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jjrchome

[小学] 最近几则关于教育的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4-2013 13:06:2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yibei 发表于 23-4-2013 11:55
前阶段,我接了个貌似某部的电话调查,大概是对国 防 及兵役方面的,对这些除了二项,我这新移民都是选最 ...

看来有我们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013 14:17:2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华中毕业生获颁 安格斯罗斯奖前两名(2013-05-01)


简 讯

  华侨中学毕业生张家豪在去年的A水准会考中,英国文学成绩表现突出,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所颁发的“安格斯罗斯奖”第一名。他的同校同学刘


俊谦则获得第二名。


  “安格斯罗斯奖”(Angus Ross Prize)于1987年设立,以表扬英国以外英国文学一科表现最优异的考生。每年有约1万1000个来自世界各地参与A水准会考英国


文学考试的学生角逐这个奖项。自奖项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加坡学生获奖。


  根据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SEAB)文告,张家豪将获得100英镑和一张纪念证书,刘俊谦也将获得纪念证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13 11:41:5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教书、课文与育人
(2013-05-16)

陈川强

  5月13日,我读了《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王振春先生的《学校教书也要教人》一文之后,觉得作者同较前在同版撰文的张淑华女士,对当前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应受到社会的重视。
  我曾亲耳听到在职的教师说“只有好好地教书才能保身”,由此足见一般教师所抱的职业安全意识。我想,这是当前现实

所逼,并非教师所愿!
  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文,有些立意真是很好。的确,诚如王振春先生所列举的课文内容如“排排坐,吃果

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真叫当年的小学生难忘。除了逗点和句号以外,仅仅十九个字,就能“潜移默化”学

生的一生了。通过浅白有韵而朗朗上口的文字,小学生不只上了“伦理课”,也上了“文学课”,这样的课文多美多好呀!
  说起当年富有文学味儿的课文,它还包括启发小学生去爱护自然,如:红花开,白花开;红花白花都好看。风啊,请你不

要吹;雨啊,请你不要打,风不吹,雨不打,留着花儿大家看!
  这真是上乘的儿童文学呀
  远的事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今年5月4日上午,我出席了由新加坡华文教师朗诵艺术学会、大士文艺促进会、随笔南洋

文化协会联同文礼民众俱乐部在文礼剧场联办的“中小学讲演名人故事比赛”一事。小学组水平高,竞争非常激烈,最终是由

来自美国的非华族女生“快乐”(南洋小学)荣获冠军。她的强处在于,不只语音准确、内容充实,语句结构,迎合年龄,感

情和台风都掌握得很好。当成绩揭晓,她赢得全场出席者——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领袖的一致赞赏。
  现场不只这一幕令人感动。还有一幕是,家长教育女儿的动人情景。当颁奖礼举行完毕之后,这位荣获冠军的快乐女生越

过我和一名赞助人李光祥先生的身边。当她走了不远,她的父亲特别嘱咐她回头,她立即跑了回来向李先生说:“谢谢您,亲

爱的赞助人。”
  这一突来的举动,真令李先生和我深深错愕与感动。当快乐回到父母身旁时,李先生便对我说:“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女

一生的明灯”。这句话,值得家长们共同深思。
  这名女学生的父亲,正是我们初次遇见的美国国际投资家罗杰斯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13 12:3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28%同龄学生  能进入本地大学就读
(2013-05-17)

胡洁梅 报道 ohkm@sph.com.sg  
 四所公立大学与新加坡科技学院今年共收到6万5000份A水准和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申请,比去年增加3%。
  教育部受询时说,今年供新加坡人申请的大学学额超过1万3000个。这意味着超过28%的同龄学生能接受大学教育,比率

比去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今年,公立大学和科技学院收到3万8000份A水准考生和2万7000份工院毕业生的申请,每个学生可

同时申请超过一所大学。
  政府的目标是,到了2015年,30%的同龄生能够进入公立大学就读。
  即将升格为第五所大学的科技学院今年提供更多学额,也吸引更多学生报读。于2010年开办的科技学院开办的课程主要面

向工院毕业生,校方今年收到超过5500份申请,创下最高纪录。科技学院去年和前年分别收到5000份和4000多份申请。科技

学院今年提供1500个学额,比去年增加200个。
  受欢迎的课程更是出现一个学额有七八人申请的现象,这些课程包括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食物与营养

学荣誉学士课程、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宇航学士课程,以及慕尼黑理工大学的电子工程与资讯科技学士课

