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雨茜

[财经]林毅夫认为中国能更安然度过危机 10月14日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5-2008 10:5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美联储开始更担心通胀 6月9日更新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美国前财长认为联储将停止降息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财经》记者 李昕 《财经网》 <!--SumPeriods-->  [ 05-08 09:57 ]&nbsp;&nbsp;</span></div>
<div class="nrgn">&nbsp;</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斯诺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称,应对信贷危机已穷尽货币政策手段,降息不会继续,而是暂停<br/>  <br/>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昕】</strong>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 Snow)认为,持续数月的降息即将告一段落。 <br/>  “在应对信贷危机方面,我们已经穷尽了货币政策手段。我认为降息不会继续,而是暂停,” 斯诺5月7日在京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 <br/>  美联储4月30日将联邦基金利率再次下调25个基点,并将贴现率下调25个基点。两天后,宣布继续为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提高定期拍卖工具的金额,为商业银行提供以资产证券化产品为抵押的贷款。 <br/>  “美联储应对(信贷紧缩)措施十分及时。但根据目前的情况,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没什么作用,或作用非常有限,”斯诺说。“银行手上积压了大量票据没有市场,现在央行对症下药,试图直接从票据入手,为其做市。” <br/>  信贷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和国会提出各种加强金融机构管理的方案。斯诺对此表示赞成,同时认为,对私募基金的管理不会因此加强。他说,去年一度沸沸扬扬的合伙人增税提案,也因为经济形势疲软不适宜加税而被搁置。该提案要求,对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管理者们的利润,征收35%的所得税率,而不是15%的资本利得税率。 <br/>  斯诺是美国第73任财政部长,于2003年到2006年在布什政府内任职。让位给现任财长保尔森之后,斯诺成为私募股权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主席。该公司雇用275名员工,管理270亿美元的基金,投资项目包括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 <br/>  发源于美国的信贷危机,对私募基金旗下的众多企业造成影响。斯诺说,信贷紧缩的局面抑制消费,导致银行吝于借贷,造成票据二级市场几近瘫痪。Cerberus所涉足的住宅地产、汽车制造商和消费品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br/>  “大约三个季度之后,我们能走出困局。目前国内市场上‘逆风’还是很强。”斯诺说。 <br/>  分散投资的策略也有助于Cerberus承受经济波动。首席运营官马克·纳布伦(Mark Neporent)此前曾对美国媒体透露,这家私募基金投向单个公司的资金不会超过基金总额的5%。 <br/>  信贷短缺同样影响到私募基金为并购活动的筹资。去年11月,Cerberus意欲以40亿美元收购联合租赁(United Rentals)公司,最后时刻却宣布退出,哪怕为此支付1亿美元的违约金。Cerberus变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环境疲软,另外在信贷困局之下,为收购筹资的债券很难找到买家。 <br/>  斯诺对融资表示了信心,认为Cerberus有足够的流动性,能找到投资伙伴,因此并购可正常进行。 <br/>  斯诺表示,Cerberus的强项是提供管理人才,而不仅仅是融资。“我们有200名资深管理人才。收购之后会派人进驻公司,帮我们了解和发掘商业机会。” <br/>  Cerberus进入中国的脚步慢于其他著名私募基金。2007年2月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后,当年向香港建设注入70亿港元。该公司已经在北京开设办事处,但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无任何投资项目。■</p>
