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n1213 于 18-7-2013 13:18 编辑
导读:来到新加坡已经很多年...... 下面这些文字是初来乍到时的诸多感想(有些文章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网友们可以猜到那是何年)。如今回忆起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我只能引用诗人的话说,那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异乡情思(代序) 那一天的清晨,我独自漫步在街心公园里。一阵微风吹过,树叶轻轻飘落,虽然新加坡依旧是盛夏,却刹那间让我想到了秋天。在中国在祖国在故乡,此时正是金秋十月。此刻,我置身赤道,看着那落地的树叶,屈指一算,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品味秋之风景了。 人就是这样,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总是置若罔闻,一旦离开才开始怀念。就像祖国的概念,当你在自己的国家时,她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谁也不去深究她的含义。而当你在异国他乡时,她才会变得非常具体,她才成为家,家乡,亲人,同胞,自己国家的代名词。她意味着思念,意味着亲情,意味着团圆,代表着自己的根。而当我要把自己的情感化为文字时,地理位置也常常会影响到我的情感,那种漂泊与根的感觉,混杂在一起,实在难以说清。 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每一种选择是对是错谁也无法判断。但因为选择了,生活才多姿多彩,人生才不平铺直叙,回忆起来才会有滋有味,就像一本耐读的书。世界如此之大,而自己却像井底之蛙。我渴望丰富的人生,我追求浪漫的生活,我希望走遍天涯海角。于是我抱着自己的理想来到了新加坡。 在新加坡,我憧憬过,失望过,欣喜过,伤心过,追求过,徘徊过,但最重要的是我收获过。特别是游子的生活让我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深的升华。思念故乡之情,常常溢于言表。这份眷恋、这种情结、这缕情思,时常在我的心头萦绕,难以割断、无法割断、也不能割断……
花园城市 新加坡号称花园城市,她也确确实实配得上这美称。 在新加坡的任何一块国土上,到处都有花草树木。无论你是坐在家中还是外出,无论你是购物还是消闲,无论你是在步行还是乘车,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过去,你一定会看到葱葱绿绿的树木或美丽的花花草草。 我曾惊讶于这一点。难道新加坡真有巧夺天工的大自然的设计师,将那些花草树木巧妙的点缀在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层次鳞比的高楼大厦间? 我最喜欢靠近东海岸的那一条高速公路,笔直高大的棕榈树矗立在路旁,一棵一棵沿着公路伸向远方,而不远处便是蔚蓝大海,每当我乘车或伫立在天桥上,我都感到心旷神怡,妙不可言。在莱佛士仿的商业闹市,当你正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透过商店的玻璃窗,印入你眼帘的是热带阳光下的绽放的奇花,那种欣喜又让人赏心悦目,眼前一亮。更不要说在公寓的一角,在组屋的楼下,如果你不搞清楚你的方位,你一定会疑心你是在公园里。 如果你乘车环游全岛,大片大片的树木呈现在你眼前,所有的建筑隐藏在其中,那感觉就如同在森林中行驶一样,几乎认人忘记身在何处。 而色彩斑斓的新加坡国花胡姬花也是无处不在,点缀着大街小巷,马路天桥。绿色的草坪也随处可见,你也决不会看到“禁止通行”的字样。 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确名副其实。
Singlish 新加坡是一个东方西方荟萃,多元化种族并存,又以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未到新加坡时,就听说新加坡人讲的英语是新加坡英语,也就是Singlish 。事实上,他们的发音的确和英式,美式不同,而是溶入了当地特色。新加坡有华人,马来西亚人,印度人和白人。由于很多早期华人来自中国沿海一带,所以广东话、福建话也是很有市场。于是新加坡的英语就融人了当地特色,发音初听起来有一点怪怪的,但听久了又觉得比美式英式来的亲切。除了语调不同,他们也会在英文中加入中文,如在ok后面加“啦”音,把“ok”说成“ok啦”,虽然讲的是英文,但语气却用的是华文。或者干脆一边讲英文,一边又会冒出一些华文字词,好像这样才能过瘾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时,一些马来话,广东福建话也会在里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便形成了Singlish。因为沟通的需要,新加坡人往往会讲好几种语言,他们也以此为自豪。但年轻的一代现在却更重视英文的学习,不可否认,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新加坡,流利的英文,的确是谋取一份高薪工作的前提。 当你初到新加坡,在很多正式的场合都听到的是英文时,你很难想到其实他们的母语是华语。根据国情,教育部规定,所有政府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两种语言:英语和华语,或英语和马来语,或英语和淡米尔语(印度语)。而且他们的学习真刀实枪,到中学毕业时,很多学生的华文听说读写简直可以和中国的中学生相提并论。可以说,讲华语运动在新加坡一直在持续,而且成绩显著。 也因此有人说,新加坡人英文不好,华文也很烂。为此,报纸上也常会讨论这一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认为,事情都是相对的。即便新加坡人的英语比不上美国人,华语比不上中国人,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在美国和中国也确实没问题。
