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3">据《华夏时报》等媒体报道,针对北京2008奥运会的首批立法方案昨日由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召开的奥运立法工作会议予以公布,内容涉及人口管理、车辆限行等5类共计65项。其中,对于农民工、流浪乞讨人员等群体将采取诸如所谓“整建制劝返回乡”和“加强救助”的办法予以应对。 <br/><br/> 面对倾举国之力而申办成功的奥运会,面对似乎如有关负责人所言“缺乏奥运会举办经验”的现实,相关部门历经五个多月的努力“穷尽所有智慧”之后出台的一揽子方案,竟然是这样的发扬中国特色、展现首都风貌!这是怎样的一种应对策略?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城市管理态度与为政胸怀? <br/><br/> 此时此刻,笔者心中没有诧异,但溢满悲伤:北京奥运,到底是谁的奥运会? <br/><br/> 笔者跟其他许多伪球迷一样,并非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我们对于比赛项目与规则、竞技与欣赏其实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是每逢重大赛事却依然会守在电视机旁,为每一次五星红旗的升旗欢呼,为中国队的每一次胜利流泪。我们是从小就被教育“要关心国家大事”的一代人,我们是曾经给北京亚运会捐出过一天零花钱的一代人,我们同样也是见证了北京申办奥运会十几年来的全民悲情与狂欢的一代人。可是现在,伴随奥运来临前的紧张与兴奋,我们看到的是却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惯性歧视,对于城市管理问题的体制性回避,以及长期以来那种迎接上级检查时候的惯有“清场”作风与“戒严”姿态。 <br/><br/> 让我们来看一看奥运来临前东道主的4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人口分类管理方式: <br/><br/> 对于主要从事基础建设项目施工的100万农民工,在奥运会期间“将由建委协调施工企业整建制劝返回乡”。很聪明的做法:他不是全部遣返,谁都清楚现在城市里很多行业和领域已经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了,现在的城市已经再无力说出“地球离了谁都照转”的豪言壮语,每逢春节的城市民工荒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这样的做法又很不尽人情,很不讲人道:或许我们举止并不高雅、衣着并不光鲜的“农村表亲”真的让北京在五洲四海的友邦面前为难了,何况我们还是“城市犯罪的频发群体”;或许在外奔波用血汗钱供孩子读书的农民兄弟对于奥运会的关注还不如对早日发放拖欠已久工资的期待;或许我们也并不愿意待在一下子涌进那么多人后拥挤不堪的首善之区去“煮鸭子”…但是,是否选择离开,为什么不能尊重我们的主观意愿?我们能够想象在主管部门对施工单位的“协调”下遣返几百万被攥着命根子的农民工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想象这样一种对于本已隔阂严峻的城乡藩篱采取的惯性应对会在“整编制遣返”的列车上酝酿一种怎样的情绪! <br/><br/> 面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的“加强救助”与未成年人的“强制救助”,我们终于开始确信救助与收容的区别本质;面对废品收购、小美容美发等所谓“低端行业”的“挤出北京”策略,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城市管理问题的体制性回避:不是解决而是遮丑,不是根治而是敷衍(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想起关于申办奥运时期迎接检查团后被曝光的一些新闻、一些策略……);面对涉及更广泛人群(很多是报着十余年期盼而来的球迷)的“需出具县级以上证明方可入京”的准入限制,我们看到的则是几十年前某些制度的回光返照。“从根本上控制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管理目标来实现的口号让人觉得恍如隔世,也让笔者怀疑这个“根本上”或许只是官方语言的惯用罢了。 <br/><br/> 当然,对于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奥运而非北京奥运来说,为方便“广大北京市民”观看比赛难题而准备采取的16天假期与机动车单双号出行,为向世界展现北京现代化风貌而采取的煌煌六十余项还仅仅只是首期的立法计划,我们理解有关部门大战来临前的惯性恐慌与用心良苦,但我们不能不质疑:被遮掩起来的北京还是不是北京?面对重大赛事的应急预案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一种平等观念与地域思维?被遣返了的群体又会怎样看待全民狂欢中的奥运盛宴?…… <br/><br/> 北京奥运,到底是谁的奥运会?</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