妈妈”已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尽管社会对她们的褒贬不一,但由她们的经历引申出的对新加坡教育的思考却更发人深省。
<P> 的确,作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选择地,新加坡有其独特的优势:法律健全,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双语社会,华人居多,生活容易适应,又允许妈妈陪读。但实际情况如何,新加坡真的是教育天堂吗?
<P> 中国学生大多是通过新加坡设在中国的中介公司介绍来新。来新前,中介公司的宣传天花乱坠:负责为孩子安排学校,妈妈很容易找到工作,足够支付孩子的学费,而且还会有剩余。
<P> 可来新后的实际情况如何?中介不仅迟迟不介绍学校,多数妈妈只得自己找学校,还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而且政府对陪读妈妈的工作准证控制严格,她们从国内带来的生活费花完了,想回国,回不去;留下来,生计问题迫在眉睫。真是欲哭无泪!
<P> 于是,出现了被逼无奈从事按摩业的陪读妈妈。尽管这部分人只是少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实出无奈而为之,但陪读妈妈却因此被另眼相看,从而使她们在新加坡的生活更加艰辛。
<P> 追根朔源,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中介的误导有关。既然新加坡政府希望开放留学市场,尤其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前来,就应当首先规范这一市场,使之不枉“法律健全”社会之美名。
<P> 试想,如果中介公司能够公正、客观地介绍新加坡的求学和生活情况,或者干脆把门槛设得高一些,让希望来新求学的孩子和妈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些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就会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明智的选择。
<P>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使新加坡损失一些经济上的收入,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却会减少许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己对人负责任的做法吗?
<P> 再者,友善的态度是迎客的先决条件。对于多数陪读妈妈来说,这里没有家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很难交到朋友,生活平淡。新加坡人好像总是对她们有所防范,新加坡社会不能带给她们温暖,她们感觉孤立、无助,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
<P> 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感觉,与许多新加坡人对陪读妈妈抱有的偏见不无关系。为什么新加坡社会不能给这个群体以公正的评价?新加坡政府既然让这些人进来,为什么不给她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机会?其实,她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内有自己的事业,而且有一定的能力和学术训练,只要新加坡政府开绿灯,她们是非常愿意以己之所长,换取社会对她们的认可。
<P>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行为根本无法留住人,更无法留住人才。难怪许多陪读妈妈刚来新加坡时,还有留下来的想法,但一段时间之后却改变初衷,不选择留在这里。这样的转变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P>·作者是本报国际新闻组翻译员 </P>
<CENTER></CENTER>
<P align=right>《联合早报》</P>
<P align=right><FONT color=gray size=-1>(编辑:游润恬)</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