学母语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方文化荟萃,多元化种族并存,又以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当你初到新加坡,在很多正式的场合听到的都是英文时,你很难想到其实新加坡的母语是华语。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小到在地图上不能用钢笔点,而只能用圆珠笔点。虽然国小,但在语言上却不甘示弱。新加坡政府规定:华语为母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政府很有远见。 根据新加坡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白人等不同种族共处的国情,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所有政府中小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两种语言:英语和母语。即英语和华语(华人),或英语和马来语(马来人),或英语和淡米尔语(印度人)。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选择。具体就是,在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均用英语来教,而母语一定要用母语来教。这一点跟我们在国内学英语的方式完全不同(我们是用华语教英语),而且很有效果。以华语为例,学生以听说为主,并会读会写。实际上,学生在幼稚园时代就开始接触华语了,到了上学时都是用两种语言交谈,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语感基础。而且他们的学习真刀实枪,中学毕业时,很多学生的华文听说读写简直可以和中国的中学生相提并论。讲华语运动在新加坡一直在持续,而且成绩显著。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个新加坡华人或者在学校选学华文的非华族学生都有两个名字:英文名和华文名。这样,新加坡华人的姓名结构是:英文名+姓氏+华文名,这是姓名的全称。如果一个非华族学生在校选读了华文,那他们就只用名而不用姓,小一点的孩子非常可爱,他们并不懂得这其中的缘故,常常会说:“我没有姓。” 然而,华文和英文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学习起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学生学到中学毕业后,只要考试达到一定要求便可以不必选择华文,而社交语言又为英文,所以有些人就会抱着应付的态度:考试ok就好,反正以后不一定用得上。因此,华文和英文也在激烈的较量着。一方面,政府强调必须学习母语。华人一定要学华语,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不能做香蕉人,外面是黄皮肤,里面却是西方人的头脑。另一方面学生也觉得压力太大。在新加坡的一部电视剧里,就有一个华族小女孩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长大了要当医生发明一种药,吃了可以变成白种人。因为那样就不必学华语了,让老师哭笑不得。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一代的确更重视英文的学习,因为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新加坡,流利的英文,的确是谋取一份高薪工作的前提。 因此,华文的教育也一再改革。目的不外是提高学生学华文的兴趣,并注重实用,尽量做到事半功倍。李光耀等名人以身作则学习华语的故事也常会见诸报端,或出现在课本里,以鼓励国人努力学习多种语言。媒体也十分关注,竭力宣传。人们常常会在电视中看到用心良苦,创意新颖的宣传学华语的精美广告,以及令人捧腹大笑的有关学华语的种种趣事和笑话的电视片。如有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主持人给在新加坡的外国人现场教华语,然后马上让他们用新学的第二语言去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往往推陈出新,结果出人意料。这也说明他们在新加坡确实受到华语的耳濡目染。 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的崛起也是华文热的另一个原因。在这种大趋势下,许多印度,马来族学生以及白人也在学校选择学习华语。还有一些来自日本、韩国的学生,也在努力学习华文。他们当中有的人华文成绩非常好,有时连新加坡的华族学生也比不上。记得有一次,我去一家马来人的店里买东西,正当我用蹩脚的英文和对方说话时,店主的女儿走了过来,她标准流利的华文让我吃惊,我不由地称赞道:“你的华文很好!”“过奖,过奖。”对方谦虚的回答更让我侧目! 而且,新加坡的中小学华文课本编的非常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文化点点滴滴溶入其中。