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42|回复: 0

[狮城水库] [转帖]流行作家硬充文化大师的余秋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0-2006 22:4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font face="仿宋_GB2312"><font color="#7755aa"><strong>余秋雨的身份认同危机</strong>
                                </font></font></font></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img alt="" src="http://cimg2.163.com/cnews/2006/9/29/20060929132.jpg" border="0"/><br/>余秋雨<br/></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作者:老诌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余老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受到批评,为何每一次又会使他大动肝火,我想是因为文化圈子包括余本人对余秋雨的身份认定出现了错位。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新进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文化史研究领军人物罗志田先生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地细致地描述了五四时期林纾(即林琴南)身份认同的危机,新派自是林的对立面,旧派也不认可林纾的学与文与出身,林纾对于新文学运动的攻击必然是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结局。时过境迁,余秋雨目前的处境却多少与林纾有些相似。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余秋雨之所以文行天下,暴得大名,其实是受惠于今天的教育体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单从数量上讲就少得可怜,更无论质量。多数人的文史哲知识就基本来自于中学课本。这些体制内的知识当然不能满足正常的求知欲:数量少不说,其中还有许多命题明显地与常识不符,经不起一个具有正常智商的人判断力的考量。而人们天然地具有了解真相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自己国家社会文化历史更是希望了解得多一点,真实一点。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在专业人士眼中,很多问题现在都有现成的答案,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辛勤研究工作的丰富成果就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中,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成果的过强的专业性妨碍他们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在人们的求知欲与合适的读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白。时势所趋,秋雨散文横空出世,他的文字绝无专业语汇的枯燥,同时又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些议论对于普通读者来讲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受困于教育体制对人文知识如饥似渴但又没有精力和时间啃学术著作的读者而言,恰似久旱后之甘霖,故一经面世,就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行销不衰。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如此看来,秋雨散文自有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教育体制对人文知识轻视和有意无意的曲解给人们造成的知识缺陷,同时对历史文化问题的散文化解说也打通了学术与普通受众的桥梁。余秋雨对普及中国文化功不可没。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方,余秋雨就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叶永烈,同《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给无数个孩子灌输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一样,余秋雨也极为广泛地传播了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人们的人文修养,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多了些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余秋雨是个成绩卓著的普及型作家。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当然这样的身份认定余秋雨肯定不能同意。虽没有明言,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思看,余秋雨显然已经以文化大师自居。他为中国文化的走向感到忧心仲仲,严肃地为世界各国文明的把脉,更要与杜维明等重量级人物煮酒论英雄,纵谈天下文化。然而与普通读者对余的热烈追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文两界对他的认可程度却有限。学术界推崇“学”,凡是在学界被尊为大师的人物无一不学富五车,能成一家之言,发人所未发,开一代风气。余在他专业领域或许是位优秀的专家,但就他喜谈之文化而言,其学养就明显不足,他文化散文中很多议论感慨,对于普通读者固然新鲜,对于学人却多是常识,难以服人。余秋雨以散文名世,但在文学界却也多遇尴尬,有人指出余秋雨散文过多的宏大叙事淹没了个人体验,讥之为伪散文,言之虽苛,我却也有同感。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从余秋雨一成名,身份认同的危机就伴随着他,可以说,多年他纠缠他的是是非非无不与此有关。本来他如果坦然接受流行作家的身份和普及的责任,不去寻求在学文两界尤其是学术界的认同甚至是出人头地,就不会有那么多笔墨官司。古语有云:暴得大名不祥,广泛和快速的流行以及学院出身这一特殊的背景让余秋雨的产生了过高的自我预期和自我评价,举手投足间已俨然一大师。本来学文两界已有人对余秋雨学与名之不成比例而不愤,余如此之做派,自然引来轮番轰击。对突如其来之批评,余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你来我往,成了文化界的周期性的风景。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7755aa" size="4">对于余秋雨而言,摆脱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似乎非常困难。作为文化名人,他难以放弃成为大师的梦想和努力,这需要平淡书斋生活磨练,需要厚重学术成果来获取学界的认同与敬重。但余秋雨能放弃给他带来大名大利的文化散文吗?能放弃他众多的读者吗?生活总是要选择,尽管有的选择非常困难。</font></p>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