<div class="clear"></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8 13:02:0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5-2008 22:20: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鲁宾斯坦:PE行业重新活跃起来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财经》记者 王真 《财经网》 <!--SumPeriods-->  [ 05-21 22:08 ]&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64178/article_title/%E9%B2%81%E5%AE%BE%E6%96%AF%E5%9D%A6%EF%BC%9APE%E8%A1%8C%E4%B8%9A%E9%87%8D%E6%96%B0%E6%B4%BB%E8%B7%83%E8%B5%B7%E6%9D%A5/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UyMS82NDE3OC5zaHRtbA==">共有 0 条点评</a></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font face="宋体"><strong>凯雷正努力建立一个更为平衡的投资组合,扩大杠杆融资和房地产业务。未来的6-9个月将是PE投资的绝佳时机</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strong>  【《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真】</strong>在经历次贷危机的影响之后,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的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David M. Rubenstein) 在京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凯雷正在努力调整投资业务组合,扩大杠杆融资和房地产业务。<br/>  “我们希望在2012年之前,建立一个更为平衡的投资组合,在杠杆融资、房地产,以及创投在我们投资组合中的比例将加大。” 鲁宾斯坦称。<br/>  他强调,“我并不想贬低我们收购业务的贡献,在过去的20年这块主营业务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仍旧是基金的投资中最大的利润来源。”在过去的二十年,凯雷做出了超过350亿美元的股权投资,达到 33%的年度回报率。<br/>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PE融资即面临困境。鲁宾斯坦告诉《财经》记者,从2007年的下半年以来,PE行业的交易活动的减少反映了整个经济衰退的特征。而最近几个月,包括美国国内的一些PE投资活动表明这个行业重新活跃起来了。<br/>  近期凯雷在筹集资金和交易方面都十分活跃,筹资18亿美元,并在最近三个月进行了总计约64亿美元的投资,其中最大的一笔是5月16日,凯雷以25.4亿美元收购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美国政府咨询业务的股权。鲁宾斯坦认为:“未来的6-9个月将是投资的绝佳时机,因为在价格低于正常价位的时机出售,对投资者十分有利。”而到达经济周期的下一个高峰,他认为需要2-3年的时间。<br/>  凯雷是在1987年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收购的私人股权公司,目前掌管着60个基金、811亿美元的资产。凯雷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主要通过旗下的三只亚洲基金,至今主要投资项目共计26个,其中包括太平洋保险、携程旅行网、分众传媒等。<br/>  目前,外资PE擅长的杠杆收购股权在中国仍存障碍。凯雷逐步学会了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操作手法以适应国内环境:由控股转为参股,先作少数股东再逐步增持;转向民营企业,减少涉足国有企业。<br/>  历时三年的徐工机械的交易仍在等待批复。凯雷已于去年10月将收购比例由原来的85%降低至50%,收购以后控制权仍在中方手中。另外,凯雷在2006年6月设立凯雷亚洲增长基金,该基金目前投资的36个项目中,一半以上投资于中国的民营企业。<br/>  关于徐工的项目,鲁宾斯坦向《财经》记者表示,“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 他肯定地说:“中国政府对于外资PE公司还是开放的。”同时,他也无奈地表示:“一些被否决的交易,通常是监管部门出台一个新的让人无法预料的规定。”<br/>  他认为,中国在未来十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市场,“在保证投资回报率的同时,大幅度地增加我们在中国的投资”的承诺。“随着我们的资本实力以及资源更多地为人所知,我们的交易数额将会提高。” ■<br/></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凯雷最近3个月的主要投融资活动</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投资:<br/>5月16日,以25.4亿美元收购博思艾伦 (Booz Allen) 咨询公司的美国政府咨询业务的股权;<br/>5月9日,以每股19欧元收购希腊的一家企业73.54%的股权;<br/>5月8日,协同另一家私人股权公司JMI Equity,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加拿大的采矿解决方案公司Gemcom Software;<br/>4月9日,以6.8亿美元收购美国的麦迪逊大街600000平方英尺的写字楼和零售大楼;<br/>3月25日,以11亿欧元的股权投资,收购法国电信公司Numericable和Completel的37.8%股权。</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筹资:<br/>4月21日,宣布完成4.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凭证(CLO)基金的筹资;<br/>3月12日,旗下CSPII基金筹资13.5亿美元。(资料来源:凯雷集团)<br/></font></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008 12:0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Libor怎么了?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高占军 《财经网》 <!--SumPeriods-->  [ 05-07 00:00 ]&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59784/article_title/Libor%E6%80%8E%E4%B9%88%E4%BA%86%EF%BC%9F/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UwOC81OTc4NC5zaHRtbA==">共有 4 条点评</a></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作为全球基准利率的Libor有被低估可能,但当前问题为进一步改进Libor形成机制提供了难得机遇</strong></p>