所以,怎样留住中华民族的根,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红灯区 还记得初来乍到新加坡已是晚上十一点了,我坐在车上透过玻璃好奇的望着车外新加坡这座对我来说全新的城市,但正如这漆黑的夜晚一样,一时半会怎么能看透呢? 不一会我就到达了目的地芽龙(Geylang)。当然,我还不知道Geylang是红灯区。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又将公寓仔细的看了一遍,装修很好,家具也都是安照在国内的要求买的,虽然一个月要付$600元,但想到有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心里便舒服许多。于是我便脱口而出:房子不错,我比较满意。二房东说:我还没有告诉你它不好的一面,这里是红灯区。红灯区?我只是在电影和书中看到过,顿时一幕幕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在我眼前闪过。也许是看到我眼神里的一丝不安,她马上说:其实也没什么,你走你的路,只要别停下来就好了。我似懂非懂,但半年和约已签,我也无话可说。 当我走出公寓,站在Geylang大街上时,我失望极了。这里就是新加坡?窄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破烂的小店……更恐怖的是我走了没多远,就有一凶相毕露的男子尾随在后,他大喊:小姐,小姐。我回头一看,便被吓住,赶紧加快速度往前走,他怎样喊我都不回头。正在我心跳加速时,他却跑到了我的前面,大叫一声:中国人!便跑掉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但仍然心有余悸,惶惑不安。 下午返回时,却又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住处。这时一名男子走过,我连忙问他。他很有礼貌的告诉了我。我这才觉得自己可笑之极,原来我就站在公寓门口却还浑然不知。正要说谢谢,我却突然又听到了一句:多少钱?我心里暗暗慌乱,什么也不敢说了,拔脚就走。 回去后,我向二房东讲述,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不要理睬他们就好了。 几天后,我第一次晚归。说晚,其是也就是八点多。我心里惴惴不安,一路上我都在想:红灯区的晚上会是怎样的呢?会不会很恐怖?会不会很危险?没有人接我,也没有人送我,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了。当我终于走到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晚上和白天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依旧走来走去,商店照常营业,餐馆仍然开张,那情形不知比白天热闹多少!我不再害怕,一边笑自己,一边继续走。突然,我看到很多女郎站在路边,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控制住自己的好奇,不敢正视她们,加快脚步走回家去。 再后来,我习以为常,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会很多,有一天又没有。有一次,我又看到了她们,我已不再害怕,竟故意从她们身边走过,我看到:她们看上去都很年轻,她们看上去都很漂亮。我心中不解:为什么她们却…… 合约到了,我搬离了那里。在以后,在白天,我曾路过那里。我走路时,碰到过那刺人的目光;我做车时,看着那人流,心里总是不能平静...... (p.s. 发此文时,我刚从芽龙吃完宵夜回来,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那时的感受,善忘的人啊)
解读陪读妈妈 ------ 评新书《百合》 近几年来,以陪读妈妈的话题来写书的虽有,可是,始终没有一部真正能把在新加坡的陪读妈妈生活描写得真实的作品。幸好,盼到了这部由喜蛋所著的《百合》。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向了新加坡,在这些人中,陪读妈妈可谓特殊的一群,她们皆因新加坡的国策应运而生。可是,正如网络黑客的存在一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今陪读妈妈的身份似乎已演变到难以定义的地步。每当看到媒体的负面报道时,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因为我也是中国人。 人们在猜测,在争议,在评论着陪读妈妈:她们为什么要花一大笔钱来新加坡?她们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来新加坡?她们真的是为了孩子的求学吗?她们来新加坡到底要做什么?她们难道不想老公吗?她们…… 由创意圈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百合——中国母亲在新加坡的情缘》以女主人公百合在新加坡的种种经历解答了以上问题。作者喜蛋也是一名陪读妈妈,她以自己来新加坡的风风雨雨和心灵感受,用心血完成了这部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将陪读妈妈的另一面生活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认为是近几年来出版的这类书中最可读的一本。 作品真实,生动,有代表性的反映了陪读妈妈在新加坡的喜怒哀乐,她们的不同选择,以及她们的不同人生;也间接的描述了新加坡人以及新加坡人对陪读妈妈的种种态度。 作为文学作品,作品的前半部分写得比较成功。虽然有人说这部分太黄。