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43|回复: 6

[转帖]爱情的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0-2008 23:24: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家们发现爱情确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化学成瘾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家、诗人和剧作家在人类对于爱的理解上做出了巨大成就。古往今来,爱的浪漫被视为霓虹,美得难以言状。而最近,科学家们却向这种观念发出了挑战,并且对恋人们如何与为什么相爱做出许多新的解释。
这真的有用吗?科学家们确实如是考虑。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可调节社会附属关系的神经化学路径, 这有助于我们解决某些缺乏建立人际能力人群的问题。对于所有关系而言——无论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系、夫妻间的婚姻关系,还是同事间的伙伴关系,全都依赖于一种建立并保持社会性纽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损可使个人丧失行为能力并导致明显的心理紊乱,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正如将恋爱拒之门外可导致严重的沮丧一样。研究者们同样把目光投向了若干形式更为极端的性行为。有争议的是, 一些理想化且处于前沿领域的团体视该项工作为通向未来的一道大门。那时爱情将不会有任何风险,因为源于这个概念的化学或基因工程便可能将其变为现实。
关于爱情的科学传说非常无辜地始于田鼠。草原田鼠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它是仅存3%的“一夫一妻制”哺乳动物中的一类。对“恋爱”中的草原田鼠来说,交配是一项耗时24小时的宏伟工程。一旦“结婚”,小俩口便终生相伴,直到天荒地老。“夫妻俩”宁愿在一起共度时光,为彼此梳理毛发,同筑爱巢也不去搞“婚外恋”。平时,“丈夫”是“妻子”好斗的“护花使者”,而幼崽一旦出生,它们又即刻成为挚爱并专一的父母。然而,另一种被称作山区田鼠的,作为草原田鼠近亲,除了一夜情之外,它们对稳定的伴侣关系毫无兴趣。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行为中的巨大差异却仅仅源于一小撮基因。如就基因而言,这两个物种超过99%的部分绝无二致。

为什么田鼠会坠入爱河?

像往常一样,最让人着魔的是田鼠爱情故事的进展细节。当草原田鼠性交时,其体内会释放两种称作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的荷尔蒙。如果这些荷尔蒙的释放被阻断,草原田鼠的性生活便成了短暂的艳遇,它们就会像生性放荡的山区堂兄那样去尽享受风流韵事。 相反,如果给草原田鼠注射以上荷尔蒙,虽然阻止它们性交,它们依然会钟情于已选择的伴侣。换句话说, 不过就一剂注射,研究者们便能让草原田鼠落入情网,不管草原田鼠的感觉如何,反正它们会产生与爱相类似的神经反应。

研究者找到一条与正在发生情形相关的线索,这一线索与如何使上述结果作用于人类有关。线索的结论是:当把这一魔术般的汁液注入山区田鼠体内,其反应与草原田鼠如出一辙。这就证实了,在忠诚的草原田鼠大脑内,与奖赏与强化相关联的区域中,具有一种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的荷尔蒙受体, 然而山区田鼠却没有。 问题是: 人类——据称是3%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中的另一物种,是否也具有和草原田鼠相似的大脑结构?