<p>  <strong>【《财经网》专栏·债市观潮/专栏作家 高占军】</strong>Libor是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简称。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利率基准,被广泛使用,并出现在世界各主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及大多数柜台市场,充当各类场内和场外金融工具的定价和清算基础。其不但应用领域广泛,规模也非常巨大,数据显示,目前与Libor相关的贷款和衍生品总量已高达150万亿美元。<br/>  这样一个处于金融核心的基准利率,如今却饱受争议乃至质疑。<br/>  最初的争议始于2007年11月,当时在英国货币当局组织的一次有关金融动荡的讨论会上,有看法认为,在信贷紧缩期间,Libor的定价低于实际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其证据之一是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美元的存款利率明显高于Libor。<br/>  随后,国际清算银行在2008年3月发表的《国际银行业与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专门提到,在次贷危机中,Libor与其他参考利率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差异,其可靠性可能存在问题。4月16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为避免被认为存在流动性压力,Libor的报价机构有意将报价放低。<br/>  上述质疑也得到了投资银行的呼应。前不久,瑞士信贷声称,因Libor缺少可信度,与之挂钩的衍生合约有严重风险,亟待解决。花旗也认为Libor的定价大幅偏离了实际成交利率。据花旗的分析师测算,报价行提供的三个月Libor数据较实际成交水平至少低出0.3个百分点。<br/>  在我们看来,上述对Libor可信度的质疑或许并非臆测。<br/>  首先,Libor在技术上存在被人为操控的可能性。 <br/>  ——Libor的确定机制本身无法避免报价行的人为出价。报价行在当天上午11点之前上报拆借利率,英国银行业协会收齐各报价行数据后,启动修正机制,各银行报出的利率被按顺序排列,剔除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后,余下的部分取平均值便形成Libor。在这个过程中,并未有对上报利率的直接约束。<br/>  ——银行同业间拆借资金的期限通常在一周以内,但Libor的期限分布最长可达12个月,在本身即无实际成交的情况下,较长期限Libor的报价缺乏直接参照。<br/>  ——银行间市场是一个双边市场,只有交易双方才清楚确切的交易条款,相关交易信息很难被外界获知。因此报价行的数据准确与否,并不易简单考证。<br/>  其次,Libor也确有被低估的动力。由于报价行并无在其报出的利率上交易的义务,因此,它有时未必愿意披露真实的交易价格。<br/>  这样做有时会带来如下好处:其一,报出较低的利率作为谈判筹码,有助于帮助降低融资成本。在因次贷危机引致的信贷紧缩中,便可能存在这样的动机;其二,报价行在相关的衍生合约上或有头寸,则通过自身的报价影响Libor,也可能获得潜在的商业利益。<br/>  另外,在近期有关Libor低估的讨论白热化之后,三个月美元Libor短短两周内便迅速提升20个基点,与欧洲美元存款利率的利差显著缩小。对此,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或可说明此前Libor确实被人为低估了;二是因怀疑Libor存在人为操纵,这些报价行的融资成本有所增加。<br/>  种种迹象表明,Libor被低估的现象看来确实存在,这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便成为全球基准的Libor而言,无疑会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毕竟,谁会成为基准利率,最终是通过竞争决定的,任何明显的缺陷,都会削弱自身的持久竞争力。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会有其他参考利率很快取代Libor的位置。站在积极的角度看,当前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Libor的形成机制,提高其可靠性,帮助其在流动性丧失、市场波动剧烈以及在银行业报价机构身处危机时也能够发挥基准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br/>  需要强调的是,现有的Libor确定机制,已经考虑到了报价银行出价偏离市场成交水平的情况,其修正机制、披露机制和淘汰机制,也正是为此而设立。然而,报价利率毕竟有其局限,这是在银行间因无法获得交易双方的交易信息,使用报价利率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br/>  Libor低估有时确有人为因素,导致不能以其所报利率借到“合理”规模的资金。但在某些特定的非常时期,怎样的“实际交易利率”是适当和理性的,可能也很难客观判断。这就如同当今西方的会计准则,在次贷危机中,伯南克认为现有的会计准则夸大了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而巴菲特则判定是会计准则的问题才使其2008年一季度出现高达16亿美元的资产损失;虽然不完全可比,但道理是有些相近的。<br/>  英国银行家协会不久前正式启动了对Libor的审查工作,据说主要针对的是利率的计算方式,也有认为还包括报价数据的可信度。<br/>  英国银行家协会称此次行动是例行的审查,但日期却是较原来预定的大大提前了。鉴于Libor的重要基准地位,审查的结果究竟如何,无疑备受关注。■<br/>  </p>
