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E-cube

[陪读话题] 看了让人心酸的报章报道---陪读:十六岁的两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1-2011 19:17:5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是互通的,但那也要人家看得懂,而且要来看才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1-2011 22:52:5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Australasia  也不是每个新加玻人都有钱送孩子去外国读书。我门送孩子去外国也是拼命存钱。  发表于 10 小时前

说得好,正因为不是每个新加坡人都有钱送孩子到外国去读书,你们政府也知道这点,你们的精英比你们看得更远,不然你们也不会是在中国投资房地场最多的外资。所以这个陪读政策才需要从实际出发,最终落实在人的本性上去,体贴这些陪读妈妈的苦心,革去陪读政策中给妈妈们带来伤害的条款,还妈妈一个安心。如果对这些妈妈像当初你们对待香港过来的移民,很快就给予妈妈们PR,k可能今天就没有这些妈妈们在这里吐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1-2011 22:54:2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们并没有触犯你们的法律,而是希望改善自己的处境,每个人移动是为了活不是为了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1-2011 22:59:4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在苏州前期投资没有赚到钱,很多年过去了,你们之中很多人还在提此事,他们投资本来就是商业行为本来获取利润就意味和风险同在,没有谁说做生意是包赚的,为什么在现在已经获取利润后还在提当初的亏损?现在陪读妈妈和孩子正处在这种煎熬阶段,为什么还不可以为自己呐喊呐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11 19:04:5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幸福 发表于 21-11-2011 11:25
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有着无数的穷出不尽的“特色”,但特色并不全都是好的对的,就拿所谓的世上独一无二的陪读 ...

说得好,我们当初选择来这里是看好这里,现在发现这里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我们无权过问它国政策,但我们可以选择放弃。

点评

正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7-11-2011 0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0
发表于 22-11-2011 19:22:0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早报11月21日文章《是扎根 是过客? 第二家园的再选择》,又一次让我想到了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妈妈。有些妈妈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但没有归宿感。没有拿到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孩子和妈妈,更是漂泊的心情,每到延期证件的时候就坐立不安,不知道是否被批准继续留下来陪孩子,像是置身法庭等待判决的囚犯一般的心情。对此,我想很多妈妈都是感慨良多,我就借助这个发言的机会,一吐为快。
中国妈妈陪伴未成年的孩子来到新加坡,大多想到的是陪孩子到完成学业,再顺其自然地去留,这很正常。希望革去陪读政策中给妈妈们带来伤害的条款,还妈妈一个安心而已。
屈指一数,新加坡的陪读政策十年了,目的是吸收新鲜血液,留下一些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孩子,解决一些新加坡人口老化和生育率低下造成的不乐观问题。而允许这些小孩子的妈妈随来照顾小孩子,这是新加坡人性的一面,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涕的。为此,这些小孩子和他们的妈妈,视新加坡为第二家园,是顺理成章的。然而,这第二家园是否成为定论呢?还得看家主如何对待客人的态度。
十年来,中国妈妈和孩子,在新加坡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有目共睹。居无定所,担保人趁机暗算,妈妈求安定而被骗财骗色或欺骗他人等等事情时有发生,却没有适当的条文依据来控制这样的问题,以至于造成恶性循环,互相愤怨。
其实,解决了主要问题——妈妈能安心陪孩子到完成学业,其他也就迎刃而解。比如给妈妈签证和孩子学籍一样的留居期限等,对于无不良记录地生活在新加坡五年,或七、八、九、十年以上的妈妈,给予长期家属或永久居民身份等,孩子自然会把最终目标留给新加坡,这是不可置疑的。所谓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定心丸,妈妈在哪里,家就定哪里。大家同舟共济建设新加坡,实乃上上策。
反之,新加坡恰恰是在孩子最后的一步,请妈妈离开孩子,这实乃为下下策,受到心灵伤害的不仅仅是牵挂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有惦念妈妈的孩子,以及很有同情心的新加坡公民,尤其是来时就单亲和来后变成单亲的母子,让其天各一方,更是制造揪心事件。让大家看到的如此结局,显示了新加坡人性不够的另外一面。这样的结果,能留下几个孩子?能留下几个可以做栋梁的孩子?本来应该双赢的事情变成了双输。双赢的结果应该是:新加坡赢了,得到了孩子和民心;孩子的妈妈赢了,养大了孩子成才了,可以笑了。双输的结果是:妈妈输了,真正地一无所有了;新加坡输了,孩子心飞了,政府的冷酷伤民了。
曾经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广告人,安排了一老一少两位功夫人表演武打节目。并吩咐年长者慢慢表演,说是便于拍摄。但要求年轻人酣畅淋漓的发挥,刚强勇猛地耍把式。结果是大受民众的好评,说是舒缓快慢紧张平实处理得当,广告人大获成功。问及心得,广告人坦然,说仅仅是考虑到老人家的筋骨而安排慢动作,考虑到年轻人的锋芒而请他尽情罢了。此乃人情成功案例,据为己用不为过也。

点评

所谓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定心丸,妈妈在哪里,家就定哪里。 举双手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7-11-2011 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11 21:57:1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he0 发表于 22-11-2011 19:22
联合早报11月21日文章《是扎根 是过客? 第二家园的再选择》,又一次让我想到了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妈妈。有 ...

这是您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0
发表于 22-11-2011 22:18: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E-cube 发表于 22-11-2011 21:57
这是您写的?

毫无疑问,说是别人写的,那就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0
发表于 22-11-2011 22:19: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不妥我承担。

点评

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谢谢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3-11-2011 2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11 18:39:4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陪读母子的苦说出去谁知道,家里亲戚都以为是出来捡金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