为对上述疑惑刨根问底,就需要“挖”得更深一些。一位来自佐治亚州,亚特兰大Emory大学,研究社会附属关系的学者Larry Yong,他对此的解释是,田鼠(以及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大脑内具有一套奖赏系统用以鼓励它(他)们去做生物应该完成的行为。如若不然,动物将忘记进食,饮水和性行为,从而招致灾难性的后果。动物们不断重复这些行为是因为那使它们感到快乐。这种快感是一种称作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大脑中的释放使然。当雌性草原田鼠交配时,在大脑奖赏系统中枢,多巴胺水平会有50%的上升,而这已完全足够让这些“女士”们产生上面提到的那种快感。
与草原田鼠近似,雄性家鼠性交时,因多巴胺分泌同样会感到快乐。当它体验到性让它感到愉悦,便会参照初次经历去搜寻更多机会。但与草原田鼠相反,家鼠决不会学习把性与某个特定的雌性个体关联起来。毕竟家鼠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
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就是从这里进入这个科学传说的。它们参与了大脑一些部分的工作,以帮助选出用于辨别个体的显著特征。 如果在老鼠出生前,DNA中的抗利尿激素基因即被剔除, 那只老鼠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失忆个体,它也不会对遇到的其他老鼠留下任何印象。如果催产素基因缺损,以上命题同样成立。
这里的显著特征是气味。耗子、老鼠和野鼠靠嗅觉区分彼此。Christie Fowler和她的同事在佛罗里达州大学的研究中发现,把草原田鼠暴露给异性可使其大脑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在对嗅觉记忆至关重要的一些区域尤其如此。人类是靠个性特征来记住某一个人的。那么草原田鼠会构造一个嗅觉“形像”去记住伴侣吗?这与性愉悦是否存在关联呢?
Young博士和他的同事在上个月《比较神经学期刊》的文章中提到了这种想法。他们认为草原田鼠通过一个由气味做媒介的性烙印过程使配偶彼此沉溺于对方。此外,他们还提到,与这彼此沉溺上瘾相关的奖赏机制在其他的一夫一妻制动物(包括人类)生理系统中,或许也进化成了相似的方式,以规范他们的配偶联结关系。

你或许也会面对它……

虽然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在人脑内的角色仍未被透彻了解,但与田鼠一样,人体在受到性刺激时也会释放这些荷尔蒙。尽管与田鼠不一样,人类不太可能有一张基于嗅觉的神经系统伴侣图谱,但若干线索已有力说明,这两种荷尔蒙能揭示一些人类恋爱的本质∶在已被研究过的人类灵长目同伴之中,一夫一妻制小长尾猴的大脑奖赏中枢系统中,抗利尿激素水平较非一夫一妻制的恒河短尾猿高。
其他方法也正在为人们寻找这些问题的谜底。2000 年,来自伦敦市大学学院的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定位出了能被浪漫爱情激活的大脑区域。两位学者选择自称正在热恋的学生作为测试目标,利用脑扫描仪对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进行观测。
令人惊讶的是:首先,人脑参与到恋爱的活动区域,较之其他感情(如普通友谊),相对要比较小些。“引人注意的是,结果显示,”两位学者推断说,“美丽的面容是通过控制一个有限区域的大脑皮层来实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  第二个惊奇之处是,大脑内因恋爱而活跃的区域不同于因其他情绪而活跃的区域,例如,恐惧和愤怒。 被恋爱“咬住”的那部份大脑还包括负责内脏感觉和因可卡因等毒品生成快感的区域。因此,因此,深坠爱河的恋人们的大脑,并非类同于经历强烈情绪波动的人,倒更接近那些鼻吸可卡因的瘾君子。换句话说,爱情使用的是在成瘾过程中被激活的神经机制。“严格地讲, 我们成瘾于爱情,”Young博士评述道,“就如同草原田鼠”。
那么看起来,能形成稳固社会联结的动物之所以愿意建立彼此间的伙伴关系,可能是由它们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受体在大脑中的位置所决定。生物进化作用于以上受体在大脑的分布,而产生了社会性或非社会性不同版本的田鼠。位于奖赏机制有关区域的受体越多,对个体而言, 社会互动就更具有回报性。动物的社会性团体,乃至整个社会本身都最终依赖于这些受体。但要使进化真能发生效力,在鼠之鼠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一定存在个体变异。这一论述还有引人入胜的推论。
在Emory大学与Young博士一同工作的Steven Phelps去年发现,草原田鼠各个体间抗利尿激素受体的脑内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提出,正是这一变异导致了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换句话说,一些田鼠将会比另一些更加忠诚。同时,Young博士说他和同事已经发现人类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的许多变异。“我们或许能够做些类似于察看人们的基因序列,察看他们的启动序列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人们进行基因型分类, 并把分类结果与他们的忠诚度关联起来”,Young博士作如是想。
事实已经证明可能对这种基因遗传进行修补,并产生了令人吃惊的结果。科学家能增加草原田鼠相关受体的表达,以加强动物对同伴的依附能力。而且在 1999 年,Young博士带领了一只研究队伍,他们将草原田鼠的受体基因插入到一只平常(因此成为杂乱的) 老鼠的体内,由此产生的转基因鼠对它的配偶表现得更为友善。