<p>  <strong>作者为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strong></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08 07:2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标普将招行纳入负面观察名单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财经网》 <!--SumPeriods-->  [ 06-05 17:15 ]&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67746/article_title/%25E6%25A0%2587%25E6%2599%25AE%25E5%25B0%2586%25E6%258B%259B%25E8%25A1%258C%25E7%25BA%25B3%25E5%2585%25A5%25E8%25B4%259F%25E9%259D%25A2%25E8%25A7%2582%25E5%25AF%259F%25E5%2590%258D%25E5%258D%2595/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YwNS82Nzc0Ni5zaHRtbA==">共有 0 条点评</a></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认为招行收购永隆银行导致该行资产比率大幅下降,且存整合风险</strong><br/>&nbsp;<br/>  <strong>【《财经网》综合报道】</strong>6月4日,标准普尔(下称标普)将招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6)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标普称,这是由于招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后造成该行第一季度资产比率大幅下降。标普还表示,招行缺乏海外收购管理经验,收购后存在管理整合风险。 <br/>  目前,招行短期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为A-3,长期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为BBB-。BBB-是标普最低的投资评级,其下级别为投机类。 <br/>  标普信用分析师廖强称,如果招行以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支持此项收购,将使招行第一季度总资产比率从5.12%大幅降至3.39%,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br/>  他认为,虽然此次收购有助于招行扩展境外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业务,改善招行业务状况,但具体的影响还取决于招行未来的资本计划、资产增长目标以及内生资本的创造能力。 <br/>  标普认为,如何制定合适的香港市场战略,在两地市场产生协同效应,对招行是个挑战。 <br/>  标普表示将与招行管理层讨论招行的业务战略、风险偏好和资本计划,评估招行高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以便在未来3个月内将其剔除出信用观察名单;如果招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恢复资本实力,标普将考虑确认其评级,否则将可能下调其评级。 <br/>  5月30日,招行与永隆银行签订协议,以相当于永隆银行去年末每股净资产值的2.91倍价格,斥资172亿元收购后者53.12%的股权。收购完成后,招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下降2.12个百分点,降至6.8%,资本充足率降至8.1%。此外,招行还需按相关法律,向永隆银行提出全面收购建议。 <br/>  彭博社引用惠誉高级董事朱夏莲的话称,此次收购价比较高,但招行应该还可以接受。据朱夏莲介绍,惠誉将维持招行的独立评级和支撑评级不变,目前惠誉尚未对招行进行长期评级。■&nbsp;<br/><br/><strong>(《财经》实习记者 张曼)</strong>&nbsp;<br/></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12:5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联储开始更担心通胀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美联储开始更担心通胀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财经》实习记者 张翃 《财经网》 <!