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091|回复: 4

[转帖][分享]佛教与茶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6-2006 10:2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font size="3">佛教与茶道</font></div><p><br/><br/><font size="3">&nbsp;&nbsp;&nbsp; 吕维新<br/><br/>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br/>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br/>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br/>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br/>: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br/>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br/>,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br/>。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br/>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br/>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br/><br/>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br/>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br/>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br/>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br/>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br/>。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br/>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br/>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br/>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br/>、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br/>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br/>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br/>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性眨俊彼?固岢觥靶奚硪匀澹?<br/>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br/>(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br/>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br/>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br/><br/>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br/>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br/>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br/>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br/><br/>  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br/>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br/>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br/>,令人费解。<br/><br/>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br/>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br/>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br/>何须苦心破烦恼。<br/><br/>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br/><br/>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br/><br/>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br/><br/>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br/><br/>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br/>,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br/>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br/>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br/>。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br/>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br/>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br/>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br/>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br/>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br/><br/>  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br/>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br/>启中唐。<br/><br/>  中唐时期,虽然经历了七、八年政治动乱,相继又出现了“中兴<br/>”时期,由于北方民生凋敝,国家财源发生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南<br/>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大面积的土地特别是<br/>山区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因而动员全民垦荒,扩大粮<br/>食作物等种植面积,增加国家税赋收入,收到显著效果,茶叶生产也<br/>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是茶道形成的社会基础。<br/><br/>  陆羽“更隐茗溪”后,以湖州为中心,积极开展茶事活动,与皎<br/>然、李冶、颜真卿、孟郊等名僧贤达交往密切,他们谈经论道,品茗<br/>赋诗。从而推动了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湖州是茶道的发祥地<br/>。<br/><br/>  茶道的兴起,推动了寺院中茶会、茶宴和各种形式茶道的流行。<br/>唐代茶事诗中各有描述,因限于篇幅,摘句抄录于后:武元衡:虚室<br/>昼常俺,心沅知悟空。<br/><br/>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br/><br/>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br/><br/>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br/><br/>  皎 然: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br/><br/>  李嘉祐:虚室独焚香,林空静馨长。<br/><br/>  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br/><br/>  杜 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br/><br/>  张籍九:星台下煎茶别,五老峰前觅寺居。<br/><br/>  司空图:茶雁添诗句,天清莹道心。<br/><br/>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br/><br/>  李咸用: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br/><br/>  灵 一: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br/><br/>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br/>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br/>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br/>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br/>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br/>真谛。<br/><br/>  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br/>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font></p><p><font size="3"><a href="http://wenyi.com/culture/TEA/chadao/lw7.htm">http://wenyi.com/culture/TEA/chadao/lw7.htm</a><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4 10:31:42编辑过]
发表于 19-6-2006 11:5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大谈佛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06 21:5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爱茶,爱佛教</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7-2006 04:0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6 10:1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归来兮</i>在2006-6-19 11:51:00的发言:</b><br/>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大谈佛理。</div><p>小雁儿还真懂得享受人生!</p>[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