爱我,真心地爱我

恋爱中人们大脑的扫描,也有助于使科学对各种形式爱情的领会变得更为精确。Rutgers 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Helen Fisher,同时是一本关于爱情的新书作者,她提出,爱会以三种滋味出现:欲望,浪漫的恋爱和长期的附属关系。三种滋味的爱情虽有一些重叠,但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现象,并且具有各自的情绪和激发系统,以及相伴的体内化学物质。这些系统通过进化后以分别让交配,伴侣联接和养育子女成为可能。
首先当然是欲望,包括对性的强烈渴求。蒙特利尔Concordia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Jim Pfaus说道,贪欲的性行为其结果和使用鸦片引起的状况颇相类似:一种令人兴奋的混合化学变化,包括血液复合胺(5羟色氨),催产素,抗利尿激素和内非肽(身体内的海洛英的天然同等物) 的水平升高。“这可能提供许多功能,如放松身体,产生快乐和满足感, 也可能导致把某些特征与刚才的全部经历联结起来,”Pfaus博士补充道。
接下来便是两性吸引,双方处于相爱的状态 (就是我们所知的浪漫的、或强迫性的恋爱)。这是纯粹的欲望的升华,它使人们总能回到某个特定配偶身边。这种状态的特征,是兴奋感和对情感对象打扰式的和强迫性的思恋。一些研究员提到,这一心理状态可能和狂躁状态的躁郁症有相同的神经化学特征。Fisher博士的工作揭示了恋爱人群真实的行为模式,比如:试图唤起被爱者的报答——类似于强迫性混乱症(OCD)。
这又产生一个问题,即是否可能和处理OCD一样,用病理学方式来“处治”这种浪漫状态。任何沉醉于爱情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可能都想知道相应的答案。Fisher博士提出,抑制浪漫爱情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只能是在感情发展的最初阶段。OCD的特征,是血液中一种叫血液复合胺(5羟色氨)的含量较低。如果Prozac等药物让血液中的复合氨在大脑中停留得比正常时间更久,这些药品就可能阻止浪漫感觉的出现。(这也意味着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们可能正在危及他们彼此相爱能力。)真挚浪漫的爱情一旦开始,它就成为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Fisher博士说,这种欲望比食欲强大得多,一点儿血液中的复合氨不太可能扼杀心中如此强烈的情感。
尽管浪漫的爱情如此奇妙,但它却并不稳定——这绝非养儿育女的良好基础。而爱情的最后阶段,即长期的附属关系,却使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得以精诚合作——这种状态,Fisher博士认为,它的特征恰恰是平稳感、安全感、社会性的慰籍以及情感的最佳结合。
因为三个阶段的系统彼此独立,所以他们可能同时工作而导致危险的后果。如Fisher博士解释的那样,“你可能对长期配偶有深深的附属感,同时你又因另一人而感受到浪漫的爱情,其间,你又由于第三位异性而产生性驱动力。”这种独立性意味着你可能同时爱上多个异性而导致妒忌、私通和离婚——尽管也有可能是乱交、一夫多妻、和随之而来的额外生育,即最终一个更大的预期基因赌注。正如Fisher博士所述,“我们不是为快乐却是为了生殖而被创造的。”
爱情的各阶段在性别之间略有差别。例如,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欲望更容易被视觉刺激唤醒。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视觉色情对男性而言更加流行。虽然男人和女人用同样的强度表达浪漫的爱情,也同样会被可靠、和蔼、健康、聪明和有教养的伴侣所吸引,但不同性别在选择配偶时还是有着一些显著的不同。男性更易被年轻和美貌所吸引,而女性更多会青睐于金钱、教育和地位。当人们看到苍老而丑陋的男人手挽着年轻美丽的女子漫步道旁,大多数都会设想此公不是腰缠万贯,便有大权在握。