--SumPeriods-->  [ 06-04 15:47 ]&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67524/article_title/%25E7%25BE%258E%25E8%2581%2594%25E5%2582%25A8%25E5%25BC%2580%25E5%25A7%258B%25E6%259B%25B4%25E6%258B%2585%25E5%25BF%2583%25E9%2580%259A%25E8%2583%2580/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YwNC82NzUyNC5zaHRtbA==">共有 0 条点评</a></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伯南克讲话显示对通胀的担忧,暗示美联储减息周期终结;对经济增长较为乐观,美元颓势有望扭转<br/></strong><br/>  <strong>【《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张翃】</strong>抑制通胀,显然已经成为美联储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市场的普遍观点得到了印证,美联储的减息已告一段落,美元颓势也有望扭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6月3日在巴塞罗那国际货币大会上的讲话中,大篇幅地提及对通胀问题的考虑。<br/>  通胀是伯南克对前景展望的一个主题。通胀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虽然至今高价的传导效应还未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其他一些产品价格产生太大影响,但伯南克对未来表示了忧虑。<br/>  伯南克说,“尽管近几月来,对未来政策利率和美元汇率的预期总体上都保持了稳定,一些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的价格,仍在持续上涨。”这一方面暗示了市场对利率和汇率走势的估计与美联储相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联储已进入了抑制通胀的“战备状态”。<br/>  伯南克在讲话中暗示,美联储抑制通胀的行动是宜早不宜迟。他说,若总体通胀率持续高位,公众将对长期通胀产生更高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往往会自我实现。在此情况下,美联储应该不会再继续调低目前已低至2%的联邦利率。自去年9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七次下调利率,总计调低了325个基点。伯南克对这段时间以来美联储针对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政策反应颇为满意,“目前来看,政策处在了一个很好的位置上”。<br/>  美联储似也已有打算,对美元汇率实行干预,因为美元近年来的一路贬值造成的进口价格上涨,也是造成通胀的一大因素。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继续与财政部的紧密合作,制定相应政策以防范风险。他对于美元将继续作为“坚挺而稳定的货币”显得很有信心,把其归功于美国经济内在的力量——“灵活的市场、强劲的创新和生产率”。<br/>  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乃至拖累全球经济,是一段时间以来分析人士讨论的焦点。不久前,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还认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仍大于50%。他表示,目前还没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度过低谷,还要看房价情况。伯南克在此次讲话中亦持类似观点。他说,只有到房市真正稳定下来以后,才能排除经济下行的风险。<br/>  但他的多处措辞都显露了对美国经济较为乐观的判断。<br/>  他说,经济增长“虽然缓慢,但在2007年四季度和2008年一季度显然还是正向增长的”。出于对一段时间以来货币和财政激励的信心,伯南克预计2008年二季度的经济表现可能还会有所好转,并指出,住房建设低迷的形势有所缓和、金融和信贷市场的修复措施持续进展、外部需求保持强劲。<br/>  近来公布的多项数据,也让人们有理由对美国经济重树信心。4月美国制造业耐用品的新订单环比下降0.5%,跌幅低于此前预期的2%。5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又把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折年率从一个月前公布的0.6%调高到0.9%。美联储不久前发布的预测中,也认为2009年美国经济将有所复苏。<br/>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与宏观分析师沈建光近日发布的报告中,也认为美国经济在2009年复苏,并很可能进入加息周期。加之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的缩小、对欧洲央行减息以刺激经济的预计,美元很可能在2009年止跌回升。■</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6-2008 00:3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美国5月成屋销售意外走高 </h2><span id="cont_riqi">《财经》记者 张环宇 《财经网》 <!--SumPeriods-->  [ 06-10 19:26 ]</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或许意味着短期市场情绪的变化,刺激美元反弹</strong></p>