程等。
  科技学院说,申请者的水平有所提高,至少两成的学生考获至少3.5的平均成绩(GPA)。毕业自淡马锡工院的林薇丽


(21岁)申请科技学院的纽卡斯尔大学的食物与营养学荣誉学士课程。她受访时说,想成为营养师,单凭专业文凭是不够的,

所以她原本打算到外国深造,但学费太昂贵。她选择报读科技学院,是因为学院的课程更贴近工院毕业生的需求,学年也比较

短,她能尽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工作。

新科大未填满预计学额
  另外,今年录取第二届学生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依旧未填满预计的500个学额。新科大今年只录取283名学生,比去年

首届340人少。新科大受询时说,校方采取重质不重量的收生原则,去年从4150名申请者中只选出300多名新生。
  新科大发言人不愿透露今年的申请人数。她说,去年的申请人数会比较多,因为大学提前招生所以申请者涵盖四届学生,

而今年的申请者主要是刚服完兵役的男生和这一两年毕业的女生。不过,新生的素质有所提高,他们来自更多元的学校,包括

初级学院、理工学院与国大数理中学等。
  对建筑设计有兴趣的华中毕业生蔡姿惠(19岁)放弃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英国几所大学的学额,选择新科大。她说:“申请

其他大学只为安抚父母,父母对新大学的教育成果有所保留,我花了不少时间说服他们。科技与设计是多变的领域,需要冒险

精神。我参加新科大的开放日与工作坊后,发现讲师更注重设计的过程、设计能如何改善生活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实际且

适合我。”
  今年开课的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虽然是全新的学府,但仍吸引超过800人争取首届的54个学额。与伦敦帝国学院联

办的李光前医学院上个月选出400多名学生举行遴选面试。
  国大招生处处长拉惹南受访时说,尽管面对其他大学的竞争,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和法学院继续受欢迎,申请率较高的课程

还包括工程学、文科与社会科学和商学。报读国大的人数与去年相近。针对医学院的申请人数,国大未提供确切的数据。据了

解,国大医学院每年平均录取280名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13 13:42:0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入学面试 从 “小组” 变 “迷你” 引不满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今年把以往“小组面试”甄选申请者的做法,改成不少知名医学院所实行的“多重迷你面试”制。有家长反映新评估过程有许多“纰漏”,但医学院指出,现在的遴选过程更严谨,比传统的小组面试更“可靠和公平”。

陈秋华 报道

qiuhua@sph.com.sg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七年来首次改革入学试,原有的小组面试由八轮的“迷你面试”取代,结果引来不满。有家长反映新评估过程有许多“纰漏”,但医学院认为现在的遴选过程更严谨,让考官对申请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报日前收到家长杨慧的来函,她在信里指女儿从小励志行医,以优异的成绩从莱佛士书院毕业。不过,女儿上个月申请报读杨潞龄医学院却不被录取,杨慧把这归咎于新入学模式的种种“纰漏”。她认为,新模式从面试官到题目都存在太多变数,不同天的面试题难易度相差甚远,而且问题的性质局限了申请者的发挥,以致抱着玩玩心态的申请者或可侥幸通过,真心想行医的人却被踢出局。

  杨潞龄医学院的入学申请向来竞争激烈,每年的申请者超过1000人,但平均获录取的仅280人。医学院今年一改以小组面试(panel interview)甄选申请者的做法,采用不少知名医学院所实行的“多重迷你面试”(Multiple Mini Interview)制。

  医学院将这类面试统称为集中技能测试(Focused Skills Assessment)。申请者必须在一天内通过八轮各约五分钟的“迷你面试”,每一轮由一名医疗专业人士主持,包括医学院教员、医生和护士等。面试问题多半没有对错可言,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情境设置了解学生的观点、决断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等特质。例如,考官可能会问学生,让病人接受未经批准的新疗法是否有违医德。

  医学院发言人回答本报询问时说,多重迷你面试是许多知名学府,包括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已使用多年的入学考试。这类评估的成效显示,它比传统的小组面试更为“可靠和公平”。

李光前医学院

采用同样遴选机制

  今年开课的李光前医学院同样采用多重迷你面试的遴选机制,外加英国生物医学大学入学考试(BioMedical Admissions Test)。

  杨慧受访时说:“由于家中有很多人因为癌症去世,女儿从小就立志要行医攻克癌症。她积极到不同医院实习,到社区做义工,也努力读书,考到了六科A可报考医学院,谁知现在却这样……她现在整天吃不下饭,我看了真的很心疼。我又是单亲妈妈,根本没能力送她出国念书。”

  针对杨慧的质疑,医学院发言人回应说:“虽然不同天的面试题可能不一样,但是问题的动机是一致的,就是测试申请者是否具备当医生的某种特质或技能。(面试)和其他入学评估工具的结合提供更标准和更广泛的测试结果,让我们对个别申请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比从前的模式更为严谨。”