但百合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对爱的向往与追求;另一人物小灵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玩新加坡男人与股掌之上;新加坡女人对中国女人的蔑视以及中国女人对新加坡男人的魅力,都跃然纸上。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作者合情合理的描写了社会现实,相信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明辨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断。 作品的后半部分从艺术角度看虽有不足,但从思想深度上却有可取之处,它也代表着女主人公百合精神上的一个飞跃,同时也提出了引人深思的信仰问题以及人物的思索和感悟,并做出了较好的解答。 当然,这是作者喜蛋的第一部作品,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例如,书中忽略了另一群陪读妈妈,她们在中国养尊处优,有的还受过良好教育,虽然在汇率为一比五的前提下,可是来到新加坡却依然过着比新加坡人还优越的生活。她们不想工作,也无需工作。她们的工作就是陪伴孩子,消闲购物,全家人一年飞来飞去,大把大把的钱扔在了新加坡,间接的为新加坡的经济做出了贡献。这样的生活连新加坡人也是望尘莫及的。要说遗憾,那就是在书中几乎没有她们的影子,容易让读者陷入误区,不能够完整地了解陪读妈妈。其次,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值得商榷,说教色彩也过于明显,大量的引用是否合适,一些缺乏背景的故事读者能否理解等。但瑕不掩瑜,书中精彩的地方的确处处可见,让人如临其境,掩卷深思。 如果你是中国人,也许书中的故事能让你共鸣,让你反思;如果你新加坡人,也许书中的人物会让你似曾相识,会让你对陪都妈妈多一分认识。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陪读妈妈的是非曲直,说来道去剪不断,理还乱。但不论你是谁,读过此书,相信书中的真诚,尊严,希望,理解与精彩一定会打动你,也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缅怀麦克杰逊(写于麦克杰逊逝世一周之际) 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沉迷在网络中搜寻着有关麦克杰逊的生命历程,从不崇拜任何明星的我却一下子被麦克杰逊深深迷住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那天籁般的嗓音和他那让人叹为观止的的舞步,而是在众多绯闻的后面,我看到了麦克杰逊的一颗孩童般真挚的心:他个人一生的慈善捐款就是三亿美元,他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因爱孩子而为孩子们建造了梦幻庄园,让孩子们美梦成真,特别是那些患病的孩子……然而,这个世界并不理解他,在他的一生中,人们热衷追逐的更多的是那些空穴来风的八卦新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他生在歌舞中,死在媒体下! 当我看到麦克杰逊和孩子们一起拍的MTV时,我泪流满面,我也相信他说的那句话:“我绝对不会伤害孩子!”他是那么的爱孩子,如果你愿意去了解他,你一定会相信他! 然而,这一切是多么的遗憾、多么的可悲!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各种传闻仍然满天飞。人们宁愿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有爱他的歌迷那么理解他!什么真假父亲,养育了孩子就是孩子的父亲!麦克杰逊的歌迷回答的多好啊!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虚幻?为什么假的变成真的?真的又变成假的?麦克杰逊,他为我们这个世界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不为人知,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那不负责任的传闻。 纽约时报评述麦克杰逊的一生是天才与悲剧的一生。是的,他是一个天才,他的悲剧却是因为这个世界给他的爱太少!我到认为,他是天才与孤独的一生!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他的划时代的经典歌舞将永存!
p.s.
迈克杰逊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除了他辉煌的演艺生涯外,有多少人关心过他的信仰呢?
迈克杰逊歌唱事业辉煌的时候,因为国情的原因我对他一无所知。我想我知道他时,应该是在90年代末了。而我之所以知道他,也是新闻报道中的种种关于他的负面新闻,显然,我对他是没有好感的。一个在我看来莫名其妙“把黑皮肤漂白的人”,我是不会感兴趣的。
当我在心里已经对他盖棺定论时,我既没有看过他的歌舞,也对他一无所知(然而,我居然敢下定论!)。当然,更想不到以后他会成为我的偶像!还欲罢不能的写文章缅怀他!
2009年6月25日,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我对他的认识彻底改变的时候!然而,为时已晚……
那些日子,只要我打开电脑,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迈克杰逊的!而我也一下子被他深深吸引住了!一个星期后,我忍不住把我的感想写成文字......
当我听了他的音乐,看了他的访谈,聆听了他的对话后,我相信了他的真诚,他一跃而成为我的偶像!是的,我相信!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