<p><strong>  【《财经网》专稿/记者 张环宇】</strong>6月9日,美国房地产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NAR)报告显示,4月美国二手房签约销售环比攀升6.3%。<br/>  在报告的四个地区中,除东北部地区下降1.9%外,中西部、西部和南部二手房销售额分别攀升13.0%、8.3%和4.6%。<br/>  针对4月二手房销售的上涨,NAR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认为,部分前期跌价较大的地区出现明显反弹,特别是那些跌幅高达两位数的地区,但仍无法确定这些购买的用途是自住还是投资。<br/>  由于二手房市场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新建住房,而且与购房者直接关联较大,因此该市场的反弹,或许意味着短期市场情绪的变化。<br/>  鉴于全球通胀背景下上游成本的推升,房价下降开始受到一定支撑,但房屋市场存量仍高。从根源上看,次贷危机扩散仍然存在可能,房价下行还要延续一段时间,直至市场存货出清或者经济基本面发出可信的好转信号。<br/>  近期,市场的焦点仍然集中于经济是否已经真正进入恢复周期。<br/>  6月6日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显示,虽然非农就业人口数据好于预期,但仍出现4.9万人的下降,而失业率也跃至5.5%,为3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总失业人数则上升86.1万,至850万人。<br/>  不过在分项数据中,商品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口数量虽然连续数月下降,但下降幅度正在不断缩小,这或许暗示失业压力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减小。<br/>  此前公布的全美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指数亦显示出同样趋势。虽然5月该指数仍小于50,但已从4月的48.6上升至5月的49.6,这表明制造商仍在继续降低产出,但其降幅开始缩小。<br/>  不容忽视的是,制造商所面临的风险仍然很大,上游通胀膨胀和下游需求放缓可能会持续作用于生产链。因此,基于目前公布的数据,仍难以断言经济已彻底走出次贷阴影。 <br/>  短期之内,市场焦点将集中于通胀指标和银行次贷损失上,保持流动性与抗击通胀仍将是各国央行的重要考虑因素。<br/>  随着部分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次贷减记的公布,银行间市场的拆借活动可能承受更大压力,惜贷心理依然存在,特别在通胀压力倍增的情况下,美联储宣布停止降息和欧洲央行暗示升息,可能会对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并放缓经济复苏速度。<br/>  受成屋销售数据刺激,隔夜纽约时段美元走强;美国财长保尔森和达拉斯联储主席费舍尔各自发表的讲话,亦对美元汇价产生支撑。同时,在高于预期的英国5月生产者物价指数影响下,英镑兑美元的走高并未得到延续;而前期由于欧洲央行加息暗示获得强劲上升动力的欧元,也从六周来的高位有所回落。<br/>  近日,欧美货币之间对峙明显,美元受强劲经济数据支撑,欧元则受到近期加息预期支撑。市场偏好往往在两种货币之间转移,并引起汇率的剧烈波动。■</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6-2008 09:1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美联储黄皮书称美经济依旧疲软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财经网》 <!--SumPeriods-->  [ 06-12 18:56 ]&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69201/article_title/%25E7%25BE%258E%25E8%2581%2594%25E5%2582%25A8%25E9%25BB%2584%25E7%259A%25AE%25E4%25B9%25A6%25E7%25A7%25B0%25E7%25BE%258E%25E7%25BB%258F%25E6%25B5%258E%25E4%25BE%259D%25E6%2597%25A7%25E7%2596%25B2%25E8%25BD%25AF/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YxMi82OTIwMS5zaHRtbA==">共有 0 条点评</a></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消费支出继续下降,房产市场疲软,就业状况不佳</strong> <br/><br/>  <strong>【《财经网》综合报道】</strong>美联储6月11日发布的黄皮书(辖区报告)显示,今年4月、5月美国经济总体依旧疲软。 <br/>  黄皮书称,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美国居民购买力,消费支出继续下降,汽车和轻型卡车销售量减少,国内旅游业受到消极影响;制造业总体下滑,住房相关产品需求减少并开始蔓延,生产成本上升和大规模裁员加快了房屋零售业和建筑业的滑落,全国大部分地区住宅房产市场疲软。 <br/>  各地报告均提到,在消费贷款、住房贷款方面应施行更严格的信用审查。农业方面,虽然天气状况不甚好,但大部分辖区农作物产量有所增长。能源、原油衍生产品、金属、塑料、化工原料及食品的价格上涨,而生产成本提高限制了工资增长,大部分地区就业状况不佳。 <br/>  尽管如此,美联储高级官员仍认为,美国已经避免了严重衰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9日的讲话中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风险已逐渐减小。■<br/></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6-2008 15:0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何必讳言“不救市”?