  在这之前,杨潞龄医学院申请者除了参加小组面试,也得进行笔试。新入学式实行后,笔试由“情境判断测试”(Situational Judgement Test)取代。除了面试表现,校方在录取过程中也考虑申请者的学术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成功申请者说,她同意杨慧的一些说法,但认为任何面试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公平。相比之下,她认为多重迷你面试要比小组面试更公平。

  她说:“在传统小组面试,个别面试官的判断可能会受其他面试官影响,但在新的入学考试下,你有多达八次的机会表现自己,即使无法让其中一名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你还有另外七次机会。”

点评

不管怎样,都有人不满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1-5-2013 15: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13 13:42: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几家欢喜, 几家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13 18:19:34|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分钟的面试时间太短了。难道是着重测试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5-2013 14:48:2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A水准会考华文B试卷一 今年起电脑作答取代笔试

陈能端
2013年05月23日
  



陈能端 报道
nengduan@sph.com.sg

从今年起,A水准会考母语B试卷一将以电脑作答取代笔试,今年底应考的300名初级学院一年级生,是首批以电脑作答的考
生。

华文B(CLB)试卷一测试考生创作应用文的能力,分数占科目成绩的20%。考生必须在50分钟内从两道试题任选一题作答,

他们可以根据所提供的电邮内容写一封回复电邮,或按照电脑屏幕显示的图片结合个人想法,写一篇博客帖文。

教学和课程出现改变


评估模式须相应调整


教育部和考试与评鉴局昨天召开记者会说明相关细节。

教育部副教育总司长(课程)王斯芸说,2010年母语教育检讨报告建议使用高科技加强教学,以实现“乐学善用”的愿景。

为此,学校近年来更广泛地在课程中融入资讯通信科技元素,教育部去年也推出“iMTL”电子互动平台,旨在让学习母语事半

功倍。随着教学和课程都出现改变,评估模式也必须相应调整。

至于为何从母语B会考开始实行电脑输入的形式,王斯芸回应说:“母语检讨报告点出的大方向是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喜欢

母语,活学活用母语。母语B是落实这套理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母语B学生尤其需要从真实的语境中学习,以及掌握母语

基本的沟通功能。”

政府在1999年进行母语教改检讨后,教育部后来开办母语B课程。侧重听讲能力的华文B课程2001年在中学和高中开办,以协

助学习华文面对困难的学生继续保持对华文的兴趣。

教育部受询时没有透露今年参与A水准华文B会考的人数,但指出每年约300名母语B考生中,大多数修读华文B。

几个步骤确保应考公正


考生在试卷一的环节以笔记本电脑作答,教育部将通过几个步骤确保应考制度公正。这包括为每名考生提供个人密码;将考生

的作答内容加密(encrypt)防范他人修改;在每个电脑屏幕上贴上“防窥膜”(privacy filter);确保每台电脑的电池充满

电;考场有后备电脑;以及设定电脑程序把考生的作答存入硬盘和储存器(thumbdrive)。

按照2010年母语检讨报告的建议,O水准母语B和A水准H2母语与文学分别在明年及后年实行部分电脑作答。O水准华文会考何

时引进这个形式则有待确定。另外,到了明年A水准和O水准母语B的口试将让学生看录像对话,取代看图说话。

华文B试卷二和三


测试形式不变


南洋女子中学校校长王梅凤是2010年母语检讨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她昨天出席在圣安德烈初级学院举行的记者会。她受访时

说,华文B试卷二和三的形式不变,依旧测试考生的书写能力、理解、听力和口语。她指出,试卷一本来就要求学生写电邮或

博文,因此现在改用电脑作答会更贴近生活,也反映评估模式与时并进。

圣安德烈初院今年有15名一年级生修读华文B课程,其中一人是姚佳崴(17岁)。姚佳崴双亲都失聪,他从小和亲友对话习惯

用英语,华文能力较弱。他告诉记者,念中学时,华文教师不时设计一些用电脑作答的课堂作业,所以他对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并不感到陌生。

姚佳崴说:“用电脑当然比较好,因为以前作答到一半可能忘记怎么写某个字,就要查字典,思绪会断掉。现在输入汉语拼音

然后认出对的字就可以,整个作答过程比较通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5-2013 12:30: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ona2004 于 27-5-2013 13:46 编辑

O水准华文文学学生10年来减半 A水准华文与文学学生则增加近半
陈秋华

2013年05月26日

一直以来,选修华文文学的多数是特选中学学生,只有少数来自其他学校。随着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校和