这些愚蠢的玩意儿

当然,爱情不止与基因有关。文化社会因素和后天的学习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人曾经爱过谁?如何爱过?对他(她)将来任何时刻的相爱能力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动物(包括人类)能从他们的性和社会经验中进行学习。性唤醒可本能地产生,但长期而成功的配偶关系,却需要一个对爱情各种精确因素从无知到熟悉的改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由性唤醒而导致性行为、爱和附属关系产生对大脑的奖赏。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包括鲜花、巧克力和甜言蜜语:这些都是可以学会的。

人类常常会囿于自身的经验,因此某些人总喜欢一再地和相同“类型”伴侣约会。研究人员认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大脑内发展一个“爱情地图”——一个包含许多人们已经熟悉的、魅力事物的蓝图。这个内部记分卡是人们用于评价配偶适合度的依据。认为特定类型的“精神伴侣”与欲望的内在联系是与生俱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同卵双胞胎择偶的研究表明,爱情地图的发展需要时间,而且有很强的随机成份。

针对家鼠的研究工作使Pfaus博士等研究人员力图查明:具有异性魅力的特征模板,是不是在性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的?他认为,即使在没有伴侣连接习性的动物当中——如家鼠——这些特征仍可能通过性奖赏的经验固定下来。家鼠能条件反射地偏爱特别类型的伴侣。举例来说,性奖赏同时伴随着某种提示条件,比如具有柠檬气息的异性。这项工作也许有助于对异常的性偏爱的理解。例如,人类的恋物情结发展于早期,而且几乎是不可改变。恋物癖者会把童年时期在视觉上和性经验关联的物体与性满足连接起来,诸如脚、鞋子、布玩具甚至气球等。

因此,关于爱的所有光彩之处,看上去只不过是具有遗传基础和受环境影响的一种化学状态。与此相关,这儿涉及的一切还将导致更多其他的问题。如果科学家能制造一只社会性更强的老鼠,那么他们是否可能产生一个社会性更强的人呢?创造一个更惹人喜爱的人,其结果又将如何?一些人甚至认为致力于废除“人类受难的生物学基体”的“天堂工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时光流逝

通过彼此关联的医学、遗传基因和心理学的检查,预测人际关系最终结果的研究进展和关于忠诚度的遗传基础信息,能使求婚变得更像工作申请。如果这个结论足够可信,保险公司会为你的婚姻投保吗?当脑扫描仪变得更便宜更普及,它能由研究工具变成任何人都可以用于发现他们被爱到何种程度的手段吗?未来会不会就如下问题为人类找到答案:你的伴侣是否真的爱你? 你的丈夫是否正对来家打工的留学女生暗送秋波?

接下来当然会有相应的药物。尽管Fisher博士对此有所保留。我们还是想问:药物是否可能帮助人们坠入爱河,或者破镜重圆? 或许不能完全做到,但却可能部分地提高“恋爱体验”。对此另一位学者Pfaus博士如是说:药物达不到整体提高的效果,因为药毕竟是药,这就是它的特殊性。如果一对夫妇不再相爱,药物多半无能为力。Fisher博士不相信大脑可以忽略对某人的厌恶——即使对婚姻危机中的夫妇大量注射的多巴氨,也于事无补。

然而,她确实认为调控血液复合胺(5羟色氨)水平能更快地帮助人走出恋爱的低谷。她同时建议和你的伴侣做一些新鲜事,这样可能哄骗大脑在长期两性关系中依然能感觉到爱情的甜美。任何唤醒活动都会提高多巴胺的水平而引发浪漫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假日能重新点燃激情的原因所在。当然,爱情浪漫主义者总是认为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化学,而正是科学家们,现在开始展示出了这一看法是如何的千真万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2 23:45:11编辑过]
发表于 12-10-2008 23:2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请注明转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08 23:40: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

那么明显吗?你就铁定这不是出自俺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08 23:50: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是我昨天才琢磨出来的。。。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8 00:24: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崇拜你哦![em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8 00:50: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未 来)  也 许 會 狠 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08 00:5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未 来)  也 许 會 狠 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