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胡舒立 <a href="http://www.caijing.com.cn/"><img src="http://www.caijing.com.cn/newtemplates/images/index/ico_logo.gif" align="absMiddle"/></a> 总第208期 出版日期:2008-03-31&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54467/article_title/%25E4%25BD%2595%25E5%25BF%2585%25E8%25AE%25B3%25E8%25A8%2580%25E2%2580%259C%25E4%25B8%258D%25E6%2595%2591%25E5%25B8%2582%25E2%2580%259D%25EF%25BC%259F/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MyOS81NDQ2Ny5zaHRtbA==">共有 1481 条点评</a></span> </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strong><br/><br/>  股市并不总是让人激情澎湃,现实很冰冷。3月27日,上证综指跌破3500点,距去年10月逾6100点的高位跌幅近半。于是,我们频繁地听到要求政府救市的热切呼吁。当前,市场上救市建议五花八门,既包括一些证券市场发展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有一些旨在托高指数、伤害制度的短期行为,性质迥异甚至互相矛盾。其核心则在于强调政府必须救市,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可谓求救声声急。<br/>  或许因为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我们看到了监管层令人费解的表现:3月13日“两会”期间,沪综指跌破4000点当日,中国证监会一位高层人士先是坦然表示,监管层不会扮演“救市角色”;次日却又紧急否认,坚称从未说过“不救市”,并指责“记者瞎写”。那么,政府对市场究竟救还是不救?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听到监管部门清晰、果敢的回答。<br/>  其实,以监管者的严肃身份,何必讳言“政府不救市”至此?这只能使人深以为憾!<br/>  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这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也是市场监管者理当践行的基本准则。道理非常简单:政府既无法定职责、亦无认知水平来调控作为价格信号的股指,与千万投资者博弈无异于螳臂挡车。如果说,在中国年轻的资本市场,市场基本制度建设重任在肩,管理层选择市场低迷时期推出一些改革政策可以理解;但据此而在主观上竟存以政策救市之想,则错谬之至。至于为了救市而搞短期行为,伤害制度之本,公然给市场以“政府救市”提示,更是断不可为。<br/>  回首中国资本市场近20年的发展道路,政府出于各种压力,过往亦不乏“救市主”行为,但与之相伴的只是一连串败绩。沉痛的教训早已证明,中国“国情”并未使市场运行背离基本规则。监管者的责任在于信守“三公”原则,维护市场秩序,不是也不可能是保证投资者只赚不赔。这已经成为当今理性市场参与者的共识。当前,股指下滑,救市之声再起,倘监管层在非理性诉求面前躲躲闪闪,讳言“不救市”,只能给不明就里的众多新入市公众投资者徒留侥幸心理和幻想空间,给最高决策者造成无端压力,是一种不负责任之举。<br/>  “救市论”甚嚣尘上,充分显示了利益冲突和思想混乱。颇有人以近期美联储针对次贷危机的一系列举措,旁证“救市有理”。这不是误解便是曲解。<br/>  应当看到,美联储和西方各大央行的确针对信贷紧缩采取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措,其中,拍卖2000亿美元国债、不断拓宽贴现窗口之举,更有明显的援助色彩。但是,其一,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缓解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而非针对股指涨跌,有关决策人士事前事后均曾明言“政府不救市”;其二,这些行动自有其利率、期限等约束条件,并非“免费的午餐”;其三,这些行动至今仍被指责“靠华尔街太近”,颇存争议。对这类行动,有些媒体冠之以“救市”已是轻率,倘市场专业人士乃至监管者悬想其“救市主”动机,夸大其效果,就是纯粹的指鹿为马了。<br/>  监管者当前承受救市之压,还与其尚未彻底摆脱“政策市”的角色错位有关。随着近年来股市“非理性繁荣”加剧,监管层表现出对指数特别的关照,对市场存“慢牛”之想,一度有意以政策人为“调控”供求节奏。今天“慢牛不成反变熊”,凸显“政策市”的尴尬结果。然而,以新的错误去补救旧的错误,只能离真理更远。经验表明,百般呵护非但不能令市场中的上下其手者满足,反而会成为监管者终将无力背负的“十字架”。<br/>  3月最后一周,市场上关于管理层可能出台“利好”政策的传言满天飞。纷乱的说法中,较多指向“开展信用交易试点”、严控“再融资”和“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3月28日(周五)股指大幅回升与此直接相关。我们希望,这种显示以密集政策托市的传言不会成为事实。此外还需指出,三项选择中的第一项,是市场建设的基本措施,选择恰当时机推出属可行之策。但严控“再融资”,其实是以行政手法限制股票供给,显然有悖市场原则。至于控制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则明显破坏市场契约,损害市场公平,后果难以补救——回想当初以数千亿元国有资产之“对价”,方使得原定“暂不流通”之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倘现在仅因股指下跌即出台限制其流通权利之下策,今后将以何等代价再度“赎身”?