立化中学这四所特选学校转而开办六年直通车课程,学生不参加O水准会考,选修这科的学生人数也因此大幅减少。 @陈秋华qiuhua@sph.com.sg 修读O水准华文文学的学生人数在十年间减半,但同一时期修读A水准H2(高级主修科目)华文与文学的

学生人数却增加近50%。为了让华文文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鼓励更多学生修读,教育部继今年改革O水准华文文学课程后,

明年推出修订后的H2华文与文学课程。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参加华文文学O水准会考的学生从1992年的750人跌至去年的330

人。同一时期,参加H2华文与文学(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简称HCLL)A水准会考的初级学院和高中学生却从260

人增至470人。共37所学校开办华文文学课教育部答复本报询问时说,目前开办华文文学课的学校共有37所,与过去仅有十所

特选中学相比大幅增加。不过,这并无法扭转华文文学学生人数减少的趋势。教育部发言人说,学生人数减少主要是因为中学

教育制度的改革。一直以来,选修华文文学的多数是特选中学学生,只有少数来自其他学校。随着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

南洋女子中学校和立化中学这四所特选学校转而开办六年直通车课程,学生不参加O水准会考,选修这科的学生人数也因此大

幅减少。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学校仍然设法让学生通过其他管道接触文学。例如,2005年成为直通车学校的德明政府中学,将

文学融入高级华文和供中三至高二学生修读的四年双文化课程中。去年,学校复办华文文学课程,作为学生人文科目的选项,

这两年共吸引约30人报读。德明政府中学发言人受访时说,在学校转为直通车源流之前,选修华文文学的人数就不多,人数有

时都凑不成一班,但无可否认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华文文学感兴趣,因此校方决定复办该课程。有别于O水准的华文文学 ,A

水准的华文文学并非单一的科目,而是与高级华文结合为华文与文学科目,修读高华的学生也同时读华文文学。目前,12所初

院、励仁高中和几所直通车学校都开办华文与文学课;在1992年,仅七所学校开办高华课程。教育部说,华文文学课程旨在培

养学生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从中领略文学如何推动社会及人类的文化、美育及精神发展。O水准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

学理解及欣赏技巧,A水准课程则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文学“工具”来检讨和分析文学著作,达到更深一层的文学鉴赏能力。经

过一轮检讨后,教育部已对华文与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新课程将在明年推出。改良后的华文与文学课程同样有语文和文学两个

部分,不过语文的部分将改以三大课题,即青年、社区和国家及环球趋势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文本,更偏重于华文华语今日生

活中的使用。文学部分则添加戏剧作品和更多的本地文学作品供学生赏析,文本范围更广。星烁初院每年平均有20名学生选修

HCLL。华文科主任张晓忆认为,新课程对没有高级华文或中学华文文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要比现有课程更具挑战性。她说:“新

课程采用网上论坛内容等作为教材,更为生活化,但也意味范围更广,而且无论是在语文或文学部分,都要求学生做更深层的

思考和分析。” 至少12中学开办华文文学(配对课程)除了华文文学(完整课程),中学现在也开办华文文学(配对课

程)。这是配合教育部2002年推行的人文选修科制度。完整课程涵盖现代和古代文学,而配对课程只有现代文学的部分,中学

可以同时开办这两项课程。目前,至少12所中学为学生提供华文文学(配对课程)。向来只开办完整课程的新民中学今年首次

开办华文文学(配对课程),吸引16人报读,虽然人数与过去开办完整课程时差不多,但值得一提的是,报读该课程的本地学

生比之前报读完整课程的学生多。新民中学母语部主任汤俊杰受访时说,华文文学不像英文文学一样是中一和中二生的必修

科,因此学生对它比较陌生。配对课程少了古典文学的部分,教材以现代小说、散文和诗歌为主,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过教师

仍在课堂上分享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帮助他们应付占考卷里头的课外题。他说:“我希望这能鼓励学

生尝试创作……华文文学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和感官,作家笔下的不同人物也帮助学生对人的多面性更为了解。”此外,新民中

学也通过驻校作家计划、母语双周活动和文学四月天讲座等文学相关的活动,拉近学生与文学的距离。中三生王慧敏参加驻校

作家计划后,毅然选修该科目。她说:“参加这些活动后,我发现文学没有我想象中深奥。其实歌曲和电影里头处处都有文

学,文学不仅是一个考试科目。”另一名学生郭华新当初因为学校今年没开办完整课程而难过得哭了。原来一心想当作家的她

报读新民中学就是为了华文文学课程。她说:“那时我很失望,感觉自己没机会追求梦想了。哈!不过念了半年,我不再这么

想了,因为老师在教学上也穿插古典文学,我也发现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有很多共同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5-2013 12:34:5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iona2004 发表于 24-5-2013 14:48
A水准会考华文B试卷一 今年起电脑作答取代笔试

陈能端 2013年05月23日  

温故而知新馆


高健康

2013年05月26日



新声代

传单上列出博物馆的地址、电话和网址,简明扼要,可惜没注明开放时间,如果能加入这项重要信息,对公众来说将更便利。

知新馆的公关告诉我,很多人将知新馆和科学馆混为一谈。老实说,我就是其中一个。

十多年前中学假期去过一次知新馆,记得里头有很多高科技展览,当时只感觉很科幻,对展出的内容印象模糊,到后来连地址也忘了。2002年至2003年间,我在新加坡武装部队军训学院(SAFTI MI)受训10个月,才发现知新馆原来就坐落在学院的一角。虽然跑步时常经过那一带,但从没进去参观,对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中学阶段,直到上星期六才改观。

从上周六起,国家文物局属下八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免费开放给公民和永久居民参观。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黄循财当天也宣布,知新馆、陆军博物馆和旧福特车厂资鉴馆三家由其他机构管理的博物馆也免费开放,使总数增加到11家。

为拍摄新加入免费行列的博物馆,我和摄影同事特地赶去位于裕廊路上段的武装部队军训学院。在阔别10年后,我又回到了那里,除了知新馆附近增建了陆军博物馆,其他景物大致依旧。

在公关的带领下,我再次参观知新馆,那些炫目的高科技展区和当年一样科幻,但这回我特别留意展览的内容。它的主题紧扣国民教育,除了国防,也全方位介绍我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通过高科技和多媒体设备,你可以时光倒流,回到我国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当实地记者,也可以在模拟控制室指挥三军作战,或参与构筑未来的城市景观。

公关坦言,馆内的展览丰富有趣,可惜因地点较偏僻,有些国人嫌远不来,所以对它认识不够。但我想,票价可能是让国人裹足不前的另一个原因。在免费开放前,它的成人票10元,儿童票六元,一家四口来参观,单是门票至少要付32元。免费开放后,相信参观人数会增加。

免费的东西确实很有号召力。新闻刊登后,我当天就收到一位读者的电邮,向我询问11家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地址等资料。我没有现成的资料,但又不想让他失望,因此替他上网找。幸好其中八家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管理,在文物局网站就可找到相关资料,但另外三家博物馆由不同机构负责,只能到它们各自的网站找,花了好些时间。

我后来发现,文物局其实已考虑到国人需要这类资料,印制了有关这11家博物馆的传单,放在博物馆让公众免费索取。传单上列出博物馆的地址、电话和网址,简明扼要,可惜没注明开放时间,如果能加入这项重要信息,对公众来说将更便利。

上周六是免费开放的第一天,原以为各博物馆必定大排长龙,拥挤不堪,但出人意料的是它们和平时没两样。根据公众的反应,没大排长龙可能是因为:一、不知道博物馆已免费开放;二、全年免费,不急于一时;三、对参观博物馆没兴趣。不知道和不急于一时倒无所谓,当他们心血来潮自然会去参观。值得关注的是国人为什么对本地博物馆没兴趣?如果是因为展品不吸引人,那么博物馆经营者应利用免费开放的机会,展示最好的文物和艺术作品,让国人知道免费不表示劣质。

黄循财表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的多寡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国人获得高素质的博物馆体验。

有公众也认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会像公园一样成为国人休闲的好去处。这一说法很有意思,因为户外公园提供的是绿意和清新空气,而室内公园提供的是人文和艺术气息,二者相辅相成。博物馆里也有大片开阔的空间,就像公园绿油油的草地,当局可善加利用,例如多举办一些亲家庭活动。

那位向我询问资料的读者感叹,他的幼弟移居加拿大,上回来新探亲,他带幼弟全家去参观土生文化馆,但生活在新加坡的兄姐侄甥们却对这家博物馆一无所知。

这是贵远贱近的心理在作祟吗?已故开国元勋拉惹勒南曾在一篇演讲中提到,有位旅行家一辈子住在一家英国博物馆旁,但直到去世都没到过该博物馆,因为他以为博物馆离家很近,随时都能去,所以一再延后,最终去不成。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采访,我短期内并没有计划去知新馆参观,这回得以“温故而知新”,是一次意外的收获。由此想到,也许已有不少国人到过那11家博物馆,但何妨趁着免费开放再去参观,通过温故而知新加坡的博物馆呢?


(作者是本报记者

jiankang@sph.com.s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