<br/>  当前,“救市说”肆无忌惮,传言四起,相当一部分引领者其实都是浸淫市场多年的老手,对于所谓救市的后果心知肚明。其之所以用“亿万股民利益”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要挟救市,热衷传言,无非是企图在行情短期波动中渔一己之私利。管理层对此应洞悉,广大投资者亦当高度警觉、冷静待之。■<br/><strong><font face="宋体"><br/>(本文刊于3月31日出版的2008年第7期《财经》杂志)</font></strong></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08 09:55: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nrti">
<h2 id="cont_title">毕马威:投资将继续流向“金砖四国” </h2><span id="cont_riqi" _extended="true">《财经网》 <!--SumPeriods-->  [ 06-18 09:38 ]&nbsp;&nbsp;<a href="http://service.caijing.com.cn/comment/list/article_id/70214/article_title/%25E6%25AF%2595%25E9%25A9%25AC%25E5%25A8%2581%25EF%25BC%259A%25E6%258A%2595%25E8%25B5%2584%25E5%25B0%2586%25E7%25BB%25A7%25E7%25BB%25AD%25E6%25B5%2581%25E5%2590%2591%25E2%2580%259C%25E9%2587%2591%25E7%25A0%2596%25E5%259B%259B%25E5%259B%25BD%25E2%2580%259D/article_url/aHR0cDovL3d3dy5jYWlqaW5nLmNvbS5jbi9uZXdjbi8yMDA4MDYxOC83MDIxNC5zaHRtbA==">共有 0 条点评</a></span></div>
<div class="nrgn"><img onclick="zoom()"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1.gif"/> <img onclick="zoom_()" src="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newstemplates/img/v2.gif"/></div>
<div class="the_content" id="the_content" style="FONT-SIZE: 14px">
<p><strong>未来五年中国将赶超美国,尤其在IT&amp;T、工业产品和采矿业领域将扮演最具影响力的角色</strong> <br/><br/>  <strong>【《财经网》综合报道】</strong>毕马威公司(KPMG,下称毕马威)昨天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在未来五年将赶超美国,成为机构投资者眼中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尤其在IT&amp;T、工业产品和采矿业领域将扮演最具影响力的角色。 <br/>  毕马威为此对世界15个国家的三百余家大型公司、投资基金的战略投资主管进行了调查。这份调查主要涉及五年之内,这些投资家将选取哪些国家及地区作为投资重点。 <br/>  调查显示,投资资金将逐步从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家流向“金砖四国”,即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 <br/>  2008年,中国吸引了17%的被访机构的投资,预计到2013年或2014年这一数据将升至24%。印度也受到境外投资青睐,投资份额增长了8个百分点,是该国投资份额有史以来涨幅最大的一次,五年内该国有望吸引25%的制造公司对其投资,而2/3的企业是第一次进军印度市场。 <br/>  机构投资者们认为,需要在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之间寻求一个经济强国间的大致平衡,这真正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国际经济势力角逐的开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曾经占有较高的国际投资资金份额。然而,调查显示,美国已位居中国之后。该国投资份额降低了4个百分点,将跌至23%。 <br/>  调查发现,尽管欧洲主要经济体的投资份额将被“金砖四国”超越,他们将继续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其中英国仍居明显的强势地位,尤其在金融服务领域,其吸引国际投资份额将从世界第二跻身至相当于世界第一的水平,与美国持平。 <br/>  调查显示,在选择投资对象国的因素中,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能争取到新客户,其次是政局稳定和法律明确,而廉价劳动力则排在最后,居第十二位。而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竞争优势,这两点能够使其进入正在发展中的市场。■ <br/><br/><strong>(《财经》实习记者 张威) <br/></strong></p></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08 15:0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吓一跳.我还以为是毕马温先生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